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楼主: IKARI

中国东部省份的大学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4 22: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石油大学


1 ~. J, c! k2 Z/ B. N) Y% F1 m3 S4 K9 I
# o, J% o& N; b2 u3 u$ j1 k

5 ^- d) f1 q* g6 Z! F! R2 V3 A4 `% B, U5 O
一、学校概况 : G  o- B- i% x
, y# c* A) |% g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 Z  Z! w, a$ C
    中国石油大学创建于1953年,历经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三个重要发展阶段。1953年院系调整时,集中了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及专家教授,组建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0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教育部,办学体制由行业院校转制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建院。
/ l5 Y9 ]5 b. e- @    中国石油大学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校园占地4000亩,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5万册。有13个教学学院(部),以及研究生院、后备军官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教学体系完备,研究生、本科生、成人、网络、高职等各类教育层次齐全。教职工30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万人,各类研究生3500人,函授(网络)生3万多人。建校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已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6万多名全日制毕业生,4万多名函授培训毕业生,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 ! P9 Y9 P8 t2 t% D6 D% k: C' i: j
4 I5 D" f" H  ~; `% t0 T
二、师资队伍 ' }3 x. i* e: S3 I8 P. `
- n1 g; C3 Q2 p9 o$ m! N
    中国石油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0多人;两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71人,硕士生导师410人。3人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石油主干学科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70%。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术顾问组成的260多人的学术梯队。学校正在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争取在“十五”期间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 ~* x# e* H# A2 Y* H
$ A1 \; [2 f9 a2 a& G5 P三、学科建设
/ C1 @& K8 C2 u4 |7 C) E. k
; f! G* \  C6 ~6 ~+ h    中国石油大学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科课程教学基地;有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2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 K+ n) Z; T0 m" `- I$ m
    中国石油大学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通用型和新型学科专业发展较快,服务面向不断拓宽。继圆满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后,“十五”期间重点对7个学科群进行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主干学科优势,优化了学科整体结构。
4 `& S# _+ D8 u) |/ `$ q9 i* v; M% G
四、人才培养 ; g; d5 f0 c- |
; m5 G7 \2 }$ D6 u* _$ A+ w' f
    中国石油大学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院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重规范、高质量、有特色的本科教育成为学校的一个优势,本科教学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学校还具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培养形式,也是全国首批3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制定了由教学培养计划、辅助培养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组成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辟了双学位、主辅修、优异生培养、本硕连读、强化基础试点班等多种培养渠道,实现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养体系的科学化。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一套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做到“爱国、诚信、自强、敬业”,在学习上做到“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在作风上做到“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提出了“博学、务实、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人才。 , F6 a, {* R$ X$ j# H* R
    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一直保持较高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基础扎实、严谨务实、爱岗敬业,外语、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大都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管理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有的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如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周永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李毅中、海南省省长卫留成等同志,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 ; D9 n; a! j- f! b

7 Y3 j6 O# |* V五、科学研究 9 R* m0 V# \- n* s2 L3 W5 r
! D' D0 @1 N8 a; Z2 w6 Q
    中国石油大学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一支水平较高、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并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悬浮床加氢技术和径向水平井技术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标志性成果。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和参加省部级以上高层次项目的数量明显增加,新承担和参加国家“863”项目12项、“973”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新增教育部、山东省、中石油等各类基金项目42项。目前各类在研项目800多项,其中石油石化企业大的科研项目199项,百万元以上的项目31项,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项。“九五”以来,鉴定科研成果500多项,获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获上级奖励170多项,申请专利在高校中名列第35位。科研经费连续多年以年均1000万元的速度增长,2004年突破1亿元。9 c8 m" u, y/ L# N. Y; c' G/ O3 X
: Q9 z4 I3 o, f$ ^$ _
六、国际合作 ( |7 i9 W4 T2 _

) ^! r" ?. X" L/ ^( e+ w    中国石油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联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从互派学生、学者交流到合作研究、联合办学,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学校在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学术组织中都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 每年派出教师等各类出国人员近150人次,来校工作、讲学访问的外国专家学者60多人次。聘请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良好条件,建有多功能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留学生专用教室,对外汉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师资充足,水平较高。招收留学生和派出学生出国学习的工作有较快发展。0 @6 j+ J+ h+ }% c
2 L2 K0 C  `- N* i" r
七、校办产业 ( r  l. p, [6 _3 Y  x/ e3 W+ G4 c7 r

