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雨寄北》
8 w. D5 Q! ~4 V
$ b: f: i( Z% v2 T. N! K(唐)李商隐, G! I8 V4 x7 ~8 I: k @) {
+ H9 V1 o/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o$ X9 I7 l: B: G# q
% Q( O( x9 T u! X5 g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s& h" x/ [! g' O2 y% H9 c* j
8 W1 w3 Y: u7 u: ?
注释译文
( O0 T7 Z: U3 j0 ^7 q K5 Q1 G% H# j8 l$ N4 ?
注释
* [0 [7 F: m8 m! s
) f6 ?# Q7 s; B3 p9 b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③【却】还,再。何当:何时能够。池:水池。期:期限。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172页。译文9 A" C4 `8 K2 u5 G' w ~
' }4 L; V: I0 m$ x5 R5 j) b0 K- o( I3 @7 F7 v& {
/ K1 g, \* ?( E# ^$ n/ H+ K- I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 n n* z+ r/ w F4 o% Z9 a
% a7 c( Y6 n9 J2 s& Y, |: P& V潘越雨重译:《夜雨寄北》6 g2 m7 O8 K3 v/ q2 L/ b5 ~1 n6 K9 D; E
: r6 C A4 S, w6 P& w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却还没有固定的时间确定下来。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应该又是巴蜀地区的秋天晚上下着大雨,池塘里都涨满了水的时候了吧。 〔这向话很明显指出作者的创作时间、地点,作者本身不在巴蜀地区的。应该是指作者当时是在巴蜀地区的秋天晚上下着大雨,池塘里都涨满了水的时候与妻子分离的 。所以在同样的下着大雨的秋天晚上的情景下又勾起作者对当日的感触。所以、肯定作者本身不在巴蜀地区。〕何当共剪西窗烛: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闺房内与你一起双双的对坐在烛光之下。却话巴山夜雨时。;再去叙说和分享当日巴山下着夜雨的美妙情景呢?1 ?9 L5 T8 F; v! X5 N' ~
8 t0 ~9 x q, l* P, H9 b, f- W& S: G! k在这种情况之下:《夜雨寄北》,这个〝寄〞;应该是思念而不是寄传。北;只是一个地点〝巴山〞而巳。夜雨寄北;应该是指作者在南面一个下着雨的晚上,寄念着一个在北面〝巴山〞的人。
) `- F, c( p( R% E( l1 e% A" p1 Y: @# s( A0 a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却还没有固定的时间确定下来。现在应该又是巴蜀地区下着大雨的秋天晚上,而且池塘里都涨满了水的时候了吧。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闺房内与你一起双双的对坐在烛光之下,再去叙说和分享当日巴山下着夜雨的美妙情景呢?
8 C6 S4 M6 u3 z+ e4 y G/ w$ M
潘越雨重译:《夜雨寄北》-------只属个人观点,欢迎互相探讨。+ w& D9 K1 G: k. R#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