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楼主: IKARI

中国中部省份的大学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8 14: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地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 ]& Z* W- e/ B% L0 y    ' `8 u- M( t3 S/ I4 d
    山西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是山西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65个本科专业,18个双学位专业。现有90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光学和科技哲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还有教育部在高校所设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0 C6 v, _* L5 n
    - x" b. i( m8 O* w
    山西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名人荟萃。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4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高级职称教师882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04人,硕士生导师30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霍英东奖教金”获得者2人。学校还聘请了杨振宁等20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2004年全省评出9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占有5名;全省评出29名青年学术带头人,我校占到7人。 # ]2 c* J9 Q* G
6 g* \3 P, ]5 h' `& B& c
山西大学办学条件优良,治学环境优雅。学校占地面积200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95万册(件),电子图书17.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学校是山西省最早开展Internet接入服务的高校,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部分课程实现了网上教学。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格局为主的北校区和以现代建筑为主的南校区,成为“林荫遮道、花草围楼、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 “花园式”学府,是省政府命名的“园林化单位”和“绿色学校”。
% L& B! c+ H+ [  |9 h  F5 Q
) v" e, e+ d. i6 H! Z& E! r    山西大学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之需要”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2万名各类人才。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孙健初,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曰伦,中国生物统计和作物育种学科主要创始人王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院士、清史专家萧一山,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鲁迅的挚友、著名散文家川岛等就是众多优秀学子的杰出代表。曾经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十几位,现任我省的厅局领导中,我校的毕业生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一批毕业生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如物理系毕业的朱日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系毕业的武维华为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数学系毕业的姚鹏飞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校逐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源质量好、学生综合素质高,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15名,各类研究生4108名。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前列。在第六届“挑战杯”大赛中,总分排名全国高校第6位;在1999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在2000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代表山西省高校参赛,是10所获得“校长杯”的高校之一;在最近两年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英语竞赛、健美操比赛中,学生共获得10个全国一等奖。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殷杰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 f! P/ }; w+ s* i3 s9 u; C$ W

( E7 b3 B" ?8 `% N6 w4 U# {' E     山西大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2002和2003年度SCI收录达267篇,居全省第一。2003、2004年的CSSCI收录论文分别达到281篇和302篇。近年来,我校争取到国家级科研课题191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火炬项目、国家产业化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6项。2004年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经费75万元,这是我省高等学校第一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有20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2002年“全固化单模单频绿光激光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现代科学哲学》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低度有色配制酒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和“芒硝法生产硫酸钾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V$ ?- n! W; J; t  u  [9 k
' K: E1 h5 v" U* w# I( b! b9 ^& j
山西大学对外交流进一步拓展,已与国外4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并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在校本科生可以赴境外交流、赴国外高校攻读学位,成为山西国际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 X  ?$ s7 z  q$ l) i) \1 U7 y8 G2 [; A' q1 [
      根据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资料,山西大学综合办学实力位居第64位。学校将继承百年传统,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开放求效益的办学思路,努力推进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的协调发展,建成山西省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中心,成为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a) W0 r6 C4 P0 P

5 r1 A# {0 ~: ]5 S  a山西大学院系及公共教学单位
8 O, {$ K4 P# ~1 {8 K, }
9 F! X1 J2 q' G: C6 s---------------------------------------------
+ T8 c  w& ~( m5 d6 R- p$ A文学院% R0 }" r" C' H  b! i6 i3 b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 z+ `+ b& o: W/ u) k, W
法学院8 h$ w( t' ]# N& q
数学科学学院 2 M3 h4 Z, l/ S: J
历史文化学院
2 a. G* N9 h4 Y. r0 E. l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i' d6 D8 N# t- @5 z
' z3 q1 `0 D; W2 Z) y
哲学社会学学院
- v5 l% R8 j; G0 _3 a 化学化工学院 + M; \' r# h! n$ v! h1 I8 w: {
经济学院
2 |9 d2 {& _1 \, V* i8 Z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c) R( f( A4 t: T- s- O1 g. k管理学院6 E$ M" {" a/ n" D2 V3 s7 Q
环境与资源学院 # R$ z8 N% \3 D( Z  T
教育科学学院
  |! L' W  _/ X& G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 \6 k: i* i6 m8 p7 w. b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 `. W  s  B( x% E* x8 l! b+ C# Y' |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 v( n+ B, p$ U  [外语学院
* h" z5 g6 }# g  G% w# n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c1 \: ~+ ?) D0 h音乐学院4 ?5 p( m: U/ \7 |$ Z
政治思想理论教研部
& K4 I$ s% |+ z+ h. M, e
5 Z" h/ Q: ?1 l/ U; e美术学院/ S1 K% ]+ }4 @9 o5 ]+ U1 G& ?
大学外语部 / A7 T  I+ @8 Q( l9 x
体育学院 公共体育教研部 " F1 G( G% J( g; F
成人教育学院  
5 ]9 H6 w+ \5 U$ |# C山西大学MBA教育中心 ! ]$ a# g. a  @