1 r: s, }9 n8 ]( ~1 O6 E* q- w    中国石油大学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注册成立山东石大科技有限公司,校办产业包括40多个企业和经济实体,净资产达1.5亿多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产值和利税在全国高校排名前10位。“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工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相继成立孚瑞磨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宇光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品牌。现在,学校正在积极兴办石油石化高新技术产业园,争取建成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
8 P. l. S4 D/ J4 p, H7 l8 E; R( y- |; Q9 s9 I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z) t% e1 {. u. B% D
. z0 e0 X( C4 x$ y- P7 y% M; m    中国石油大学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广大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党建工作创立了“党务+政务、行政+思政”的双目标管理模式。党委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批学历层次高、思想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的年轻同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坚持不懈地抓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加强;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广泛开展领导干部、教师和机关干部“三育人”等活动;加强了教代会民主监督工作,增强了教职工做主人、讲奉献的自觉意识;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保证了学校中心任务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99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1999年被评为“全国民主办学先进高校”,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
, X' b0 W. C6 F
+ N0 W3 V0 Z# e; b- P, K" K九、办学特色
+ ^" R6 p* I% {  M6 r5 U9 Q& O) g# j3 R
    建校52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6 e$ U+ E8 L  O    一是拥有条件优越、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我校的石油主干学科专业齐全,水平较高,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全部是石油主干学科。科学研究领域分布在石油、石化工业的科技最前沿。学校已成为支撑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教育、科研力量。 ! m$ {7 h, L8 S3 a( A) P2 {
    二是构建了国家急需、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我校本科教育扎实规范、水平较高,学校重视基础教学;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实习条件良好,毕业生动手能力强,适应现场工作快。毕业生政治素质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企业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能够按照“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要求,以国家为先、以事业为重,每年都有数百名毕业生志愿到西北油田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2 I! x3 `5 e4 |( M
    三是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效益显著的科技创新体系。石油主干学科应用研究水平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了一批关键性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地处油田,邻近有大的石化企业,为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校与全国石油、石化企业联系紧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都在学校建立了科研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紧密合作,开创了油地校结合的成功范例。 . ?8 W0 m% h5 k; P& k7 E
    四是具有队伍整齐、方法科学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广大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业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光荣传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增添了科学务实、勤奋严谨的新内容。“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成长,造就了一批批爱国、敬业、创造、奉献的优秀人才。
, ]4 l5 c, ^( Z% ?! B5 W
8 U3 u/ o% O$ B6 R十、发展目标
- ?% l( j+ A' D- @8 v$ u1 q8 k: L
    按照“突出特色,协调发展,依托优势,整体提高”的思路,立足“发展、特色、提高、突破”,学校发展目标具体分三步走:
: c3 r% U5 X. s# S! i    “十五”期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扩大办学空间、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总体办学水平居于全国重点高校先进行列。“十五”末,全日制在校生规模2.5万人,其中各类研究生4000~5000人。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学校正在制定 “十一五”发展目标和规划。5 Y, j' ^9 u; ~  T& C1 K
    中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规模4万人,其中研究生1万人,留学生达到500人左右。 " d; K# O; m5 K% ^
    长期目标:到建校100周年时,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石油大学。 2 Y3 ^& V' U% K7 M* B# r
. t; \4 n) u8 l7 a

