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530|回复: 4

欧美精选水彩画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5 1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 O2 v1 b$ Y: y% @1 G% S; r
, T3 h4 M$ _, W! B- m9 K
! h* c# l, q+ A6 W. k& |0 n' d. ^8 z5 Z. y$ u
         . r, b# H; ^! [: i/ n; Y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2 k$ L% n4 x6 X) A% i* h; v6 g
& q/ Y2 h6 h8 g* J8 Y! z

% Z3 ^3 j& P6 H6 Y: k/ y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0 c( y0 N8 d! t. z6 H/ K  B$ n
' ^/ O: m+ G, N, x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 E4 @" F6 G' ?
% [# c" w0 ~3 @4 |3 w, d7 Q7 h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6 ~' T# \! b0 e/ M: A4 ?7 R+ \
7 c% R1 ~6 Q3 |
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侧首自家窗外,此时此刻,正淅淅沥沥下着雨,凉爽而湿润的风从半开的窗口吹进来,好不惬意!4 ~: z" X- t# \* x7 ^
$ W! f# |. `8 L
4 |  f* S" `& r& r. X, W5 X
8 I; w7 s1 _2 [- @, s0 H4 g  V9 u) n

8 h3 P& o4 a* W$ V. R8 e7 _; L* ?: a; _, t5 h# n
" {5 C. g# G0 H0 }; m/ P  E

& I' C! T- G! o! Z6 Z8 e  . }) C$ }+ X5 t' W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 Z$ q* R+ E' x9 ]) J6 D) Q+ v! ^3 t+ p! c4 |6 O. i0 J1 f
多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呀!是逆光——阳光从对面透过丛林照过来,斑斓的色彩显现其间!
; ^# E% _, ?) ?2 F
- j% s% D; E9 [2 H9 y% M以素描的黑、白、灰而言,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处理最辣手。请看右侧的天空和水中倒影,浅浅的颜色,微妙而准确。
$ q: g4 Q1 d( e7 s
' A; S5 @9 Y0 p2 h, [! G小船和捕鱼人是画面中心吗?不!是中部向右伸出的那条阿娜多姿的松枝。' Z6 n( v" t' M
: @4 ^: M. J: t0 `. D4 a
好的画面总有点睛之处。
! ~% k/ V3 z( t% D  L
7 ?; ]& O5 ^" `6 W+ f, a9 c5 H1 q4 ~( A4 B% t# A+ [

/ q) y* w5 U3 t/ l- H7 K2 O) I/ Y4 |- o0 n
- u- d9 `1 T7 \8 j+ t4 T8 v
1 }  v3 ?& M  ~: e' `

1 A' d4 j3 V- c. Z* ]$ y
3 ?" K  T8 A2 h! ^! O       ! `& |- L  ]/ H/ T1 Q2 Z
萨金特油画画得好,基本功特棒,认真画起水彩画来,当然也错不了。5 W0 ^' n4 |1 t( y. S* h; d# o5 H

/ P: l2 T. m/ J“严格地”说,这是一幅“水粉画”。是山区、是傍晚。
) R. f  c0 t& z* ^
* M& y/ Z7 _7 A7 o0 I9 z羊群、围栏、草场、山——普通一景,确如此耐看!是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水平,是绘画的技术决定一切。, F8 T$ T6 O/ h) {
2 }- E! @7 _: a$ u4 w
我们从上往下看:左上角露出天空——傍晚的天空——是色彩告诉我们的。然后是高山,由近而远推过去,色彩也一层层变化过去。看草地,高低起伏,除了透视关系,色彩变化多丰富!白毛羊、黑毛羊,都泛着夕阳的光。羊群懒懒的,在围栏中慢吞吞地移动着。山区好美呀!% J$ u! I% B+ l; @2 _. e) r

2 Z0 e% B7 o) u' j/ j
1 b' L6 Q7 F, I% R( B! B+ F0 e" u- H+ T; O) ]; v

8 E0 u& D. g8 }0 `2 w$ l: G$ R, Z
, i6 I1 x* j; h6 L
# [% V2 o3 e9 L3 l
% ]% W& }' H5 \7 P      4 B0 H! s! h/ T% W( G" E1 v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5 z, j! F; C5 Q3 u) z) R& U( G
8 d. Y  G4 v. V% @7 U" o& w野营、野炊——中青年人的专利。8 i* L( O/ ~  p0 H5 x

7 n# B( t% {3 ^4 X2 k林子边的帐篷,色彩变化表现出了帐篷的质感。背景树林处理得好,有幽深莫测之感。画家强调那棵大树干的色彩变化,使它很惹眼。炊烟的色彩多绚丽呀!大树干与它右侧的炊烟、左侧的帐篷构成了画面的主角,而前面的人物反倒是次要的。因为画家着意表现的是大森林中这一特定环境,让你身临其境。
, M2 u! W* s$ f# j! ~' M- N( O, I0 ?$ Q7 N, l
- t  B) Y9 L  {
8 t: h3 R& X* k& C) Z
+ C/ L/ e6 f- ]3 A
+ `- U. ^: ]  B+ A9 `
        * A5 _' Z! y1 ?' D& v, U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3 j- }3 [6 b% A8 x8 g6 v  v& T$ O

9 R4 |3 {) R& h6 m1 n9 q好厉害的大锷鱼!我们躲远一点吧。: h* `6 j: s6 b$ I& v" b' u/ |

! U& H, j  ~0 S% ]2 ^6 i# B+ K) z说几句题外话。水彩画(英文是
% H' y7 U5 F' U7 r( lwatercolour painting)。watercolour 即是“透明水彩”。作画时,往watercolour 里混入白色(Chinese
% u$ D4 A4 w# y6 |$ ~White),变成“不透明水彩”(Gouache)。有白粉的颜料称为“不透明颜料”(bodycolour)。水粉色就是 1 V' U# a: w! b# s
bodycolour。) f6 T5 [7 L0 E  _6 p
6 V; f* }  @3 s
树林、芦苇、池塘——是盛夏的沼泽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通体一色的树干。我们平日可以从色彩角度观察一下真实的树干,其色彩变化极丰富。画中三棵旱杨的树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必须画好。我们先看前面一棵,数干的色彩多丰富!后面两棵,主要是从色彩上拉开了彼此之间的空间。再看左侧池水,天空和树的倒影,画家均用色彩说话(特别要注意水中亮部色彩从远到近的微妙变化。这块高调颜色难掌握,但很关键)。中间偏左,那一片旱杨树的树叶的技法极高,不能小瞧,要好好学习。' r& f+ `: H+ H; V! O5 q& L