  B3 }. P+ O7 ~1 V& t. t; |) {- G, x' `
通讯地址:山西大学招生办公室    ' A* N3 p3 f8 U' S8 O5 I. g
邮政编码:030006??4 Z5 ]8 H' r2 U( F% w/ p' Q5 ~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地点: 山西大学办公二楼教务处) Z* x# ?: ^9 o. E" J5 j
电话: 0351-7010288
' O! d* f* Q2 W5 u2 A3 R. _传真: 0351-701028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14: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中医学院简介
6 Y, x+ g7 }, @2 f' j% O. G( V) Z
8 W& o1 k2 u' ~8 P1 c& v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针推、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及中医护理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中心,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山西分中心。学院1989年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通过原国家教委合格评估,是全国最年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太原市汾河西畔,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 F  B8 U4 k9 ?& B6 v1 ~  U) L# T2 K1 s% }# ?
学院现有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407人,其中半数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学院设有中医一系、中医二系、针推系、基础部、社科部、中药系、护理系、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国际教育中心、中西医临床筹备组、实验管理中心、体育部、研究生部等15个教学单位,6个研究所,39个教研室,9个综合实验室。有3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是硕士授予单位,是山西省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专科专病”为特色,正在积极创建“三甲”;第三附属医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以新九针疗法享誉全国。学院图书馆藏书22万册,是山西省中医药信息中心。" W; w# q* J6 y( H

3 f, \0 l$ Q  p- a8 x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大教学投入,教学经费逐年增加。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实验中心、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一批先进教学设施,使教学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学院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成13个本专科专业和方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已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超过40%。建院15年来,已先后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数千名合格中医药高级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院已成为以本科教学为主,兼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摇篮。
3 x/ O; [( W+ h! Z
( ]' U& s. y$ f2 |0 ]1 v2 t学院始终秉承“求真”校训精神,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宽基础、厚临床、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高级中医药人才,主动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年我院将继续全面实施“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改革,即:按医(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中药学)、护(中医学高级护理方向)三类进行招生。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两个专业,前三学年执行同一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从第四学年起,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志向再具体划分专业,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合格人才。通过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强化了专业方向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7 c" V( v. q' ^( x: G

) q) y/ n7 N# z学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科研力量。“九五”以来,共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600余篇,出版论著近200部,编写成人高等教育教材31部,参编或主编国家统编本科教材18部。有82项课题中标,被列入省部级科技项目计划。2001年我院“中药保鲜饮片”课题得到国家计委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专项立项,获调产扶持资金1050万元;2002年有四项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2003年又有两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标志着我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0 p0 T% J# e/ m- ]8 M
; O: s0 ]: `3 B/ F1 C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学院受国家经贸委委托,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国际针灸培训班”,得到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数百余名外国学者以及国家经贸委的高度评价。为了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学院每年选送学生赴日本进修,并开办了对外留学生教育。
+ a% e4 L# D" A
7 P0 C4 I' j, ?+ h" f" q% H祖国医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更加渴望与大自然和谐的相处,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兴起了“中医热”、“中药热”和“针灸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既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中医学院将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谱写新的篇章。* A' G& ^. F! R5 l$ N
专业介绍
* v. K0 B2 d) i& {, w/ I3 k4 K/ Q5 ]
1、 中医系5 m( `- f- B4 V2 s! N3 x
# i+ w8 ?% {  S3 l/ }2 C! R5 a
① 中医学专业
. I3 E( D+ R6 Y+ n3 y/ L1 `% w7 ?4 z0 g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具有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l2 k: v$ p! i7 K