, ^1 z. H  m/ o) v0 D+ d! C2 x2 d" E! X8 ]* D
/ Q, ]. s0 v( Z  R7 l2 [+ d
·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9 Y# _: [( \9 H· 石油工程学院  ·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8 r4 ]( w3 n; X
· 化学化工学院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G- T, b% N4 @/ G3 P7 S· 机电工程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m1 r" P( ?4 L. A+ x; n7 G·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n. W/ [' P- x4 l
·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体育教学部  
+ Z7 ?+ Q" y# M0 b+ u·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胜利学院8 c# Y( z# t8 |3 u
6 C( S( Y( T; V
[ 本帖最后由 IKARI 于 2005-7-24 10:26 PM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07: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下中国十大名校的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是直属国家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自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并将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t0 Y5 H2 R' _5 A6 o      今天的南京大学包括鼓楼、浦口两个校区,占地3600亩,风景优美,建筑规模宏大,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学。现任校长为著名物理学家蒋树声教授。5月20日为校庆日。0 Y0 E, I' q' z+ x% O4 r
      南京大学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她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早在“五四”时期,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是南京地区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20年代初,一批共产主义先驱就在这里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此举行。抗战时期,以中央大学著名教授潘菽、梁希、金善宝等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和“民主科学座谈会”,高扬民主、科学精神,为坚持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而奔走呼吁,不懈斗争,后来发展成为与中国GC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九三学社。而沦陷区的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也冲破白色恐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当年参加此次运动的XXX总书记1998年还撰写了《忆厉恩虞同志》一文,深情地回忆“禁毒运动”的壮观场面。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1947年5月20日,中央大学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以后,这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得到继承发扬。1976年3月,南京大学师生在全国率先发起反对“四人帮”,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史称“三·二九南京事件”。该活动震撼全国,成为“四五运动”的先声。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
; r. `8 e& F9 `      近百年来,南京大学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李瑞清、吴有训、竺可桢、茅以升、柳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汤用彤、马寅初、李叔同、熊庆来、童第周、金善宝、闻一多、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严济慈、吴健雄、李国鼎、罗家伦、顾毓琇、李方训、吴宓、朱光亚、赵忠尧、赛珍珠、杨杏佛、吕叔湘、梁希、戴安邦、陈白尘、匡亚明等名家大师们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XXX曾在这里学习、求索和奋斗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的230多位院士曾在这里留下难忘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中147人曾求学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6位是南京大学校友。% F6 }. B  N3 n. s- [, [8 p8 h  ]1 T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技术、生命、现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南京大学设有17个学院,47个系,拥有本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0个,专业硕士学位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博士点116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2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人才培养基地1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在全校近2000名教师中,共有教授63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博士生导师546人。
# Q: x9 s7 v9 K' D3 B     依托多科学的综合优势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统计,1992年至2001年,南京大学被国际权威的科研检索资料《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连续7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被引用论文数也连续8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10余年来,南京大学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40余项。从1994年至2003年,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全国高校中也名列前茅。! K' x: m) ]" ^
     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现有各类学生385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9400余名。在国内,南大的毕业生以“基础厚、后劲足、能力强、素质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国际学术界,有7位南京大学的毕业生获美国总统奖。以南大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氏命名的科学成果就有“许——李推广的中间波色子理论”、“周——龚分步相变理论”、“吴孤子”理论等。而在英国举办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南大学子先后两次获得冠军。1994、1995年,南大学生辩论队技压群雄,先后夺得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和国际大专辩论赛桂冠。1999年,南京大学又以优异成绩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举行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
+ e3 j4 t* T. ^$ w) J    南京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图书馆藏书量419余万册,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建有各类研究所116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92个,并拥有计算中心、现代分析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大型教学科研实验基地。3 \0 l1 q* M+ O4 P
     南京大学是我国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大学之一。1979年以来,南大已与近30个国家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主办国际会议120余次,2500余人次的教师出国留学、访问或进修,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800多人次来校讲学与合作,近5400名海外留学生先后在南大进修学习。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尔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授予名誉教授或名誉博士称号。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国外政要也先后来南大访问。南京大学为直接借鉴国外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模式,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德法学研究所、与日本邮政省共建了中国唯一的“多媒体远程卫星教育系统研究室”等,其中,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经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中美两国在教育学术领域合作的成功范例,受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称赞,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u& L4 E7 {9 o7 R  [2 }0 p/ d     南京大学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XXX亲临南大视察,并挥毫写下了“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的题词。1994年,南京大学被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序列。1999年7月,国家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这标志着南京大学已昂首迈进国家重点建设的若干所高水平大学的行列。2002年5月,我校以“承百年传统、展辉煌成就、扬南大精神、创世界一流”为主题,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XXX、李鹏、李岚清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题词或致信祝贺。校庆期间,学校成功举办了“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追问大师”等一系列旨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纪念活动,授予冯元桢等7位校友“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25000余名校友及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的数千海内外来宾抵宁参加校庆活动,各界校友和贤达为校庆认捐总额超过1.39亿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2年10月,我校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这标志着南京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 d+ F, }: x6 }3 ^0 T' W& K$ J) x7 E     在新的世纪,南京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富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争取早日进入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07: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大名校之一的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其中在杭的四所学校,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 l& b0 ]/ E: e) o) J, H 6 Z* x* y/ ]- G: x. Z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1 w4 i0 d5 p5 r- d 5 G, s% |1 V, z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4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80余人。
  o& r4 w+ t) {& Q- `9 k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0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4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商管理(MBA)、建筑学、法律(JM)、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口腔医学、公共管理(MPA)、农业推广、教育学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教育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 `7 P. l9 P6 s$ `, k3 @8 Z1 a