5 u4 w- G- ]0 H7 H8 w# A( g  {2 `现在该说主要问题了——树旁的鱼具。看来已经小有收获——地下的几条鱼、挂在书上的一串小鱼。忙碌了半天,需要稍事休息,捕鱼人可能方便去了——画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瞬间。画面没有人,但我们会感到捕鱼人很快会回来。请看那三个鱼篓子,是编织物,要细扣。但从绘画讲,素描的整体感要处理好,这对一流画家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色彩。我们对中间大鱼篓从色彩角度每个部位地、乃至每根荆条地去仔仔细细观摩,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鱼篓放在那里。画家用眼睛去“提炼出”色彩,再在画纸上、画布上“还原出”客观物体。客观物体永远比绘画更细致、更丰富。同一个鱼篓,五十个高水平画家笔下将是五十个样子,但都画得好。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讲,我认为,叫“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更贴切些。同一个景物,达·芬奇也不可能把它画绝。
: L7 y0 Y2 x, l9 O$ V% R! F# H- s8 _! F  s/ F( R5 ]1 t

! n1 B6 v/ c! f8 }4 q6 N
1 l6 L; t) g7 u
1 d+ `2 s2 M; q6 S6 B6 f- }. A4 u* B; f" J6 O- b

2 B5 w" F' I& z     ' N: }8 w; ^" z1 A4 j, B. p. n
伐斯特(1825-1899)(英国)9 Z6 r& L8 j! r$ Y2 t* e9 H$ z" P

& P2 M. ?+ _; X+ H- ^! c恰似一幅风俗画——回家的路上:憨厚的姐姐抱着稚气未脱的小妹妹、忠诚的小狗一路尾随而来、姊妹三人赤脚涉水,几只鸭子呱呱叫着游开去。荒郊野外、独木桥、末脚脖的溪水——我们感觉很熟悉。9 X+ c; ]' J% x- W! Y
; e8 q( y4 ^! o6 J1 a& H
独木桥后的树丛,色彩斑斓、逼真。溪水画得最好:浅而清,近处能看到水底。有几处映出天光,有倒影,加上鸭子荡出的波纹,水边的泥土、水中的水草……,画家从这几个方面的“刻画”,一汪溪水“留在了”画纸上。妙极!, ^# z4 E( B7 N5 q
+ u0 ~, H2 g) N% K% i
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画呀!生活气息多么浓。这都是画家“安排”的,让我们百看不厌。实际上,画面的点睛处,是那几只花鸭子。
4 _0 D, s4 U& @' x: M; |5 F$ ^/ L4 J" x# [- h" x1 B* N# L- z
4 ?2 z4 D5 e: I( L

9 _7 i# Q, H% t/ y
- \+ a; n, [; k+ q) b6 \% f; N' T
! ~8 l& D* p( j3 x3 n+ |( [/ T, z
. Y8 M% o* s( e  L% {7 E4 W5 a
       ; V* `3 k! i8 C+ n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6 J% F! d& B1 w: H  A( R% l) I
" b9 O! P2 S2 k3 ^7 X+ K& |天闷、很静、有人捕鱼……。蓦地!扑楞楞一只水鸟飞出来,掠过水面,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 w8 W$ s, b/ N/ V# j
7 v+ ~. h* m' A+ o1 _别烦,还要说色彩。这个伐斯特了不得!真真色彩大家。太阳在左前侧。看天空,可确定是清晨,约七点来钟。芦苇旁,渔夫是取鱼篓,还是放鱼篓?静静的水潭很逼真,其间的一切倒影色彩有变化,没有一块纯黑色。哇!刚弄明白,水鸟飞出来在水面划出的一条白线,更好地表现了水的质感。树与天空的色彩变化,自己慢慢琢磨吧。3 ^" `1 d: x3 F( W) @& l( O; Y% K9 D. r* C
3 }+ R7 }6 ]& n. J" `6 K' y8 Z
' V' i, D+ l6 v

% n* _( e8 X# Y, L: {1 \
9 R) G- k9 P( t3 X' Y
! `7 Z6 L* I7 U6 l9 L' C$ r
0 D7 G0 Q3 m3 Y5 k. j: J4 m. ^
$ s: P$ I6 ~& U# _5 }      
, b& d9 H, Q; ]8 {8 M4 I" d阿尔特(1812-1905)(奥地利)" L" L* H; \: _& n: s
8 `, A0 @% y) K1 z" L6 L
这幅画是用透明水彩,把颜色由浅到深地一层层压上去,极精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有人称其为“重叠法”。
3 E! N8 z3 k+ X" Z, @9 f% y( q1 e3 h/ J; v
画家描绘的是一间豪华画室:铜器、大理石雕、地毯、帏幔、羽毛、盆栽、乐器、吊饰,甚至那幅大型油画里的人物、树林及马匹,都栩栩如生,极尽精细之能。这是对画家基本功(素描、色彩)的极严格的考验与印证。
% o2 i/ Q( S+ l- A
7 B" K- Y. _9 @" b' C1 T9 L
- f1 V) x1 k. S0 T' p7 D) e( |; m' \7 x- K1 K1 G

  m) t' ~3 G9 O
# [" l9 |% f1 q: Y" ?& y) f% @
; ^& Z$ E& h& ^, H2 t( m4 M, A2 I6 d/ X) p
怀特(1828-1912)(英国)
" |$ {3 ^) C9 C+ H1 S6 {& u# i- f2 v  z) |5 B! S( T
注意,这一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你可能不敢相信吧?
/ {: O. f& y* d! ~9 `* i5 U1 l& A  N+ u1 C  L! L; ^1 o' n
山沟里,有人家,临近傍晚。画里面有故事:山高,云就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山头上,是石头山。山前一组房屋是画面中心。炊烟袅袅,有常年住户。再细看,右侧,回家的路上,有两头牛。牛后面是一位男士,他旁边有一条狗。他边走边向左瞧,顺他的视线,我们向画面左侧看,水沟上有一独木桥,一位妇女,右手挎篮,低头正欲过桥。这一男一女是一家人吧?他们……,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联想空间。- X- H3 c  U/ h0 L. s

/ j7 c' b" y8 t3 E5 y( m  i; ^这种风俗画式的水彩画,大大超出了对一景一物的写生。欣赏这样的风景画,是极有趣味的。
* r) I$ {% d3 v7 t( g6 L. J! d1 E! z$ g0 {
; ^7 O# D  L7 ]
1 S+ E1 h; Q. }0 G% d0 J. P  L- Y2 S1 p
0 O6 {$ Z: Q3 n; D$ t* T0 k

