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跟各位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 o* `8 a" Q" M8 @0 F$ K
7 ~3 E1 O- a( o/ S3 P" @1 d 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问经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因此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
0 Z) h% _, e! K. y; k$ J4 W+ p9 H9 r+ ?
2。依三法印修——我们要想求成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烦恼,不执不取、能所俱亡,能够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 u2 o- Z+ R$ x8 m2 U; @
b; }% S8 }- h0 C5 {& S 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们的身心,用“慈颜、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处,精进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
: P2 F" b1 `& R3 ?* x
+ e! e& U. c, |4 f; i2 g 尽管求证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听到这里,也许会这样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们呢?如果各位有这种想法,那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大,小龙眼树结的果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能修证;我们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P0 L4 Z X+ Y% i. @( L1 v: f
& {" H: c% K0 o* u3 ^. w
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面记载,须跋陀罗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得了涅槃,可见证悟涅槃的关键,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 d/ o0 I0 l) a" ?$ o# K! f
& `, o: J2 D# E7 F 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慧、愚痴、聪明、笨拙世智辩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最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样可以证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应该对自己抱有无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将自己的真如宝矿采掘出来。
# {1 s, O# ^! `; `+ w* v$ Y4 \% ~/ d: U+ M
3。证悟涅槃与时间无关-例如憍陈如是佛陀顿悟以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几天之内就证得涅槃;而根器较钝的周利槃陀伽,他用心修道,二十天内也就能证得涅槃;优婆离在为佛陀剃头的时候证得涅槃;至于跟随佛陀的阿难尊者,为了弘法大业,几十年过去都不能证悟涅槃,一直要等到佛陀得大涅槃之后,他才能卸除重担悟入涅槃。) @$ t2 D# u! M+ p% u6 {
+ i9 i) T* W |, x- X
所以,我们能不能悟得涅槃,年龄、智愚、时间、空间这些外缘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个人信道笃伪、心妄心净、行持勤怠等内缘有密切的关连,《华严经》上说:“智慧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悉由少学过”,就是说明涅槃的境界是要自了自断成就,而不在于外境外缘。
( ?, z, t3 {& \( @9 N: e
. ~1 q; w; v" K5 N" z* G7 T 证悟涅槃的人,他因为由衷的自在、无比的喜悦,往往在精神言语之间流露出般若的芬芳,让未证得涅槃的人看了,也分享到涅槃的安乐。像舍利弗初悟道时,目犍连看见他在路上行走,神情端庄安详,又惊叹又感佩的说:
^9 C, z a# U }" n! o' d8 t3 J$ C: P) u# _! @
“舍利弗啊!你是否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了?你是否已经觅得通往无死的大道了?你的容貌像一个有道的人,清澈得犹如盛开的莲花;你的神采安详庄重,宛如丽日和风一般。”
, _% q& h# j/ e4 R, v
1 p6 Z4 D, g" i; k3 n 舍利弗微笑地对目犍连说:“不错,我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了!我已经找到通往无死的大道了!”% q5 h) E* F5 v6 y( ~
9 \) b5 W" ?7 [ 后来舍利弗回到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头沙弥捧着他的灵骨去见佛陀,眼泪鼻涕直流,非常的伤心。佛陀就开示均头沙弥说:$ k' D- W. F, {# `, L: F( e
! ?/ u$ U; V2 q, y- [- S/ \* A2 w “均头,你的老师入灭了,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随之消灭了吗?”; w( J* x; p% Z, p" p
$ P+ U o! Z1 O% `
均头哭着回答:“没有。”
( V3 I% f; v2 o1 T1 _+ Y$ y3 b
# d( s$ z( Y1 Q" V “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灭去了,而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你又何必哭泣呢?”1 s$ y1 {" ^) I6 L; T* [7 ^
2 X1 e ^+ T5 q# d% ]. ^5 P7 f8 e
均头一想,是啊!师父的肉身虽然幻灭了,但是师父的功德却长留人间,法喜充遍宇内,还哭什么呢?当下就领悟止泪了。
, e4 l6 T% y: w6 w1 x# t5 |
" g# O8 l9 \, g 所以,我们在世间上的有余依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戒定慧的功德和菩提善根;有余依的生命有止尽的时候,无余依的精神慧命却能常存在人间,供养众生的空虚心灵,指引众生的迷昧愚行。6 D9 V, H' A9 s; ~
0 u& b# E- b. Z
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迹,也同样可以作为涅槃不灭、慧命长存的证明:有一天,他在石窟里面坐禅的时候,被一条毒蛇咬了,他的弟子看到了,急得不得了,想赶快带他去求医,优婆先那比丘尼却静静的说:
, z" [1 v6 r- _" u7 k
- E- Q* {$ Z. \- Q0 s; Y “不用了,蛇的毒液已经蔓延全身了!”
K" n7 D5 _ z1 C, D( S4 j9 z9 N7 n
弟子们一听,忍不住哭了起来。优婆先那很镇静的派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看见优婆先那平平静静的含笑坐,着一点没有临死的惊怖之情,觉得很奇怪,就问:& y0 D J% j9 X4 F
1 j3 |( i* ]8 {- @1 E' v1 M “优婆先那!你被毒蛇咬了,眼见即将死去,怎么气色这么好呢?”+ c% B5 q6 g, O, y# V7 ?" f
0 d K) W0 Y) O( V1 D
“尊者!”优婆先那比丘回答道:“我最近修“空观”,把自己安于无住涅槃之中,毒蛇只能咬我的色身,那里咬得到我已修证涅槃寂灭的心呢?”+ C2 g# a* v) O+ ~- v: H# M
! L F: Z+ z4 Y3 g 我们从舍利弗和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例里可以知道:证悟涅槃的人,不仅能够出离生死,他的福慧功德更是巍然长存的。2 {2 D9 B n: o8 x
四.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 P, t+ v; ]# W; v) c 《出曜经》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无执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就是说明在佛教里面,求证了涅槃的境界是第一安乐的境地。但是,有的人不能体悟涅槃的究竟之乐,以为涅槃的至乐只是压抑身心的短暂之乐,这是很大的误解。
" I- @; G! p& z8 ]4 M j& [" I3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