7 \# Z8 r( ~0 o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1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3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2000余人。研究生16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5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35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有函授、夜大、成人脱产班学生24000余人,远程教育学生16000余人。 5 c/ b" W' [5 _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万余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9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18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学校还拥有6家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省级附属医院以及1家出版社。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 i/ O( _3 L* A# t$ q; S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09: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时期多么著名的大学 改名为东南 多不伦不类啊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区位于四牌楼2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 f# R! K/ U, Q$ M- U9 A6 q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5 a1 E# Y9 Y1 E9 Z1 z, j" Z
9 B  x# ?7 s5 `8 R* w8 ~
东大百年,是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的百年,积淀了优良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 I, L' O# v2 ~2 a
; b% j. h) V, S* ]0 Q, i3 K6 v3 N% E东南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以工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500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两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十五”863第二届领域及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1人。
- D, y# ^+ v6 i3 {% q+ i; U
5 B$ B2 K9 ^  q- E2 m+ @' t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个一级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前十名,其中6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名。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151个硕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9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4 I) e+ g- ^4 K  S& d& I

( L) |) A  b& w! t#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2003年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有9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名列全国高校第四。现学校共有40多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8000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2000多人。2002年被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兴办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7 v! n+ E, X. c; ?- G

& F- }& H# D' j* ]/ M6 V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学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4年东南大学科研经费达到5.35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在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 a' S2 b, V. H; X7 p% k! V6 i! h( P9 \/ `: w$ N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5 c0 x0 C; t; X& F1 b- @
" p+ m4 |* L9 L% l# K  Q8 d- X; x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发扬“止于至善”精神,集成创新,团结奋进,沿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实践,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10: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强的财经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 W3 f9 N7 N: B* t5 l$ g  g

8 D; S& h; J8 v7 m6 }9 v    上海财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21年秋,商科东迁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为东南大学分设;1928年改名为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陈云同志题写了校名。1997年,江总书记为学校80周年校庆题词:“面向21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原属国家财政部领导,并由财政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领导。
. a% \3 F' n3 i$ R$ i2 H  历经几代财大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由财政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又通过了项目立项审核。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优秀评价,并正式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 V4 S/ k4 B2 V) ]9 F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在许多学科均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人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 L0 ~5 u& S; w0 s2 J- y2 N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本科专业点37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含MBA、MPA、MPAcc、JM、教育专业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点)。( l5 g6 z% f" @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其中学历学位生4000余人),本科生8000余人,高职生900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7000余人,以及国外留学生800余人。学校还积极为港、澳、台地区培养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并在香港设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点。' s  U  R6 |1 X0 e5 H# a) ]
  学校分设三个校区。校本部设在国定路校区,是本科教育基地;中山北一路校区,是EMBA、MBA、留学生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也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前期培训基地。建设中的武川路校区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基地。学校各类建筑面积339781.62平方米。* @6 T' N8 y8 L9 k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导向,活跃着如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世博经济研究院、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应用统计研究中心,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亚洲经济研究所,证券研究中心,期货研究中心,保险精算研究中心等数十个国家级、校级科研中心,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U2 T* W& @) }9 [( U
  学校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教学实施先进。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语音实验室、视听教室以及金融、经济、电子商务、统计调查、经济新闻等专业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大型的多媒体专用教室。近年还建成校园网络,联通校内各部门和学生公寓,并已与国际因特网联网。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藏有图书近98万册,已建成电子文献检索查询系统,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 l& H) ?; Z7 [5 ]5 E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走国际化道路。学校已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以及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还与英国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管理学会(LOMA)、英国保险学会(CII)、英国保险精算协会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合作,建成了部分项目的国际从业资格考试与培训中心。积极发展校际交流和合作办学,目前,学校已经与10多个国家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学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试点及中美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之一,并获准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
, N* T0 D) w2 b4 ^% o' k& J& i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校已连续十二年6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9 i9 e4 ^! Z8 S( {    进入新世纪,上海财经大学要抓住机遇,结合"211工程"建设,努力创建具有"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实现江总书记"面向21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指示而努力奋斗。         " p$ m, W% L! o: N* i
3 W/ k4 F% Y. o8 K4 L$ E
院系设置:
) N5 r, R% B& j, t会计学院 : y' f/ d8 X; K
金融学院 5 H  |/ y5 M5 [4 a% ^, _6 p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 `; `2 S5 Y! u1 P: a$ g
经济学院 1 \- Q; v) R& a- c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9 `7 L9 f; L! b+ c3 O' j
法学院 " q# b/ B2 n3 @2 d. V+ v
人文学院
* H/ z5 @! m; v2 Y+ |) c" h统计学系  
/ n% h; B. R( m' I1 x( a. f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 M$ L  s% Z7 j8 l: `外语系
6 @: y( G" B6 K( S" d/ _( c应用数学系 3 H3 p4 s: @4 ]. `1 ~, M
MBA学院
6 X8 ]5 m( }8 g: z成人教育学院
* U# P# N% E, m' Y7 f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G2 v6 E' N8 Z1 d8 j9 m
职业技术学院
$ Y. h7 _; K4 W- R: k2 h6 w国际从业资格教育学院 . s: f; j4 A2 F9 |7 T/ T( p& {
体育教学部
9 ~% n+ j" D# k+ I8 `! i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
. O* L3 p6 \; X$ ?, b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Q8 j7 o. P/ C/ c" a+ G  A+ E0 b3 b, x
留学预科学院 / Q4 Y2 o7 Y+ w8 |" e$ w
MPAcc中心 - c5 y9 P  y% L
MPA中心
* z' G+ F" D  B/ GJ.M中心 ! K- m" B+ G* ^+ Z" b+ I( S( Z- L) p7 R