3 e' l1 w+ L9 B" C0 B; \6 b4 L1 Y; Y) ]

" @1 g' U% \8 g; T7 _# S7 }      
. x% c8 G* x) L亨特(1830-1896)(英国)* w. U0 j: B* F3 g& s, k

  t- k6 K/ h, {4 @* X饮马溪水边。是盛夏,茂盛的树林,密密麻麻的蒿草。天空云量增多,树影短,是正午的阳光,又闷又热,牲畜也口渴。三匹马——白、黑、枣红,正低头饮水。远处,是炊烟吗?树档住看不见,留下悬念。画家的眼睛“聚焦”在中景,所以最近处(画面下边缘)的蒿草做虚的处理。/ F5 b' f8 Z- \3 u; W
2 }- X, Q" W1 g, L% R$ [% A4 ?, A: N
画风景离不开画树。可以说,画风景高手必定是画树高手。我们学习一下画家画树的经验。右边中景那棵树、左侧中景的树,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同一种树,这说明画家画得成功。不同的树,其枝干、树叶的形状,乃至颜色,都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画出这种区别来。再看左下角那片地柏(是叫“地柏”吧?),也画出了特点,很逼真。假如这些东西都不认真画,此画还有看头吗?
$ W5 E5 Q% V& v9 ^! L" I. r4 Z
0 n: A1 K- g1 s% x8 R& _此画有两个主要看点:饮水的马、树后的青烟。; c+ p: A4 k3 B! R& E! i
4 v/ J' X/ s3 q1 |! i! r

8 ~0 i: l8 z! R* C- d* F) y! ^* _. s5 Z9 V! U) g/ m  e1 R& k0 S$ L& x0 B

- [/ f( _  X9 t" l1 U1 u( J6 x1 o3 ~* N0 @" f. \9 K
        1 M: _6 g& Y  |6 S; B7 S- c
瓦伦(1834-1909)(英国)
  t& l" B7 X( O8 K: P
# |7 V2 |1 R' b5 W  X% L0 U3 I8 W这一幅也热,麦收季节——按我们北京算,约五月底到六月初。
+ Z6 e1 f: U6 I* q4 m, l; i8 t0 h6 ~
画家用90%的画面刻画山坡和树林。太阳在左上方。密密的树林,在画家笔下却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树叶、风儿在林中徘徊。让我们“走进去”,树阴下歇息一会儿,烟瘾大的抽袋烟,掏出水壶喝口水。这时候你会考虑这是水彩画、还是油画吗?你会考虑这是
0 L* U- y) }- kwatercolour ,还是往watercolour 里混入了Chinese White 的 Gouache
' X- O) O" A- _5 h' c* U吗?什么叫好画?这就是好画。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忘我。
7 k' C% f# m* A8 y. F& y9 @5 t% f. L1 Q% I; c" C
我们再看右侧。画家只用了不到10%的画面去表现收割中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田,夏粮好收成!往远处看,麦田、树林、树林、麦田……直到看不见的远方。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这是一幅素描和色彩均成功的水彩画。
! v8 ^6 v# y8 W8 q. |! }# i- f# y, n

2 w7 }" F2 `: y' M) p
2 X  ^% {; a8 y# V3 J/ s: U% M
  m7 s1 H% {" c0 ~  g! g7 W6 v* f2 o, t# t
9 u1 e1 f8 ?4 }: N
        
1 ^; f2 \' z( j' W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7 `, b' H8 w2 N4 z

7 o* [  a# }7 h7 l“这张原作我欣赏过。我记得是进门第一张。我当时一惊:这明明是水粉画,怎么叫水彩画呢?该画用的材料是水彩和水粉。作者除人脸之外,对衣服、墙壁、镜框、窗棱、沙发的垫布,以及猫,都精雕细刻。但画面很整,绝无零乱之感。”
! R- |! g9 y2 ^3 n4 ~5 v  M% N4 p
这一幅仍是精雕细刻。描画的是阿拉伯人。
) @' k8 U4 u6 k
# U; p9 ]% O9 Z3 j& C; A8 ^) E4 }: D7 g' h( k* w  v

6 e1 k0 }  c6 c$ A7 ?; b+ ~
" r+ b; J$ C1 W" _1 {1 x1 c; x% p9 ^1 R4 l8 g, s+ N

! X* v) X; v! d0 ]      
+ f$ w1 s% _5 m1 \( q; H2 d; S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8 V/ h2 q5 c1 S2 j1 O
; ?& f2 N& E3 ~4 i
; t# O( M/ z9 j. E8 }$ b; x
这幅要多说几句了。是室内,人物和环境比较复杂。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画家的画法:总的说,是用透明水彩做画,必要的时候加白粉。我们看背景的门、木板墙、左侧的箱子、右侧的碗柜、碗柜上方的格字布等,都是透明水彩画就的。但碗柜上的几个碟子的亮部是加了白粉的,其色彩是泛蓝、或泛黄。中间吊锅四周的青烟,也是用了些白粉的,烟的感觉出来了。再看人物亮部(光线是从右侧窗户射进来的),先看左侧。老太太的头巾的亮部、女人的脸和衬衣的亮部、男孩脸及小狗的亮部,都用了白粉。右侧,人脸、狗、肩上搭的那块布,亮部都有白粉。用透明水彩做画时,加白是很扎眼的,要用得恰到好处。, w) Y  M9 M/ O. @, r2 N1 U& m2 R& C

% I. U3 q4 B4 F4 v9 g2 j4 [( l* A6 X% s2 o. o$ T
4 G" l* i, W2 F& g# c
3 `( ?6 w8 F, P7 Q' F

8 a* X9 |3 d1 L8 s5 K
0 Y- B5 n2 R; }% Z        / Z* U) ?3 E& }# n# o( Y
特那(1775-1851)(英国)
6 @, V% s7 W9 l8 A  t5 D& p/ A6 u
我感觉这位画家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仿佛他笔下的一切都有灵性。基本功扎实,视角独特,画面精到。这类画家是我所最赞赏的。  r$ S: {. f. I* b; r+ `
3 j2 j( J0 S. g6 p) l
我们透过桥洞,可见远处正在建一座新桥,钢筋混凝土的,建成后取代这座古桥。而这座古桥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做为古迹保存下来。我们先看天空和水面:透明水彩,一层层压出来的。再仔仔仔细细观察这座古桥:是砖头砌就的,方法和我们的古桥差不多。画家对它精雕细刻,素描、色彩均见功夫,这都不必多说了。请从右向左慢慢地观察这座古桥——我的意思是说,画家特别注意“拉大”桥的远近的虚实变化。这个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有意思做的,是极微妙的,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个虚实变化没有、或不够、或做得不好,整幅画将“功亏一篑”!
$ S) u7 Y' F$ Z, v0 C" s整幅画都是用的透明水彩。3 D1 T+ d$ j- e- M+ a