2 T4 @& @1 r1 X" U# b  i) U$ PB、专业要求:学制五年。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较熟练和准确的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一些常见急重症进行处理,能顺利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6 L" x, I6 `) K* U% b( y5 r% y
/ T% V+ H  l* J
C、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
; q- [2 @9 {: q$ E0 c/ K. l
9 a# s/ S3 z2 ?# Z; VD、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生化、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总论。
2 i8 b/ S( h4 B7 u" y; ]& K/ z7 c2 F9 ?5 z- [
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可考取全国各中医药高等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生。1 \" f; p& V5 B" @) N: q" A+ M
$ R, a$ Y. D0 D. \
②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 V/ L: s1 W0 d2 c
) B8 A) S, l% |& Q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各级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能从事对外医学交流、中医临床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 y8 [+ m& J+ W, w- O" [6 M3 v
/ U) Q4 n* m( x  I$ J7 G+ vB、专业要求:学制五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英语知识,在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诊疗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医学交流,表达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S: T9 k# Q- b
- h5 E/ ~$ ?. Q! `7 G* v
C、主干学科: 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学科、中医基础及临床学科。5 q$ r9 A5 Y) s# X7 X& l

2 j/ @1 ]; E0 X1 `% d# E# _+ ED、主要课程: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生化、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和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
3 N& \. d1 I; l4 t  G0 L6 {  D+ z3 L( p2 ~5 e5 O0 e
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考取全国各中医药高等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生。 8 N2 F& p* M/ J  e0 r% m( t$ O
8 I: ]- q+ z; n# Y+ B8 N
③中医学专业(医药信息管理方向)
/ Z3 j4 c; U! L
, ?8 e# N/ c1 I2 A3 ~A、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坚实的中医学专业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进行医药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能胜任本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4 w/ Z8 q1 t1 F! @. X! G# k) d$ L9 ~9 J/ N9 C4 h) e0 v  q" d
B、专业要求:学制五年。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掌握一门外国语。
2 o& B% }% I9 \; B, A
4 M2 @: ~9 a* P* {C、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学科。. W) f- t9 z# S4 j9 V% H8 i

% R! O( i/ N& z+ O1 QD、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管理学、管理学原理。
2 d  R5 g3 P2 e+ ~( a4 @8 F5 v" ^: q5 j
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可考取全国各中医药高等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生;可以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医药企业、金融、保险行业、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各类信息机构从事医学信息传播、管理、分析、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0 X7 g" f% u2 B' l. |, P0 A
# A; H# o7 R) ^- i, u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 N3 ]. m. Y' M$ h8 }
6 s: ?1 v# Z& o$ }$ g1 \$ c& l' u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医院等部门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1 T0 g7 f5 K5 p- p1 v
5 g2 P  p( ^! q+ PB、专业要求:学制五年。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较熟练的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和现代医学知识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和预防治。能顺利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2 E' C. d* y6 ?  B0 l( R3 e# Y" m' }5 U9 F. ?
C、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西医基础医学、西医临床医学。
) o, s* \; B8 `1 V+ y- S) X% RD、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妇科学、中西医儿科学、中西医五官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生化、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 }7 Q7 i1 q  y

0 d! E6 s5 a% X  x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可考取全国各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单位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生。
4 \. n0 \' k' R& D, O! h
) R' _! ~9 o7 |+ z4 `  @' n2、针灸推拿系, a& ~" ~8 ]) i( R% v: \
$ w$ c7 @: B7 ~5 R
针灸推拿学专业:; S- Y& y( r6 B; D% e4 S# I8 I" f# J

# ~7 D* ^2 L" b. R( zA、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有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针灸推拿的特长。能在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C% t- Y) P1 H# p0 f" f1 E9 {
( r" |) t6 r! m7 o6 `7 `) M
B、专业要求:学制五年.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针灸推拿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较熟练和准确的运用四诊八纲、针灸推拿和方药对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一些常见急重症进行处理。能顺利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2 w& x& \% C8 {0 ~9 D& r( C) s2 K  s" P) \
C、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学。- C; n0 A  l! h% Z8 N' U