3 @/ r+ R% D: G$ p9 F( F5 J重点学科:
0 m0 d  V" t* k1 w; P3 A( X  x. y4 ?7 P, J;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n: N8 _8 H0 S# h( W- g5 ~
会计学 经济思想史 财政学 * z0 M% k1 \6 g' H3 p1 U' P. C0 f
/ Y& c+ O! M) b6 j" U9 Y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7 Y% u  d5 {* s' U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4 Q  x% t3 G. {. x $ T2 k( o$ {2 c" z, k+ ^
上海市重点学科
1 U2 i/ E* T6 w; N金融学 会计学 产业经济学 5 G) |" s7 K- ]5 |9 P" d

2 I1 `$ e9 R3 W9 K/ c) @& A财政部重点学科 ' ]# Z" A. A& Y( c4 _
会计学  财政学 统计学 产业经济学 " z9 h/ \# T* R& h( Q4 L6 g) E
4 T+ b$ I, i0 G7 @& U" z' ^& K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M' g  H+ }6 Q) x# \
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工商管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20: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东理工大学 呵呵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院校。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学校从一所单科性院校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体、学科特色鲜明、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 y+ s7 n3 m/ _: q# i& f

! o% S$ G2 [' V5 W* L& `2 U1995年12月,中国石化总公司(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参与共建共管;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在全国首创了教育部、国家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共建共管,以教育部为主的“三方共建”模式。学校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和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沈伟国,校长钱旭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任名誉校长。
' f- }" v4 U- n- y! v
, r# M3 z$ o; L/ Y. _学校现有徐汇主校区和金山校区,地处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的新校区正在积极筹建中。学校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是上海市花园单位,总占地面积74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60万余平方米,建有体育馆、游泳池、塑胶田径场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校图书馆总藏书210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17,000余种,拥有CA、EI等大型光盘数据库20余种和美国全套专利缩微胶卷;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北京图书馆光盘信息中心上海分中心、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 A3 |! E3 ^0 g& [% S
2 F) z0 J" S- i, r0 m% \; }- z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工商经济学院、公共与社会管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哲学与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城市管理学院、中德工学院等18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筹)和一个直属体育系,有35个系,52个本科专业。有71个硕士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6个二级博士授权点、1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以及5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学工程学科、化学与制药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工科化学建有国家级课程建设基地。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9800多人;教职员工3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兼职院士18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各类正副高级职称的人员近1000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3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6人入选国家级《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R# m4 Y3 F+ k
8 o. q8 \% a, Y% p
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3门。1997年以来有52个项目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7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5年又获31项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获奖数名列上海高校第三。1996年以来在国家和省部组织的优秀教材评选中,先后有60本教材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多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同时,在物理、外语、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k7 r. r" n9 y6 ?4 v* {; K7 X
- |3 O7 `4 s3 e5 n. }3 W" P. t7 ~/ [$ R
学校建有53个研究所(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8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8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超过1亿,2004年又超2亿元。从1980年至2004年累计承担的近5000项科研课题中,获奖成果550多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45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400多项。GMT复合材料、化纤碳白、人工钙骨水泥、冶炼厂SO2回收、干煤粉气化、新型自控发酵罐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 K5 p, M0 O+ k% B$ V2 x- X- J7 N4 U% U- [+ B1 f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己与美、日、法、德、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6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  z2 V' u1 |* O0 t/ c
4 S( P! k7 K2 p# ^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四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n$ \; P1 z2 S6 G8 T0 X
6 F  Y. r+ v, b$ R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8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XXX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 g+ }/ P: m* V8 Y5 H  B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前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2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理工大学 呵呵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9月,按“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原则,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管理。2003年7月在上海市新一轮高校结构布局调整中,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以两校为基础分别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和出版印刷学院。 9 e) A# c' a' o