! @+ ^( J4 {4 D, z  E1 ^% E' l- X8 k) m  Z+ |- N7 F

* f, n! @9 S" c5 N7 {# `" E2 Y% A+ n5 j
& _9 J* L- y- _/ b2 G
5 t/ o2 a2 Q  K' f
        
$ F# m1 Q* I& R8 G8 Z特那(1775-1851)(英国)
4 j% C! z$ T& {/ a5 y1 s, m# x' e0 @+ J8 d
最精彩的是下面这汪水,和水中那光滑的大石头。从画面上我推断,这是一位天份很高的画家,又是一位老实而实在的人。中间那从石头缝中“挤出的”大树,层次感很好。请注意右侧垮桥后面的背景、左侧岸上的房屋、还有整个天空,这一切均用冷色,一下子与前面的树、桥、水、石头等拉开了远近距离。画出一幅好画,有时也需要一点天赋哇!
2 z' u! Y' o2 E# W  a$ [% P* L! v% L2 e

' e3 h/ v3 J& s+ \$ }7 f# b
- h& L4 K, w, L$ F9 c* M* c+ @& q+ c
8 `, h8 F, Q* I  ?; w3 ~0 ?  }
$ ^5 R: O+ u$ D) _& `5 B# G5 o% Y1 f
        
$ z/ m: R! O1 L% n! u特那(1775-1851)(英国)& j! S! H  k0 y$ x  }! Y; K

  M/ o) U8 J6 q- U8 p7 n- E居民区后的大教堂、大教堂后的多云的天空……,一层层,虚实有度,章法不乱。教堂的尖塔顶是画面真正的看点。
8 ?4 R2 w9 [; }! M1 o: j. \( e& ?! F0 b. Y
4 `6 m3 {5 k+ |

! j% q! K" T* L$ [1 @6 P# i9 ~
, x4 a# t0 w, S0 q" }
9 ]' p) e3 e3 W6 P8 S: `& q4 d0 p3 f5 a
        
7 C- W! H. y3 r- t& T史密斯(1853-1946)(英国). B* W3 w0 y  R

1 c" \/ R0 q  S" ~  b# J- G看来这是一位“家庭画家”,专门以温馨的家庭生活为题材。我们看,妇女的头是最高点,往右下是小女孩,再往右下是椅子、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椅旁的雨伞;再向左看,蹲着的一条狗;所有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哈哈!怎么搞的?我居然讲起了构图。其实,讲构图,说得直率一点,是说给喜欢画而不会画画的“美术爱好者”的。给美术爱好者朋友们讲画,把讲构图做为切入点是个好办法。而画画的人,从构思到整个绘画过程中,是不会“单纯地”去考虑构图的。也就是说,画家决定画一幅画,肯定是有了想法之后,为了最后的画面能较好地表现他的想法,而去考虑画面要强调什么、突出什么、虚化什么、删除什么等等。而做这一切,全凭画家的“感觉”、“灵感”、“悟性”,再以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去做画。构图是从属的,或者说,构图乃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后“自然产生的”。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们以该画为例:
7 J0 V0 T' i( P: w4 [" h& m6 V9 e3 T
该画用透明水彩画的。普通农家。要出远门,妈妈为女儿整理衣帽。小女儿很顺从,可知这个地方她很想去。看那条大狗的眼神,似恋恋不舍(因为不会带它去。它的“本职工作”是看家护院)。到哪去?看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是去姥姥家送苹果吧?多么寻常的事情!多么熟悉的生活!然而却能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非常耐看,这就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及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里确实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的。为了烘托家庭的生活气氛,那半掩的门、门旁的椅子和椅子旁的罐子、门框右上方挂着的小铁桶、画面右上方窗台上的花盆、花盆上方的精雕细刻的大编织篮……,还有蹲着的那条大狗。这一切,都是“安排”的。试想,真实生活中有这样巧合吗?比如那条大狗,此刻不一定在这里。既使在这里,也不一定是这个位置和姿势。但是,画家就以这样的位置和姿势把大狗“安排”在这里,而我们却感觉很舒服,因为它附和“艺术的真实”。这样看来,如果把一幅绘画创作比做一台戏,画家则在其中充当着“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对!不过,这台戏要由画家一个人用手中的画笔独立去完成。画家好辛苦哇!有人说,画画是一件轻松愉快而开心的事。哼!那除非你是画着玩。要想认真地画出一幅好画,“艰辛”两个字将始终伴随着你。只有当你画出了一幅比较满意的画之后,一个人独自审视你刚刚完成的作品时,你才会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欣慰。在这个世界上,想凭真本事做出点成绩来,总要付出百倍的艰辛。难怪某些真正的大画家总不大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走自己这条路。抬眼看一看现实吧!想成为“著名画家”,想捞取实惠,如果你不去骗、吹,不学会拉关系、跑门路,而只凭真本事,很难!上述这段话,我的本意是想粗线条地勾勒一下画家创作一幅画的全过程。如说得不准确,请批评。
4 M8 p2 c* ~3 W, Y, y
! [; F# j/ |* U, E' z. J, o- S6 a! D6 f0 V+ N; R) Y/ U" k$ B) D$ Z* j

/ X' X, ~$ z& i# j) K& z
! T! B' z2 E  [: O6 n
1 \; f6 `6 K+ \( e" G/ e6 x0 {
3 C1 Q1 F8 f$ \6 {2 b6 y+ P0 U, K7 O) r/ D
      史密斯(1853-1946)(英 国)
/ |) ~: G3 r9 ~: P2 L( D9 Y
6 {8 Y- j! q0 m# Z) h( A; ?* u9 X
& r/ B4 \$ O+ K# e7 u) l: v这幅画也是用透明水彩画的。掉在地下的是帽子吧?女主人此刻正陷入沉思之中,而一旁的女儿正兴致勃勃地吹着肥皂泡,她不可能关注妈妈此时在想什么。年龄的差距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多么大的差异呀!9 U& o" Q3 [7 w

