(2).佛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等因缘世界成就 W: K& Q2 i" I f5 }
8 q+ M% P( X6 E6 m# d
4 v3 _# ~. i; y& ~, e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
' I+ K, N$ N* x0 \( x/ _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因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所以,我们的念头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本;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U; V# H6 Z$ b7 J9 [$ S
% Y" w- U- Q/ r(注: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7 ~8 y$ B9 R2 X4 [! y
8 ?: H. N) i! {3 r, i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 X# k) D7 ~. N7 u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 i6 D2 }0 ]4 t) L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 e, D, {9 l3 y ~" Z* d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_) K% w& f0 V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4 h* }" r7 G I# ^9 T8 H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6 n+ e/ u8 ^; H! J1 j5 Z0 s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 v! \+ ^) f$ o+ t0 a" E9 J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K' O: i3 K& |' b2 k. |7 I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 Q) \, m( ?5 \. X! G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 G' C" h+ L! K: ~9 B$ k# g/ n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4 M; \! K" f) Q$ h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 u, o% ], c8 W! l! x! Q, n, _ f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5 [7 M5 ~ D1 ~) d4 ]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0 t3 }+ B7 V V6 @' C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 @% n5 V+ k0 q6 y& j5 Q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6 U% Q/ \8 J5 C$ v( A. S! V% K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8 Y5 C* i: l/ j7 w; q7 I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9 [8 R! h4 o4 r5 M# m. V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z2 b6 T% y3 E) O( N" s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1 m+ {* g! w$ f0 n. a5 K“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j; S3 D- F6 ?% ^2 r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9 n4 N. P; x+ F# ~. [% m$ s3 Z“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