8 s! y% H; H9 Q+ L+ J上海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脉源远流长。原华东工业大学所在的军工路校区,起源于 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当年曾是享誉全国的沪上名校;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复兴路校区,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今日同济大学的办学历史也是从此时此地开始写就。学校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继承与发扬了优秀的办学传统,凝炼与形成了鲜明的优势特色。特别是96年5月两校合并后,上海理工大学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扬长避短、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锐意改革,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T+ o+ J9 [' n& T& Z3 ^$ u5 B
5 T+ j) y7 u: g/ u, B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 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绝好的回眸历史、前瞻未来的人文景观。
3 Q( N9 T' X4 C2 [! U, @5 H* f: ]( {4 D7 ^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 1095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7人,其中教授113人,副教授22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机械工业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 $ @/ J2 L8 _, O" ~6 W" P6 M
. n! ]% m' Q% {+ L9 K: m
学校现设有 16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28个研究院(所、中心),在校本科生13158人,在校研究生1788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现有工、理、经、管、文等5大学科门类,19个专业类别,44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学位授予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 5 ]2 b6 J% }4 u5 ]' W
* n. Y9 i: a& t6 \* N9 P
2001至2003年,学校承接科研项目1494个,投入科研经费1.7亿多元,其中包括一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申请各种专利134项;目前正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个。历年来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1个;学校在教学方面获国家级奖项4个、市级奖项43个;科研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1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奖项26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项。
/ u2 _8 N9 k% x% \- H7 [1 S' Q
$ I  P; U1 w6 e/ w; M2 Q学校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罗斯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学者访问、讲学。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合作建立了1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工业部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在我校设置的示范性工商管理教育项目,已连续举办了7年,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了大批高级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开创了我校与世界顶级名校合作的先河。 0 e( x0 B) @% D1 j& {
0 X2 d; `+ _1 t" u
上海理工大学虽历经变故,几度易名,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办学宗旨,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不久的将来,上海唯一的都市滨江大学将屹立于知识杨浦创新区的东方,上海理工大学这一璀璨的明珠将镶嵌在中环线与黄浦江之间,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人文环境三位一体的靓丽风景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2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呵呵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 _/ J# @: _) z, O' K+ w' k& }5 t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两大校区分别位于长宁区和松江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优美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 T1 O$ E' L! Z8 W( V
; Z( J2 a2 j2 x' z5 G- A2 @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外语、人文、理学等12个专业学院及旅游系,另有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等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共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在校学生2万余名,教职工3300余名,其中工程院院士6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级职称教师近600名。   `9 g: r3 D$ _7 @

# w9 \5 ]% B$ d* b2 O: B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近年来推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教学管理,面向全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新的教学运行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赢得学生欢迎。近年来,学校连续两年有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态势良好,研究生就业率连续6年达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超过98%,高职生就业率2004年则达到98.8%。 ; {2 }1 l) H  p

. n, z7 ~2 |, o3 w学科科研:依托学校的纺织工程(在全国高校同类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等国家级重点学科,从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加强学科交叉,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特色学科。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诸多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坚持科研、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近年来,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学校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连续三年有“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也不断提升,2004年分列全国高校第15和14位。 ' [* l/ C, [8 l+ C

4 p8 Z8 ?3 v9 k! C# H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世界60多所高等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83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尤其是学校稳步推进的中加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中德合作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日合作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承办的十届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等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凸现着学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新局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20: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电力学院 呵呵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本部位于上海市区东部的杨浦大桥畔,与浦东隔江相望,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学校在南汇科教园区、国顺东路设有教学校区。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八千余人,总占地面积524亩。
  S$ C: {5 h1 v) k! [/ y* B$ z: V6 q
7 O; v+ Q1 B2 F1 H$ ^7 P5 x: Zn         学校沿革9 u& O$ X/ @" n; V8 a( r3 x

% c2 K4 t" @3 k7 e) O1 F. Y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轨迹。1985年1月,经原教育部和水利电力部批准,成立上海电力学院,开始了本科层次的办学历程。李鹏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五十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毕业生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其他主干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国家重点企业的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等门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电力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开放式多科性大学。
& S6 q* p, C6 {
# |+ L* o$ F, l# D+ n5 cn         院系及专业设置1 \7 x. D6 N7 u- V, T7 {
7 W% k' U- l6 _
学校自2004年11月开始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的十系三院一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六个二级学院,以及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等三个直属系部。; Q) e: r) H, f" M