) Z+ Y2 u: S2 B5 q; \0 u% b分析一下技术:画面左侧那扇木板门,别头儿是铁的。别头儿的上方,及别头儿的右下方的门框,这两处泛紫色部分是表示木门的反光。我分析是用透明水彩先画出紫色,再画深紫红色,从而“挤出”木门的反光,并用笔触强调一下木板的质感。再看画面右侧那扇开着的木板门,靠门框那侧,由于门外光线和地面反光的作用,这扇木板门的素描和色彩变化很丰富:由上至下的变化是由冷至暖——紫、粉红、土黄。然后,再用笔触做出一些质感。这两处画得很逼真、很成功,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精到、更耐看。分析该画时,如没有注意到这两点,那就是还没有吃透画家的“心思”。( ?9 m9 X3 D9 z* h# W

1 M6 S7 s4 f' Z2 w; \
) E' S+ b, L6 z
+ [9 Y5 v3 J5 f3 o) F2 l
+ Z# s0 h: D, Q7 f
! S2 R1 j) f6 E  _/ D! s$ p. J, \. Y+ ^' y- h: |

) \& H: ?. b! Y3 }  [        2 I" S  E; c+ 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8: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 f% L6 m5 b/ F& F* `

* a' O% X& G* I: A
0 R; D- S) g3 m; b( Y% [, m4 S( t
' M) S0 |5 F3 S4 F" I
8 I5 ~, N# m  m# O6 m$ s8 o# m
/ Q7 p: i* M; T& l7 p7 b, R: I* Z& n! z; e# u& M3 M
          V: a7 c7 h$ U+ \2 x8 O
哈斯提尼(1835-1900)(美国)
$ C7 F8 Q1 H5 T8 {* M+ u) D$ p2 l$ J4 h: c. o6 g& w, l+ _+ ?
眼前这座雪山,感觉像含在嘴里的冰棍一样——凉凉的、甜甜的,画得真好!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首先是两块颜色起作用——冷灰色的天空和蓝紫色的山的背影(注意:山的背影的这块蓝紫色是整幅画面的“关键色”。画家有意将这块颜色强调得更蓝一些、更纯一些),这两块颜色“夹出了”中间的山的亮部。而山的亮部正是画家在此画中真正精雕细刻的地方。请细看(尤其是左侧山峰的亮部),画家通过素描和色彩变化的手段,尽量“逼真地”再现了它。山上的积雪,同样精雕细刻。因此,我们的视线很自然地集中在山峰上。是春天,积雪慢慢融化,汇成小溪。我们看画面右下方的溪流,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哗啦啦流下山去,撞击着山石,叮咚作响,映衬着那苍翠的松柏、烂漫的春花,编织着春天的旋律——多么美妙的景致呀!9 ]$ L& {! @$ d! W5 d8 ]) K
6 w6 V" e( x; s; @+ r) B; l( x
* z  U7 Q; o- r( `
6 y& _7 e, v3 H7 _

9 t* W; p+ t( t% J) N2 }- L
3 K9 M5 q0 J* r3 x5 D& k/ e  v1 D% M
   ! n" N4 y5 X! R* c
可耐特(1839-1924)(美国)5 R7 M- w; D0 |) C! @3 e6 X: B
" A5 {" t8 z% w4 Q: f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溜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我隐隐约约记得这好象是楚国宋玉的句子。有感而发,抄在这里)。& v2 Q' k# o, M( N

  K7 L- q9 D2 W; \% i/ ?这里确是秋天,景象很附和上面的句子。后面的树丛和杂草衬托人物,使人物很突出。树丛和水中的水草的色彩变化丰富。人物两手臂的上边缘,那两条淡紫色的天光恰到好处。水面远近的色彩变化也很好。我们从画面上似乎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空气、听到了那瑟瑟秋风声。难怪宋玉大夫见秋而悲呀!
* u: q* y- W) `; s& ]+ e, L
/ {+ Z- j8 E  R0 L7 l$ |1 D: }% u) U6 \& ]
% E" q- n% R% h& R) M+ m9 e! b

: }6 ^' J3 L% b$ O- u+ e  }
2 d& t$ o  s, x& T& ^7 Z+ Y/ I( a: m) o7 d
        3 P& G. h3 ?% T& B# G( U6 o
托马斯·牟兰(1837-1926)(美国)
5 R+ q. f) W! R. M
) ]& l! D0 K. L. ^$ {( [% C% Y8 w深山老林之中,人迹罕至,气候瞬息万变,使我们产生了恐怖感。近处这几块石头和那根枯树干画得妙!它与云层后的太阳是本画两个看点。
) f# b' F- B& i: R1 {. N' a& S0 j* @& k- P  Y7 D

) g3 U3 z) R* N& z
7 |. v  W2 D$ L8 `; K+ n/ W# g, Y  G5 G8 b. g9 H- W: r; `2 w% {

) @- m: e2 m# c! d7 U, B
! f' U" t8 }$ l3 U% D2 V! A2 z
. ]. E( {! R- L- f+ C# d& P         朗雷(1852-1922)(英国)
$ b) {/ I: O: @- I6 c6 s5 ^
1 [! Q4 R# x* L/ s' R哇!是室内,肯定有天窗,光线从斜上方照下来。
& ]* h9 _5 n+ f% e9 u0 l2 z0 `
奶奶、妈妈深情地看着小宝贝。那位小男孩抱紧大碗,吃得好香甜哪!我们先一件件看看这一屋子的东西吧:墙上的木壁柜、靠墙摆放的长桌、桌子上摆放的绿玻璃瓶子和油灯的玻璃灯罩、左首木架上搭着的薄被、木圆桌上的书、剪刀、针线笸箩、近处椅子上的衣物、右首地下的陶罐、木地板、地板上的一块破地毯……;这一切,我们会感觉到是“一件件真实的东西摆在那里”。这里没有所谓什么画家“自己的东西”,因为这位画家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已经通过画面“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具体的家庭。我们从中看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体检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一切,也就是这位画家决定画这幅画时的全部感悟。* K% p- p( |4 z, h1 V0 g2 D5 ~4 @

, q" L4 z: o) m- v提醒一句,该画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有哪位老兄觉得自己的基本功很到家了,请他来看一看这幅画,煞一煞锐气有好处。. u  [" E8 u, \0 O4 Q
# e$ b* w% X3 E
7 b3 e( U9 j7 B( @0 L

