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纶,及各典籍,不可急躁,要多看。急躁不能心静,走马观花,必然难得其中要旨和大意。有些稍微聪明的后生,倘若得到一部经书,就废寝忘食的看。可一遍看过后,再提不起兴志看第二遍。就算是在看一遍吧,也是心不在焉,丢魂丧魄,无精打采的样子。这种人,绝无成就,应当引以为戒。8 ?! O2 T, E5 x$ }* c
4 O8 G: e1 j, [1 C8 m; s
背诵,大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都去认真理解之中的要旨和大意。我们能有孔子看《易经》的恒心,持之不断地读佛经,一定可以用佛言,佛德,熏修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把业识心转成如来的智慧藏。; H7 F$ V1 N( e. l* u
; _ q, s8 o k }0 o( L佛经破损毁坏不能读了,佛像破损毁坏不能供了,当然应该焚化,但是又不可当作平常字纸那般火化。必须另设火化的器皿,要防风吹,不让灰飞起,散落到其他地方。将这些灰装近极密致的布袋内,再装一些干净的砂石,使它可以沉入水中,不会漂浮与两岸。可以将它投到深海中,或投到大江深处去。小沟小溪小河,万万不可投。) L/ V$ @' X% w, a6 F1 a
佛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彻底地阐明了因果的道理。有人说因果是小乘,从而不肯提倡,这都是些专事空谈,不修实在功德的人,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都不出因果之外,怎么能单独视它为小乘呢?古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指的是什么样的道呢?不就是“诚明合一”的道吗?“诚”,就是“明德”,是人们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妙性,为“性德”。由于没有克己复礼的功夫,“性德”就不能显现,所以称之为“阴”。“明德”之上,再加上一个“明”字,既“明明德”,是指朝夕晨昏,日日夜夜努力追求,警惕用功,兢兢业业修持的功夫,即是“修德”。修德之事显著,称之为“阳”。修德的工夫达到极处,性德就能圆满彰现。“诚明合一”,就是“明明德而止至善”。2 s6 N6 }, Z0 q1 e9 r
, C3 Z2 t8 f- w5 V d
明明德的功夫,为格,致,诚,正,修;至善的事业,为齐,治,平。然而,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直到齐,治,平,并非是凭空产生,无根无据的,自然有使之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那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好凶祸,厌恶吉祥的。听到“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的话,贤良的人,必定会更加勤恳修持,而不肖得人也会努力行善。不断勉励自己,久而久之,则恶业消除而智慧显现,没有过错而性德显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