" i/ w$ x, P0 g6 o% t5 i3 G& h/ r, s0 MD、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医籍选、经络腧穴学、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总论。3 n7 _* ~. c9 @+ z2 D# ?% p7 G

* t( c' O- b7 G# ?# G9 Y# C# x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全国各中医药高等学校及科研单位,可考取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生。9 X  X: d( c7 G! P$ a+ d

7 d6 K0 d6 _5 h) J8 e; \7 ?3 b# ]8 R& Y3、中药系
+ X) e. N( \9 C0 D  J- k0 d+ j; i% U& c% Z
中药学专业0 w/ T9 U+ |, }; g. O* ^" d

. |* b& A" Q& v6 ^8 b) a* |! dA、培养目标:中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U7 H2 a6 ^6 D; O* s9 u
5 w0 O" e0 ]( y! I1 qB、专业要求:学制四年。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药鉴定、质量检查、制剂设备、炮制加工、药品营销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事中药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检测、科研和管理;能顺利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一门外国语,借助词典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为发展中药学和学术交流打下良好基础。1 E, q" }  M$ K9 {4 r: u2 P

1 y* C; ~- h  @9 Q1 B8 yC、主干学科: 中药学科、中医学科。
9 E8 |9 A( x$ ?. M" Z6 w7 P, |$ a0 Y3 o0 l2 V" A6 j
D、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物理学、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拉丁语、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事管理学、专业英语、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0 S1 |  c: N! g' ?' Y. E
. {# e1 Y! M) G& f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可考取全国各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单位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研究生。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中药制药、药品检验、药政管理、药品经营、新药开发、中药教学和科研工作。
3 M8 ?; P0 G0 |6 M
0 |3 K, l! X0 d+ l在当今“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及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中药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国际的重视和青睐,中药不仅在我国医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进军国际市场也有着广阔的前景,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药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相当广阔。) `! h, m3 Z: ~
$ m2 h' C# ?& }0 E
4、护理系: n* T( A5 `. }' D6 o1 |

! F) {# G" F# t  J中医学专业(高级护理方向)
7 z2 h8 u/ k8 t# e0 m% n3 m+ h/ K( j6 s# L& C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医院等部门从事中西医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9 S+ }0 L2 C% k! o$ h/ }3 G
( }# O5 }5 q- U% c7 e* B
B、专业要求:学制四年。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中西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能顺利阅读中医药古代文献,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 x7 u* F  {  Y; z# R& i2 W: n+ ?8 o6 P. f% n7 f: b( E0 L3 }
C、主干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中西医护理学科。
, J8 k/ x" g2 u: I
  e- \1 H$ w4 aD、主要课程: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基础,中西医临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护理学,社区护理以及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营养学,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按摩学,老年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 V* x/ P4 ]4 a8 w

( J' v2 O; B9 {5 N; pE、学生继续深造方向:可考取全国各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单位中西医基础及临床护理研究生。; C6 H$ S! j  }5 p

6 |& S2 y- E- D+ h, l4 E% O护理专业学生在国内将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在经过涉外培训合格者将有机会走出国门,成为高素质的国际新型护理人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师范大学

学校简介9 l6 K0 D5 ]! j  {' n, W' C$ y

; U; P6 v: r0 m4 ?山西师范大学是山西省属高师院校,坐落于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古尧都临汾市,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山西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独立建制)和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
- O: B; t) ?1 L( ~8 ?( k9 R+ a; P% L9 U, J$ ?2 p; M1 H1 N8 V% G
学校现有3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2143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文献147万册,电子图书75万册。设有20个学院,26个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1个研究院。拥有47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学科与中科院和其它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有分析测试、磁性材料等10个高水平实验室。学科专业涉及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九大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近20000人,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886人,其中专任教师990人(教授165人,副教授29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6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7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5 y/ K) _( Y6 k- i