& _1 Z; ]/ F& C* r2 V( b6 w) z5 a" f* S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十八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管、文、理、经五大类别。学校还设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电厂集控运行 、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多个高职专业。$ ^# c8 M* U! f, {
- b+ o5 b! g! b  N) V1 R7 E
学校设有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能源与环境、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管理与电子商务等八大实验中心,另设两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三十多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十几个科研中心,图书馆藏书近六十万册。 “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实验室”被列为国家电力公司部级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外高桥发电厂联合建设的电站自动化实验室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电厂热能动力与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
/ R& e; V6 E, V5 Z7 u/ j
1 n( _8 P3 g, S# t+ kn         师资队伍# _  `6 G% Z5 J7 p6 N

& a% \8 j, K6 _学校现有教职工750人,其中正副教授15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40%,其中数十人具有博士和硕士生导师资格。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及国外学成回归的博士、硕士陆续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70%。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博导、教授为核心,博士及年轻硕士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这支队伍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另外还聘请了包括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几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y, j( H* S! k2 Z8 n2 g0 V% ^

0 H6 U& g3 g( i6 S( Ln         建设成果
% g- K/ g# w. v' A2 N, B  w
7 G) g: z4 |+ N& W; W学校的办学方针是“立足电力,面向社会”,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3 n0 |: k3 l. @$ b& a/ A

8 s2 X1 b6 p7 f( X1 e7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 的优良学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m1 X5 I3 g/ r
- O4 z- M+ m1 s9 I! O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九六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目前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006年教育部的新一轮教学评估。7 b: a+ J8 x6 {- c7 d) x3 |. n7 b
- v( |& k! H. G
学校实行全面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等。
: D; y) {1 g$ Q1 v: K
- Z/ W$ T7 @; |3 Z8 q& b! kn         科研水平
* ]7 C/ i- R4 K0 P+ d
& d. O; A- j4 {  |7 K在五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目前,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他们辛勤耕耘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8 U) @0 Q' s, t

% B4 {6 |/ l3 c8 m' j9 W近年来,学校的科研发展经费基本上每年都保持在一千万元以上,2003年达到1500万元,2004年突破2700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排名处于上海市各高校前列,其中2000年位居第二位。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其中1998年与江西省电力公司签约的“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项目总经费达740万元,创下了我院单项课题经费新的历史记录,并位居当年上海市各高校单项课题经费的第三位。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呈现出一派科研工作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3 h! O7 j5 P0 s' S1 q5 n1 ^. i" L6 X: q& r" f
n         毕业就业9 i; F9 j9 K  _; N+ W

5 A/ A$ m* s  Q0 q& U就业状况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始终得到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在校党政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本科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5%左右,在上海市高校及电力系统高校中位居前列。3 \7 L8 I, S/ Y/ t4 B5 I1 m# i

2 X$ M" d: z+ Z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详细的就业指导、全面的就业服务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及时广泛的就业途径。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一位毕业生进行政策方针咨询、就业心理咨询、操作规范咨询等各项服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放弃“等、靠、要”的观点,勇敢地面对市场的竞争。- t/ X& w4 C% R- n8 x; U; {

! ?! D, B/ Y4 p8 c0 B2 R4 ?. O; x( Hn         国际交往( Z- l$ Z" g, K! @( C
. W. p1 z( ?* F8 a7 i- O1 `  j/ R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已与日本东京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阿拉巴马大学、洛克海文大学、法国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院、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等国外大学广泛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并接受来自俄罗斯等国的多名访问学者来我校实验室工作。学校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具有中国和英国本科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学校还聘请了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名誉教授。' h2 Q0 L3 t, _, j

) M% K6 x7 ]3 V  m5 ~n         产学研合作) X0 u5 u4 n0 v$ R! _
' m9 y9 d# E/ C. f6 u+ }
学校坚持“立足电力、面向社会”的办学方针,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同时各电力企业如电厂、供电局等为我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局、望亭电厂、外高桥电厂等22个外单位与学院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合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
( t' L3 g/ A0 W5 y2 K5 ~, D  p9 ^5 E' ^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精神,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9 y' p* R1 N$ m% A* d- R
6 s5 s/ f9 @" ^+ x/ Z! k*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把我院办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有特色的院校。立足电力、面向社会、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精心育人,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20: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水产大学 呵呵