4 x& q! w- [/ i4 O
& A3 S* L9 v3 }* }  b& |  X+ }( d% y
5 L& p! t) D1 w- p
+ a; d0 Z6 S$ I2 ]' @0 r+ r
& Y3 O: d$ W$ @7 S) l     朗雷(1852-1922)(英国)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8 f6 T, N/ j) v0 c* r3 I, L( ], K
1 g& W% H- Z" B' |( ]3 R! ~

/ W# j7 J, n8 R  ^& C3 W! F* x7 t9 u4 z! Y4 `

1 N9 W8 T  l8 T, W        
; H2 |& \. K- L; i' [" J/ k: F朗雷(1852-1922)(英国)/ X0 X2 e; R: K. {4 o
) E' Y) o; x; C5 }+ \
饱经风霜的、操劳了一生的、伟大、慈祥而可亲的老母亲万岁!
6 u' E$ U: J; S- C1 R: Q
  V/ H8 p% E5 Y3 Y- b+ ^6 E$ @/ p2 I4 ]9 N
( k! G$ l2 L2 s9 s$ [

7 a1 }" K9 G! [: E+ O& W! |. i4 @+ r$ ]6 z
; {; w% e, b$ l9 k- n
        ) y8 i3 L8 M" S- w0 P: H! B) B
拉森(1853-1919)(瑞典)* i0 F' R0 u7 F1 [

) m. @3 H0 J+ s7 d* K' T4 [1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彩大家。我们这里介绍他四张作品。这是第一张。画得很轻松。人物画的好:可能刚才正在织毛活,邮差送来一封信,急急忙忙拆开看信,毛活暂时放下,线球滚落地下也顾不上了。箱、椅也画得好。地毯和墙布好象随便抹一抹,效果也不错。薄窗帘和茶几上的钩织品画得逼真。当然,最精彩的是窗台上的几盆花,有一盆是朱顶红吧。噢!茶几上还有一本硬皮书,看来她的丈夫外出久久未归,这封信肯定是它丈夫寄来的。从女主人的表情看,有好消息。假如你正出门在外,看过此画,你不想自己的家吗?——真有瞧头的好画呀!!
) o6 U! P1 x; E- W( I8 \0 e2 s
5 F3 D! M' m* z+ j5 f5 a; L6 r  n3 z; r, ^- m1 Q# G" ]7 O, b# K
; Z% U# f1 S$ f8 M2 R  B

; l' O; @5 v7 W' T) d; |. e
* H0 s7 B% O) P, {
. q, I- E4 _. j9 f; ^        
7 f, I: A5 |5 U拉森(1853-1919)(瑞典)
+ k- F4 G4 `. z4 s% \
: _& J1 i# C. ?% W& Y9 n! d0 ^这一幅的水味还是蛮足的。画家很有意思,他的主要着眼点不是那位老婆婆,也不是后面的房屋,而是处于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他把它们画得极精彩、极逼真:重点画南瓜和南瓜秧,而其间的杂草则做虚的处理。请看那南瓜和南瓜叶子,色彩变化丰富,素描上的虚实处理得当,有空间感,很真实地“铺在那里”。再看近处的南瓜叶(画面最下端),画家诚心把它画得很虚,色彩也不鲜亮,这样一来,我们的眼睛就“无可奈何地”与画家一起“聚焦”在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上了——好“狡猾”的画家呀!真实中的南瓜和南瓜秧并没有这般耐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r# v8 C0 w2 S

; i2 T) A7 n! @8 I1 ?# ^7 o* T9 V2 D) j
这是我见到的画得最潇洒的一幅水彩画,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2 ^. K! Z) k# z" a, y* y2 S* y0 l+ K8 O3 y  r
第一,取材。我认为,画家决定画一个东西,说明他已经有了想法和感悟。画家凭借自己的绘画基本功,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美传达给观者,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如此而已。现在流行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画画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自己的东西”不是指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有了想法和感悟,并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再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他发现的美传达给观者,那又是什么呢?另一说法是,画画是为了“渲泻”。我的一位老师对此说极鄙视,他说,画画居然是为了“渲泻”。什么叫“渲泻”?跑肚拉稀是“渲泻”。
; y, x" A+ Q3 m% t8 Q6 X( P8 \* i! t, Y2 v/ x/ G8 k* X' q5 c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此画取材没有惊人处:一位窈窕淑女,在自家园内,小事劳动后,斜卧石墙旁小憩。可画家偏从这寻常景象中看到、并感悟到了……和谐安定的生活、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年青、活泼又可爱的姑娘……,一句话——美!8 a- K0 z6 C$ ~4 X# K$ c
( c, Y. _% F% [1 }& H- L
第二,素描。这回先说素描。先排列一下虚实:最实的是水壶,往下依次为,石头墙、少女、两棵小树、前景的杂草。画家的这个虚实处理是独具匠心的。前景的杂草做虚的处理,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睛最终“聚焦”在人物身上;水壶和石头墙比人物略实些,是为了先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这是一个方面);两棵小树比石头墙虚得多,是因为从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讲,石头墙的作用更大。少女的虚处理,一是因为她客观上处于阴影中,而更重要的是,有比她实的石头墙和铁壶做对比,少女的“质感”显得很柔美。文学作品中讲究剪裁得体、详写与略写;讲究夸张、对比;这些都与绘画同理。9 ?8 `. d# i( w: {- X- ~. K

5 J4 {0 v4 a  m0 Z% P第三,色彩。只讲一点——石头墙。你看见过垒石头墙吗?俗话说“拿石如拿虎”。垒石头墙可是技术活。这堵石头墙垒得好,不会塌;而画家画得更好!它处于半逆光,又有两棵小树的树影,加上他本身凹凸不平,大有画头哇!请观察一下真实的石头吧,几十万年的沉淀,石头的面貌很丰富。这堵石头墙让我们感觉是沉甸甸地立在那里。其色彩变化,哎!太丰富了。那冷暖变化……,真要说清楚,至少须用一万个字。我省点劲,您自己看吧。
( F7 K- ^8 M! }
9 E4 O, O6 ^& P9 `  k: G
( s! D+ C7 x' l0 u
2 Z5 C( B" F& _; K
1 d* {- |. V% b- q- F) \% I
9 F: d2 h2 h! Q  a- {
# @* G! d& L$ Z* h' X        " I0 v9 E' a( v9 I
拉森(1853-1919)(瑞典)
. t1 }' g- o; x9 S: y+ U' I* ~3 f0 A% _  m: N% }
你观察过水中的倒影吗?我观察过。比如水边有一棵绿树,这棵绿树与水中的倒影之间的规律是:①倒影虚。②绿树的水中倒影的暗部比绿树的暗部略浅,而其亮部则比绿树的亮部略深。③天空差别最大: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总有一最亮范围,其余则发暗。我们看画面的水池,这个“最亮范围”在水池的右上角,而往左下角,则明显比天空暗得多。画家遵循了画倒影的这三个规律,用力不多,水的效果却出来了。/ Q9 f" y* s' X2 L5 `3 Y5 ^# d2 W

