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梅花鹿幸福 于 2015-3-27 05:53 编辑 1 F8 {& R" u1 f1 R* I5 _
- G) s- w- `7 C. }; w: A! V: V2 [
& f' ^4 ?6 g' F# K ~
' X; G; w$ h" G1 D4 q- c! {7 m# M0 Q懂酒9 e4 {' U0 _& ]- V/ J
' n7 \, R$ z- S' l `
流云,远山,枫叶林
9 N: ^/ D; w" N% N与一首诗,来6 q# I; X) S% m# e; I" V& l/ |8 d$ ]
互相对望1 z! j! y% K9 f$ o
花影迭迭,鸟语阵阵
2 r+ J. t$ ~5 M2 N借这江南的一缕轻风, G" z) Y+ K) a1 o( c: C% S- s
来与一首诗对饮7 ~( t; N* W0 @
花香淡淡,酒香浓浓& N4 ~ F# S& L3 W8 _8 O* U% z* p
秦淮的烟柳,清明的桂月
/ a8 R( |2 y+ K: Z% ` e8 w徜徉在这诗歌的海洋上
6 L0 B8 @ ^& P. {) I心,朝着杏花村的方向远航( B/ \9 b! Q+ D! V! x7 B+ P
风也无妨3 m6 r3 ^# J$ z- P, H
浪也,无妨1 Z/ E4 h' e: W, P! f
古往今来,唐诗宋词
% c4 }) O- r5 z9 A* S6 r不管你是
7 T U: i' ~1 E. k( G宅东篱下的秋菊" @2 d: z3 `4 ? q" t) S
还是那南山顶上的闲云
) s4 c$ \6 x; {$ N也就只有懂酒的人: u+ ?. g5 L- H8 g1 D7 ?" d/ c
才会,品尝这壶如火的诗歌烈酒
& h% X, Y+ Y j6 s& e( X1 R: `# g2 Q- h+ `# t
% z2 T5 V1 F0 Z: A) I! X
' v8 V) }; m' R, [" o# x
刘尚宾潘越雨《懂酒》2015/3/20- j' M, x/ N# a, b
% h. c* j/ G" j, ^& D6 l2 B
( w! m' h1 _0 q; c& }0 P% U: r/ F2 n4 B
谁懂- x# b3 O% N2 e, t
/ ?; U9 V4 v& Z
序: 懒得跟那些事情争辩,写我自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兴至所来,情至而尽!9 g; o7 P- s U- ^; g8 l; _) ]
0 Z* Q: U5 l( F* H) u8 B* {
非常支持你的观点。因为,这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纯诗人!
7 W% p) p) Q# `; ]. y6 h
% h0 k* m9 o! y8 O0 N 其实,也不算是跟那些诗派上的事情来争辩的。相反,这还真的有点替那班可怜虫们而难过才是。因为总是钻在那个牛角尖里,而让一些无所谓的东西,来阻碍了自己的审美视线。所以,我就觉得;这还倒不如那些不在乎或是不怎么懂韵律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畅行无阻地遨游于这个诗歌的海洋上。也许,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诗福了吧。到底、谁才叫做懂?谁才叫做不懂?又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又或许,只有用那种婴儿般的眼光来欣赏诗歌的,这才算是真正的打破审美障碍的最高境界吧!( v$ h! Z" U' {8 M6 ]5 {2 N; ^% Y
! {4 P& @0 L% L# t( B
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荒漠之夜,眼睛多么需要一点火光来照明,嘴巴多么渴望一滴水份来滋润。对于一个身体来讲:谁又敢说水火永不相容?在新诗与古诗的边缘上行走,数风流人物,到底谁比谁吃亏?正如;一朵经过改良后培育出来的兰花,但又有谁敢去说这改良后新品种,比不上那原种的野生兰花更加美丽?所以,能够放得开的,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一种美。那些放不开的,就赏来赏去都赏着同样的一种花朵-------到头来吃亏的还不是自己吗?情何以堪!现代诗的凝练和跳跃与古体诗的含蓄和旋律优美,青菜萝卜各有千秋。所以、凡是有营养价值的东西都该一一吃下。也就只有这样,才可以不使自己营养不良------所以,就奉劝孩子们不要专门独沽一味地偏爱某一个诗派,而导致精神缺钙!
5 T. y. C" R, u1 @3 }+ r* g8 w5 ~" c1 i e. G
$ K3 Q! U7 q1 B4 N$ {5 g K$ {
其实,读唐诗,最有节奏感的是广东话,国语只不过是给人一种东施效颦或无病呻吟的感觉(事实上、那种拖泥带水的卷舌音,就是给人这种沉重的印象) 。所以,有好多地方,都是他们在一厢情愿,或者是在保住自己的地域而奋斗吧。但我就是不明,那班饱读诗书的教授博士们,与其紧守自己的一片小小的领域,为什么不去做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来打破这个狭窄的地域界限?这到底算是;囚笼自困?孤诗自赏?还是------?其实,若是懂得欣赏的,无论怎样的他都接受,若是不懂的,那也只是给人拿去解剖而白白糟蹋了诗歌的。因为,古风没有律(平仄)的要求,只要你别标出七绝就基本没问题了。所以、觉得阅读诗歌时,读者们的心态很重要,有时一首诗的美与不美,关键就决定于一个角度或一种心态!懂与不懂,就只在一个念想之间。2 M0 S3 j9 V# H0 Z: u# b( \$ z% f
' w# z8 j. ~+ k& j$ ?* P+ R, F. c9 U
# a& a; I) r# Q! Z3 n2 ]
谁懂/文/刘尚宾潘越雨2015/3/27- e! r, B2 N6 W# Y7 t! Y6 u
f1 E! W9 X p5 ]; s- l+ Q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