/ s, k: ]7 I. L3 o9 o    学校现已形成了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现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合格人才。
8 K8 ^! m% O1 T5 l& Y& a; s- n8 k5 D" Q) W
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学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在全国师范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2002年学术成果在全国高师院校排第10名,综合实力排第12名。2 F# x  a/ k- r, `$ q# x
  u: T9 ~4 |9 |  _
学校出版有《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华戏曲》、《语文报》和《英语周报》等多种品牌报刊,在全国乃至海外享有盛誉。" z$ j! ?2 C6 h% t
# V9 y9 A" A0 a2 y) \2 y
学校一贯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分别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韩国等国家28所大学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以及合作办学等活动。
- t6 r. ~; s8 R4 U* a
' z& A6 n' O7 g3 E$ X" L: W( }- b    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荣获 “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V# k. {2 r- d( m' a6 h

3 ~$ P7 I! F  E0 B7 U2002年,学校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
) ~6 h3 N( H7 t
& b! q+ ~6 ?& |- W- E" @& o3 w今日的师大校园,高楼林立,绿草如茵。置身其中,您定会感受到博学慎思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这里是有志学子修身治学、放飞理想的胜地,更是教育英才施展才华、治学研究的佳境。在新的世纪里,蓬勃发展的山西师范大学正在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谋求更大发展,决心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 o; R% Y4 N- Q0 a& e5 ?- V
8 {/ \, B8 Z1 T$ p1 Q学校拥有47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硕士学位招生专业,6个专业与中科院和其它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有分析测试、磁性材料等10个高水平实验室。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九大门类。  q6 G; [) {5 P- t( h
电话:0357-2051067 & g8 j2 D; }3 |8 Q6 Y$ m/ _
传真:0357-2051067 , C, Q, A/ K( D+ O& M/ }* F- L
地址:山西临汾贡院街1号 0 A, n$ Y: V8 G, m$ x
邮编:041004 . }: ?1 ~& ?. T6 _( E% `) m! v8 j& R! h
E_mail:[email protected]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0 09: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水钟灵,韶峰毓秀——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是2003年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两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是涵盖理、工、文、史、教、法、经、管等8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湘江之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
" B2 i" v! o7 O0 f% _8 u    a' f% ^2 e6 C* I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6000余人。学校设有19个学院,25个校级研究所,拥有17个硕士点,有65个本科专业。
" Q8 ]- T8 B8 W& ?7 B+ s: T1 F  
) r' H0 J) }" F# V; c: P0 y        学校占地面积3100余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3亿元,藏书125万余册。现有106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其中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国家级培训中心;工程检测中心获国家建筑工程壹级实验室资质、桩基工程检测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资质;1个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示范性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7个国家管理专业,9门省级优秀课程。目前,学校在全国高校中,工学排名92位,居湖南省内第3位;理学排名88位,居湖南省内第5位;文学排名103位,居湖南省内第5位。
* _( a: |" a1 h. J3 }4 Z6 @! M     ; t6 i7 ^& x6 E* G% ]; d# J
        学校现有教职工2517人,其中教授161人,副高职称人员50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00余人。2003年,杨鹏程被评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2004年举行的湖南“新世纪121人才工程”评选中,我校肖国安、刘德顺入选第一层次,王卫军、刘友金跻身第二层次,第三层次11人。2004年9月,杨鹏程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钟新谷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 m3 |. {; D2 M9 n) e      
" F2 M6 o8 i8 ]4 s* @5 K# y3 I0 s# F        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成果奖33项,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72项,编著教材75部,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电子设计、建筑设计、英语演讲等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在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品竞赛中,我校获“团体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荣获三等奖,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5位;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我校获一金两银及甲B组女子团体总分第七名,在2003年第七届全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定向越野男团冠军、女团亚军;在2002年全省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中,我校获三项全省高校第一。 4 i# Z! }( p6 q
  , n! u1 `% v0 D# y( t% w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2项,出版专著341部,公开发表论文7107篇,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231篇,被《EI》收录的论文数1999—2001年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的58、64、44位。
# }1 c( O7 z1 \0 _  w  7 z; O6 y" U2 e7 j2 u, c  o3 H) a
        学校将在保持和发扬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0 17: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财经大学