5 g& z* n6 t) a+ V$ I/ N: v
7 |0 l% u8 m. I/ d) @! z$ e, N- ~1 K7 g/ a, D. x/ w7 Y
) W# A" B4 L! G; o& G1 D; N

2 L4 S* @% u- s
% d5 }4 ^/ z" f; x+ ?/ ?0 p0 r0 h        
! q0 z% I& O# s2 N5 Q, L% `: G维伯特(1840-1902)(法国)
3 e& X6 r8 @( R/ M+ ]
/ ~! F' a; @6 I# H, }终于欣赏到法国人画的水彩画了,不容易呀!果然出手不凡。“纤细的”法国人,水彩也画得很细致。我们不管内容,只讨论绘画技术。素描还用说吗?还是多看看他们的色彩运用吧。这几位是“外国老道”吧?兴致勃勃地看什么哪?我们看人的脸、手、衣服,色彩变化微妙。大理石围栏,质感出来了。再看天花板,色彩的变化也不含糊。注意!前面那位“外国老道”的风衣、左侧的大理石围栏,把它们的质感画出来,这幅画的看点就有了。
! [) [" i1 J3 S; w" k9 b6 z! x7 q" B$ b6 ~' H4 l
; x0 c% r0 K" e% A3 Q, N3 }' d
% M' Q7 ~. H4 J1 c+ x

8 F' `. y! Q) ~; Q0 E+ j, _4 l6 u5 J! k; `0 }
, q$ L- ^4 q' m2 B
        . w( B& _: i- \7 }1 a$ V3 b
维伯特(1840-1902)(法国)
5 Z. j1 M( Y, l8 P
; c: U- g$ {6 i花与美人,有“熊”无“掌”。女人的绸缎衣服是本画看点:我认为没有用白粉。因为如加白粉,不会是这个效果。仅从这件衣服看,画家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是没挑的。
% T7 p+ S2 y( v0 G' b+ U8 t  l8 x. r& b
; ?$ V: B# k: g* S1 L  {+ d
+ z& f. U* v4 m# D8 R7 N
. G$ e0 b0 P/ A) v' A, q
, A0 A; z' _/ k
" h, @: j9 }8 A5 v" V- h4 {
   
8 v! f! }6 x! f8 c- I# l詹·范·胡萨拇(1682-1743)(荷兰)+ E5 ^0 v5 r) x0 }* F
% M& D$ ^% z4 V) T
关于该画我只提供三条“信息”。⑴作于1726年,距今已有281年的历史。⑵用透明水彩画就的。⑶画面尺寸:47.5×35.6cm。' t+ n/ h8 g! j, V
* o7 l% X! _# R

1 J$ F2 A2 R2 g9 [6 W% a& i/ v# p3 v/ ^' @5 M

% m9 ?$ d) Y: e1 _# @* j& C
. n: P+ l3 A8 \/ U: Y  k4 \        ) H$ a, Y' X* N( x+ j' I& W/ X) T
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 n1 R& B, j, {( I% d+ {
: g! r: r. b# d6 C% R7 q! J/ E# A; V) D0 f, V5 q- r
& M" C5 n4 U- j& d9 T! P+ \8 {2 G
% e2 c+ _: R* V; y5 q
  F9 q$ M( i0 W

6 f7 D' d: A, y% D' C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1 v/ V$ t3 A4 u: b. O
9 e( O" y/ M0 X5 K, i* s
我们不看人物,先看后面那幅壁画,显然是宗教题材,不管它。再看地下的大地毯,是值钱货!其实,最有看头的有三件东西:右侧的深紫红色天鹅绒幕布和紧挨其旁的光滑的大理石柱子,及前下方正中的那尊大铜薰炉。画这三件东西,画家使出了混身解数。你可以伸手去摸摸光滑的大理石柱子,感受一下毛绒绒的深紫红色天鹅绒幕布。看一看这尊大铜薰炉吧:很重,一个人搬走不容易。有一点点铜锈。是紫铜。高光有一点刺眼。很怪呀!画家把人物做陪衬,而把一些器物做主角,可谓匠心独具。我们看画家的生卒年,这三件东西已经看了至少七、八十年了。再看七、八十年没问题。因为太有看头了!
/ r. l# ^* _1 b5 g9 i' ?& _. R' X1 g$ _/ E- Q
别忘了,我们是学画画的。仔仔细细观察一下那尊大铜薰炉吧,人家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画得那么好?光有素描行吗?不行。光有色彩行吗?也不行。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你只能望洋兴叹!. G0 x3 s0 k2 K' e6 [
- M' B1 P, a$ G% O; o2 A, R+ m$ `
请记住我这句话:好的画技主要是反反复复看好画“看”出来的。而什么样的画是好画、为什么人家能画得这么好?要弄明白这些,除了需要虚心和刻苦之外,就看每个人天赋的高低了。刻苦代替不了天赋。不承认每个人的天赋有高低之别,许多事情你解释不了。
$ d" m* y2 Y# L9 y( R4 o7 {9 w
' c8 S  i# }5 |) p) @5 M. [. u% F+ P/ @

$ a+ {4 y# C7 y1 a5 Q+ l  b- P; p% L5 |

! {7 q9 d" Z% `6 l
$ F# w4 _3 ~0 j6 B: r. ?3 U      
5 K  {- j0 N" E' Q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M9 B' G# o, M" c/ y$ c

4 ]6 t0 K$ b5 _9 u- ~+ ^这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中间那四个人干什么哪?左侧那两个小孩,一位用铁夹子夹着什么东西,并用嘴吹着,他旁边那位帮着忙。右边两大人,一位右手抚胸想表白什么,另一位用手推着,不想让那个人说。中间这四个人正好组成了一个圆,但这四个人都不是画面中心。中心人物是在这个圆外、靠左侧的那位大主教(是大主教吧?)。一开始,我们的眼睛肯定看中间那四个人。但过一会儿,我们的眼睛会不自觉地移向那位大主教。这里面是构图起了一定作用。+ {6 b) W$ ]0 n  r+ _) Z# m