上海水产大学是一所具有90多年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高等学校,前身是1912年由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发起创立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俗称吴淞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0年起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主管。现在,上海水产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以水产、海洋、食品、渔业经济与渔业管理等学科为主,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8 V9 C" H1 g: N$ ]. @4 i
$ E: y) {* P' Q1 u
学校现设有9个学院,5个研究中心,即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爱恩学院(中澳合作);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研究中心。建有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水产动植物病原库、另有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水产大学分院和农业部渔政管理干部上海培训中心以及由中国鱼类学重要奠基人、著名鱼类学家、一级教授朱元鼎先生创建的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中日合作淡水渔业资源高度加工利用研究室、捕捞模拟、航海雷达模拟、以及“全球海上搜救和安全系统(GMDSS)摸拟、资源环境遥感、淡水渔业资源利用等特色实验室。
7 S1 z% s% H; g7 E$ Q( g1 q' z% u5 L" P) V# i
学校现有水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渔业经济与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点7个,26个本科专业,8个高职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水产养殖、捕捞学),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1个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水产养殖)。200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水产养殖学、生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 ! }- Z+ S  W% U2 \: ~

; T7 I% H! v3 {+ ?截止2004年10月底,在编教职工857名,教学科研人员56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务183 名,教授4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3名,在读博士学位人员41名,具有硕士学位人员26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成员4名。
) Z2 _: t8 `4 d4 u( G# Z  m: L
4 K- |) e: @; [( g6 f" B' h: e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12856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2588人;硕士生424人,博士生46人,成教学院学历教育学生为1100余人,折合学生当量数为304人,另每年接受近4000人次的继续教育培训。
$ c1 g. I! U4 H7 V3 k) y7 J& x) ^9 J; C6 @8 m
学校占地面积518518.29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7707.68平方米,体育场地总面积47865.00平方米。学校拥有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778余万元,图书馆藏有以水产、海洋、食品为特色的纸质图书68.54万册,电子书籍36万册,建有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和服务于学校以及水产行业的“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水产网”两个互联网站平台,学校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水产大学学报》被三大主要检索机构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水产学报》获第一、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 ?$ l! D9 i$ R% ]9 h# Q. |" `

1 q& y, l  F# G8 m# L$ o学校最早在全国设立了水产品加工、罐头制造、水产品综合利用、工业捕鱼、海洋渔业、渔业资源、渔具力学、渔业机械、渔业电子,淡水渔业与管理、海水养殖、鱼类学,渔业经济等专业。率先在全国开设的课程、编著的教材有:渔具理论与计算一般原理、渔具力学、声光电渔法,渔业资源生物学、渔业资源评估,鱼类学、鱼病学、水产增养殖学、鱼类生理学、藻类学,国际渔业、渔业经济学、冷藏工艺学、助渔导航仪器等。, W  M" ]" p& E+ I0 u

6 }  f- k7 ^  c' ?: O- Y% s学校在鱼类学、水产增养殖、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水产动植物病害防治、水产动植物苗种、水产动物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水生生物、水域环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渔业工程、渔业资源、渔业管理、渔业经济、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机械工程、渔业法规与政策、渔业经济等领域取得明显优势。1978年以来共获得数百项研究成果和数十项专利技术,其中1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P; K8 A- M& w: Y/ F
  x" x3 z1 z4 R: W学校在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其中“海洋渔业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主持)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主持)、“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与实践”(参与)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校连续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R: @7 ?* r3 R4 N2 v) {

8 n! d$ ^+ E" x! k7 q5 R) S' w# }$ X学校与日本东京水产大学、三重大学、东北大学、长崎大学、高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罗德岛大学、康涅狄格大学、马里兰大学、奥本大学、布里奇波特学校,韩国釜庆大学、济州大学、丽水水产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国立海洋学院,越南国家水产部、芽庄水产大学,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科技大学、远东渔业经济学院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有长期学术往来和合作交流,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每年派遣优秀高年级本科生赴日、韩短期留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渔业信息中心,加拿大国际开发研究中心,瑞典国际科学基金会,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2002年,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特授予我校友谊勋章,以表彰我校在培养越南留学生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 w% l' \* V$ y$ ?4 p* `/ s

3 X- m  ~2 \8 I为适应中国入世后的全球化竞争,促进中国渔业经济从数量向效益转变,为社会输送复合型高层次水产人才,作为中国起步最早的高等水产学府,上海水产大学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把上海水产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的一流特色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4-26 19:03 , Processed in 0.0742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