 http://www.sxufe.edu.cn/index.htm9 P$ j, K8 c$ _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多科性财经大学。学校坚持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研究生和普通本科生12700余人,高职专科生6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1000余人。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财经类院校中建校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
  h& r4 J$ C1 o$ O6 M0 L  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占地753亩,校舍总面积506758平方米。设有经济学院、统计学院、国际贸易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法学院、经贸外语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院、对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华商学院(独立学院)、中德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传播系、应用数学系、环境经济系、旅游管理系、体育系、MBA教育中心、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24个教学单位;现有35个本科专业。具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MBA)、技术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22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政治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社会保障等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扶持学科。同时,学校为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S+ a' r9 O. S8 k# K
  学校拥有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金融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模拟法庭、金融货币史博物馆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有经济研究所等30个学术研究机构;编辑出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和《经济情报资料》等学术刊物。近几年来,累计完成各类科研成果5000余项,其中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220多项,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关注。
8 A3 R. ~7 o  G4 b  [, Q$ x! V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50余人,讲师25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省部级优秀专家31人。近年来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十分活跃,除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担任我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外,还选派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造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国北安姆布里亚大学、印度斯珀舍尔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1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2002年我校与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举办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 : e- _( x0 S. [1 ]' K- w+ B
  我校实施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主旨的“宽、合、分(KHF)”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学校可在工商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八个专业授予双学士学位。近三年来我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成绩优异,连续三年CET-4一次性通过率在山西省排名第一。98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全国所有财经类院校中首家获得全国一等奖。2001年学校接受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03年我校法学专业接受了国家教育部法学本科专业合格评估,取得了同批次被评估院校中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近年来,学校招收的新生中达到重点院校录取线的占近三分之一。连续三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
4 s2 _4 X3 B2 G$ O+ _: M( c% b  学校坚持以教育创新为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主体和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与优势求生存,求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0余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9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 A( [. g3 x- X/ a7 c( R% k3 J; e- K  山西财经大学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大学,以先进文化构筑大学,以务实精神管理大学,以历史责任发展大学,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接轨世界,为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 B8 ~6 g9 a1 O+ S/ \' D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 W- B3 c4 y' y9 u  p% r
政治经济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统计学
$ P2 w3 W+ X$ Q1 e* P# m会计学      
  ~' h* H0 d, v4 ?- m校级重点学科 5 H/ `% [1 G, {& p
财政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 经济法学
4 h2 E+ p- J7 C3 z管理科学与工程 企业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   ' @! S, J8 M. I
硕士研究生专业
; A% y' o1 d* d0 p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7 ]' N; K; x, m5 ^, Q2 A
财政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 % B$ a. T* j/ v$ r( }! b" q' L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 经济法学
) p2 y6 t" H( Y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会计学 . b/ T) o4 X+ S* V
企业管理学 旅游管理学 技术经济与管理 工商管理硕士
' c" F, n$ G0 Q" J$ S6 I! V农业经济管理 社会保障     
7 j' v6 P/ a. k3 N3 q% n地址:(南校区)太原市坞城路696号   邮编:030006# `* \) g( q3 P: `9 \( W5 d7 y9 d
      (北校区)太原市南内环街339号  邮编:030012 2 _" {  k: c, S6 }
传真:0351-76665731 e% u: h' _' ?1 _! R

) B& h* i* `' F+ A网址:sxufe.edu.en3 Q, [) V' a  b# X

- H0 y* B9 {7 _% g1 A% ^  x, ~# U2 `E-mail:[email protected]! M( o. M& o, L+ p# R+ ~1 _$ n
, ~( K) ~8 k9 u: _
招生期间专线电话: 0351-766656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4 2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 D& L/ [0 ~, x/ Z/ \! H. L+ Q! v6 |) D! b' ^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总面积近4520000平方米。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o. O  o7 r) M9 ~" b  U

/ N6 Y  u( a( z4 F( i0 X8 e! z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史学、农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74个,硕士学位学科200个,博士点1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  R( H' o* D: m( f! P