! U& _0 G2 V; u( M现在,我们把全部眼力集中在这位大主教,及他椅子下面露出的那一块地毯和地板。象扎针一样,我们把这一部分“扎深一点”。这位大主教“闹中求静”,旁若无人,专心致志看他的报纸。他的整个轮廓,包括那张报纸,被深紫红的背景清晰地勾画出来。好嘛!画家在素描上先胜一筹。这一下子,大主教马上比其它任何一个人都突出。接着,画家要对这位主要人物精雕细刻了:脸、手、报纸,这三样不说了。我们看他的帽子、帽子的两根飘带、黄色大外罩、椅子的靠背和两条后腿、左下角露出的地毯和地板。我们对这些东西从素描和色彩两个方面去仔细观察。仔细观察之后,你肯定有感触,无须我再多罗索。我们就是要象这位画家一样,掌握最最扎实的基本功,老老实实去作画。: ^" O0 H, ~% v2 _4 W

8 s/ @# ]) u0 S0 C. o/ c1 |" G$ k& V4 R" g" C

+ E: z% E0 g& t- p/ k
" D/ J" k  N( ]9 ]! d
, T0 n6 X& D( n* ]/ v* C9 I
9 F; |- ^$ v5 K7 _$ R, a9 z        9 l; R9 ]/ x3 c: @4 V) k6 M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C7 {9 Y! s; @

0 ?# W9 L  E0 O0 E2 {& P朋友!不用再表白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十八般兵器,你已经具备两大件了。只讲一点。该画的几点冷色用的极妙!既有助于塑造型体,又使画面色彩丰富并富于变化。这几点冷色的位置是:左侧眼窝(即人物的右眼)的内侧、脖子的右侧(即亮部)、人物的右手高光处及手臂的反光处、枪管的亮部、前面腰带的向上一面、刀柄的金属部分。这几处,均或多或少地加了一点钴蓝色。
1 _6 w* _6 ^; O6 V& X' m
- X; X1 q  i" H7 R1 E) ^) }% C$ P& M5 f* B6 r' e3 h7 V, n& M
3 P2 |. e% `8 n; j9 t( V
, X- o/ Z" v3 ?4 \9 A4 w* i
+ Z( o" k! v8 K6 ]. A

' Y: G# ?0 y/ d4 |        
" T' g" t- o$ |$ J8 \/ g扎姆培菲(1859-1944)(意大利)+ ?7 ]7 o- c: t7 P0 m

9 f" b8 b8 A4 \$ _/ L. m+ m8 H哈!这张不行,没有塞格诺瑞尼画得好。不能这么说!虽然这位扎姆培菲比上面那位塞格诺瑞尼小两岁,但水平绝不差。这是最后一张,离开饭时间还早,我们多聊几句吧。+ x. H- x3 L; N* h1 |
/ x* e) B* w; @: D# s1 s
我个人认为:一个美术爱好者,特别是学美术的人,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易采取认真而审慎的态度,因为这有利于眼力的较快提高。也就是说,不要仅凭自己的一点点好恶,便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一幅作品。以这幅画为例:我们刚欣赏完塞格诺瑞尼的几幅精雕细刻,猛一看这幅,显得“很了草”,于是便下断语,说不好。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副佳作,什么也没学到就放弃了。可惜!5 @9 ~" Y- r% o' K
. f+ Y0 m. k  x0 g
这幅画好在哪里?好在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好在素描和色彩的绝妙运用。两位老人的表情刻画得好——专心致志地看黑人小伙子手中的枪。比较一下两位老人的胡子、及左侧老人的白背心与右侧老人的白头巾,彼此都是一冷一暖,我们感觉生硬吗?再看左侧老人腿上搭的那块花格子布,画得“潇洒”而逼真。请从左至右观察一下这块布的色彩变化及素描的处理。
& s% j! M2 Q/ N; @0 V' Y
( X, {5 [0 \: G3 ?! |  Z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我的回答是:人的皮肤。当然,皮肤下还有筋、骨、血管、肌肉等。说真的,我是1978年春天在《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上,从那些油画原作上,第一次看到了人的血管。在人的手臂的皮肤之下,泛蓝的静脉血管,还有筋、骨、肌肉……那样地逼真、可信。在此之前,我看了无数张我们自己的油画原作,好象我们中国画家专门对血管视而不见,偶尔有人画一两根,却透着假。为什么?我们“画不进去”,我们画的不行。哎!我们中国油画的“东方神韵”到哪里去找喔?把话拉回来,看看画面左侧那位老人的臂膀吧:先看最上部即肩背部分,先找到高光位置。这一块的素描和色彩变化极微妙,尤其是色彩的变化微妙而准确,人的皮肤的感觉画出来了,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里面的骨架,活生生的。视线向下移,看胳膊的上臂,感觉有筋骨,看不到血管,但我们能意识到。臂膀和花格子布,“成就了”这幅佳作。% g# F2 B* F4 W% w) f' w( v) Q& M
/ N7 B0 F/ U: Z3 h! _# ?- z
请问!您现在肚子饿吗?还能坚持?那好,我再来几句。我们画画的本领哪来的?老师教的。回答正确!不管你的老师姓张姓王,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他们。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位“老师”也不应忘记。不客气讲,这位“老师”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的张老师和王老师。这位“老师”就是那些“高水平的绘画作品”。何出此言?因为第一,我们不可能总当学生。第二,绘画的特殊性决定的。画画有没有“理论”、“公理”、“公式”、“定义”?我的回答是坚定的:没有。画画纯属技能。你能在平面的画纸上或画布上,“骗过”人的眼睛,“艺术地呈现出”客观世界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色彩、色调等等,让观赏者觉得这幅画好看、耐看,你就成功了。当然,学画画要多写生,多动手,要勤奋,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观摩、研习“高水平的绘画作品”的重要性,或不注意开阔眼界,从而把一些并不高明的绘画作品做为自己学习的“样板”,我想,无论你如何刻苦,你的绘画水平只能徘徊在一个低水平的范围内。而低水平的绘画技能,要想画出高水平的绘画作品,那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 A+ d& B& }* C5 j" V9 O9 o$ p
  a/ g! x' F7 Q% W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5 20: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倒数第三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8: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7 ^7 X1 t3 w, [8 i- B都很漂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3: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11-24 01:09 , Processed in 0.0807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