7 @6 m5 Y! N5 ~0 j- Y* }) B- S( B8 e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000余人(其中,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610人,教授897人,副教授1315人。在校学生(含成教生、网络生)70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36150人,研究生16716人,外国留学生376人。
: o  p# u6 j& q+ f* @* [
0 A( s! q% V+ o* C5 N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全国高校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八所学生食堂全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标准化食堂"。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图书349万册。
# t  U4 ]8 z! f* }' j0 U! V9 s2 r5 O$ x" t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严活结合的方针,校园学术空气浓厚,学风、校风良好。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重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行特优生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及本科、硕士贯通培养等措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学校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了为国内高校瞩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高级科技人才。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重点高校前茅。- ^% W  e) z5 c( D$ c6 H* q

6 y1 ?0 V/ h' Q: [3 L. Y; c    华中科技大学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聘请了外籍客座教授、顾问教授和名誉教授44人次。2004年,来校访问讲学的海外科技专家和来宾752人次。
+ N5 r6 a! u5 l  \4 u
5 B$ v$ p' h# K3 @0 J1 E    华中科技大学遵循“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校训,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努力建设一流工科、一流医科和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文科、理科,朝着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意气风发地阔步前进。& P) x7 p( n9 ]' t" [( S

9 e* B  L8 ~3 O( m注:以上数据截止于2005年3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4 2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3 _1 S+ B, @9 C$ h' M$ e    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000余亩,其中一个占地2000亩的现代化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学校拥有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在职教职工5846人,其中专任教师274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65人。专任教师中,有院士4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省部级专家7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人,教授431人,副教授104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869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290人,外国留学生130人。, L- ]" J4 ]+ p$ W
    学校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77个,硕士授权点8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博士授权点5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6个,与国内外大型骨干企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47个。; }" {4 p2 a+ A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绩显著。近年来承担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004年科研经费2.62亿元。近几年来共获国家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8项,各类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运用,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校办高科技产业健康稳步发展,2004年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达3.58亿元,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00多亩的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 L2 O0 l. T$ ^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了100多名国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或进行科学研究,每年派出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出国留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外高校直接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除此以外,学校每年还从在校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芬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和深造。
9 \1 ^0 S2 H$ D1 D( V. F1 v; Z& k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特色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创新战略,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建成“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多科性、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4 20: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 c! P) B' `) W! u8 l. Z# J
  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F" \" j' w" Z& Q2 N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8 y) u2 x, B, u; J" O/ ?$ x
  学校现有在职职工23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学者、专家。9 ]; I: }0 B: R# }' U% s" c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先后与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十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f+ o7 U- z& {
  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万多人。他们遍布祖国各地,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冶金、建筑、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多数校友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和专家,有的走上了大中型企业和省市的领导岗位,有的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 R0 Y5 R7 a
  武汉科技大学正在加快建设发展步伐,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优势突出,七大学科协调发展,既保持冶金材料等重点学科的传统特色和国际合作办学的领先地位,又不断拓宽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知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奋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4 2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由原隶属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两个校区,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 5 C3 M% b' h9 s! L9 K: d/ O4 P, U, l7 l8 y

1 z- D$ Y6 p6 W, ]7 q/ n) _/ c6 a, i- s6 c8 K$ e
  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湖北省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归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B; s7 W! V; e; \
* e; I% j6 l, S3 i' |" k, l" p8 a0 a% E: ?0 E
  学校下设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法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二个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2179人,其中教师1173人,教师中教授180人,副教授441人,博士生导师65人,硕士生导师218人;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9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点41个、博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专业硕士(JM)、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各层次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100余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42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1900余人;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75多万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开通校园网络的百所高校之一,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会堂可与专业剧场媲美,单元式学生公寓接连耸立;学校运动场曾作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又曾作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晓南湖景色优美。. `) q$ n9 C! Q6 D2 Q- l% ^) d
6 c/ f/ g% f" d

4 u9 W5 M; f/ v. y6 H: [  学校拥有一批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在国际国内财经学界、法学界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的资深学者,3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6名教师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 ]3 F% Q, ^' `
4 H3 J! b9 g* z4 f/ L3 I! G% ^) {8 D8 f7 e/ Z
  "七五"时期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1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0项,财政部、司法部重点科研课题77项。1979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2万余项,其中专著1000余部,教材1500余部,论文16000余篇,在国外发表成果400余项。
7 J* l5 `3 g0 m! E6 t
& j" V' |  U$ y& G9 d. r4 U7 q# p! n$ n- S9 I8 P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与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关系。
5 l; B2 e/ W2 K2 _4 Q' x
8 x+ d4 a3 k/ h% y$ N" L7 L, d/ K7 j; T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学生累计近 20万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 A& Z3 A$ S6 R1 |. W! I4 d/ p
5 G- L% @0 H* d+ {# R1 ^) t; k5 l; q& r2 E) f* \* L* t/ R
  在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4 2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办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授权可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 w5 ^/ N. y7 w- C+ K, O
% |! U! W% W; Z环境幽雅 交通便利4 e; c3 Y/ K% |" B0 ]
$ K2 W4 V2 a5 a7 k' Z. d+ `6 X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东湖风景区,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学校占地面积106.9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是一座集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博物馆、学生公寓及其它配套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深造的理想选择。8 M  Z: B' q" R2 O: s  K
" `) v: `" R4 L
学科集优 实力雄厚: l2 ~" O& A( v2 ~
( m' N0 f6 H( Y, l# O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保证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建设和发展非地学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努力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相对综合的地质科学、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技术、通讯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等七大学科体系正在形成。
3 K! f+ X& Q1 J: ]2 q$ E
- [6 q9 m" n0 A; B! I7 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21个院系,49个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30个博士点,13个工程硕士学科领域,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g$ @8 L0 d5 S' T
/ x2 q) G7 P; k: @( b- Z* l
建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2800人,其中教授316人,副教授57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6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博士生导师126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各类在校生236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7600多人。
' }  t7 h" d% S) T3 S; @0 |: U' q% V3 |! P+ R. c4 |
校风严谨 桃李芬芳5 q% w, P" F. y( w& [; H
- i1 F& C  t9 k  s  [, O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湖北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四获“校长杯”,并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取得70块金牌、42块银牌、59块铜牌的好成绩(第七届大运会获4金7银17铜);培养出了以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茨洛、第27、28两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高崚、中国超级模特彭丽霞等为代表的体育和文艺明星,他们为国家及学校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 K2 w# m5 {" V) e+ U- U; l! F: p( [; B! V6 t0 @
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培养要求,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为培养“爱国心和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的“五强人才”而不懈努力。五十多年来,培养出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2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 e3 m, F- b7 T4 A4 C' M
; O( M0 H! `/ H, J% ^
研教并重 成果丰硕
' m( X0 _3 o, a
) y- ?* x1 o, T0 K! X8 q中国地质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6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1个,9个基础课实验室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基础课合格实验室评估;中国地质地大学(武汉)拥有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92台,现有各类研究院(所、中心)56个,充分体现了学校是一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综合性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学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有5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尤其是赵鹏大院士于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神舟五号”所安装的“搜索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服务平台,是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载体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已连续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产GIS平台软件测评第一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500多家同类产品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被运用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纳米科技在我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纳米矿物材料的化学合成、制备,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掺杂,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微粉化等,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技水平。目前学校拥有与纳米材料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近20项,其中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纳米科学和技术将对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竞相争夺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此外,学校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寻找和合理利用资源、减轻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扩展生存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协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_/ N8 H& _7 u* W

8 c: K6 F0 r/ V7 L$ W! b交流广泛 放眼世界
4 Y; h" e! V! G; d: h5 a% p/ }" i! B. w# q. @; r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保持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巩固和发展了与许多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办学思想,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与30多个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资料交换关系,并每年选派在校生前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圣彼得堡化学药学院、加拿大的约克大学、北大西洋学院留学,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 K9 V+ e5 O6 R# H5 m

5 p. L( v7 W  v5 y1 j5 R励精图治 奔向未来; ~9 t4 o: w  a1 u* r/ _, x. f
! `5 \( }5 P" _0 K
在新世纪里,地大人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风格,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励精图治,为把中国地质大学建设成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型、国际型、开放型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4-26 18:51 , Processed in 0.090370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