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0 O8 [0 P g# Z
G1 b. T+ k! H. C8 o7 K 1858年《泰晤士报·图文版》刊登的紫禁城及北海鸟瞰图。, z* l9 D0 q$ V+ w. c3 [. D! H
0 I6 w( s; \/ ~3 M: {6 w. @
) P A! g8 h: G% p: V7 @( ~( f
" ]' N; t i' d2 j# Y7 j* n; y
( z- h) h) x2 O$ K a: j 京城西边的城门-阜成门或德胜门
; S, L2 \$ G' z! n0 c; y. L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 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P0 C& ]- q C4 w
■纵观清朝300年
; j' A) a# F. \ 从17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历史跨度达到近300年,几乎涵盖了清朝立国以来所有皇帝的肖像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皇家庆典礼仪,到平头百姓的婚丧嫁娶,清王朝沧桑变迁汇聚,风土人情一览无遗。/ `+ p; v1 ?! N# T1 @' d, y1 j
顺治和两位皇后的肖像,康熙晚年的“千叟宴”,乾隆接见英国使团,同治大婚,庚子之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光绪返京。这些过去只能依靠历史典籍想象的历史中的“重大新闻”,却通过西洋版画,让人有了直观的感受。这次展出的版画中,最早的一批是166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跟随荷兰使团访问清廷时创作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觐见鞑靼可汗》组画。因为当时清廷礼仪十分严谨,官员思想保守,许多场景都是尼霍夫事后依靠记忆补画,与历史中的记载出入甚大,但却是西方人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大国。( K! Y" V2 L' z F0 z( y3 H
而到了1902年创作的光绪返京后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者中,作者已经能够在现场进行创作,从队伍的行进顺序,到人物的衣着打扮,神态和配饰,都几乎和史料记载的一模一样。从图中能看到慈禧坐在象征皇权的宝座之上,而光绪只能屈居下位的场景,皇帝的窝囊相比史书记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19世纪中期,报纸在西方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在枯燥的文字中插入版画这种形式得到了大众的欢迎。4 J% K; C. M- j" x' Y. B
“像诞生于1842年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图片作为主要报道形式的新闻周刊,它将许多的画师兼记者派驻世界各地,相当于现在的摄影记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生动直观地记录了当时各国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即将于21日在世纪坛举行相关讲座的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韩朴说。
1 E3 X+ P! a0 \: E7 C
3 X& B1 S2 j" L
, }4 ]$ h( {2 m$ U
9 H0 Y4 l5 l; E 0 n& g* `( s/ o1 T- Z+ t
- B) Z: Q7 S+ h. _# p) q 大臣跪拜乾隆皇帝 ' q( U9 ^2 v$ W7 w7 O% X+ B
刊印年代1840年
/ T9 T) D ^9 S) ]" o. ^0 H ■绝大部分为铜版画2 Z2 n5 A. D; F
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我国古代公元九世纪出现了木刻版画。在欧洲,16世纪出现了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铜版画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
0 K6 Q& t1 d- I# a+ [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是最重要的记录形象的载体,而版画由于其便捷与可复制性,又相较于其他画种更为普及。因此,在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应用之前,版画也是最重要的形象传播媒体。它天然地具备了两种价值:审美价值和信息传播价值。5 }4 r1 J, a8 I0 Z0 o6 O( j( ^! r) j
相比较木刻版画,铜版画由于材质更加坚硬,能够采用多次雕刻、腐蚀反复创作,所以创作的画面更加细腻、生动,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套色版画则是画家在版画中用颜料勾勒而成,可以和油画相媲美。1 N! k! I2 o5 n4 q4 s
1 C2 z: L: a, G4 M7 A, |- [5 f' ~# l0 A' F5 N7 ~) ?
2 O- x& R+ I7 m1 z4 J
1 q! h- P# L/ g" M$ T) [6 a& d
. I- {" `5 T: r: e. o
传递圣旨的官员 6 m3 @- g# y# |9 T1 n
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 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 y3 T& A! C" J2 M3 `& q8 y. ~" |, _1 B
0 T" @+ K8 J4 [# D4 ]
; [. s7 A1 ]% }8 j ' S2 R) y+ M [$ I# h
$ q' d- r- S& h1 t6 F. P: \5 Z 祭牲炉火 " T+ K7 d2 I6 F( F. S1 f& m# u
刊印年代1873年 作者威廉 辛普森出处《伦敦新闻画报》0 D/ _9 J) ~7 R0 e1 R* O
" ~8 Y$ Z+ z/ y) I; I; v( w
! U, U& ], ~$ G4 ?2 s7 O/ B
$ }; ]3 ]+ v+ a
) _; L+ j' D3 P7 r: B- V1 R. B3 K8 t0 H n' q1 k
光绪皇帝冰上掠影 7 j" B# ], |, k# y4 C& t! x
刊印年代1895年 作者弗兰克 戴德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s! V# d# J2 ~4 G5 `3 A7 Y ■光绪帝北海坐冰橇* z, v! f& X; S2 c4 r- w. d
光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失意的皇帝之一,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操纵。不过在他人生中也有快乐的时光。1895年冬天,光绪帝曾在北海太液池上坐着冰橇,享受冬趣。他乘坐的冰橇是奥地利皇帝送给他的礼物,《伦敦新闻画报》的驻京记者弗兰克·戴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场景。9 p/ D! Y. o8 D4 ] l
老北京俗称“四九城”,“四九”指皇城四个城门、内城九个城门,现存的除了德胜门、东便门、正阳门、天安门(永定门为2005年复建)之外,其他的城门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古籍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和历史照片里的浮光掠影。
$ S2 ~; u; L0 h8 G# k' q7 f6 H 可早在照相技术诞生前的一百多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使团的随团画家们就用另一种方式,不但记录下了北京城的城门楼子,更把帝都京城的人文风貌直观地传递给了西方世界,掀起了东西方交流的第二次高潮,这就是西洋版画。
q6 O, S5 b: X& c0 a6 Y. o* P; b 从11月12日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推出了“帝京‘印’像——西方版画中的老北京”展览。作为该馆2009“回望中国”主题年的收官之作,展览通过150余幅版画、地图及12本17至19世纪西方人士的中国游记,重新发掘、品味明清老北京的人文风情与世代沧桑。
3 @+ K) C% y' ^
, e9 _5 |9 s8 @+ h. [
/ G+ J d, s) T5 e' p
9 k$ e9 p( `. n ]0 e5 O6 e' x8 A - G n9 o: V5 |4 W4 `
* C' p7 c, R1 ]- k1 |
元日赏灯 刊印年代1872年 出处《画报》: W& j( [# {5 `6 o# {
; |' A8 [9 e4 x7 T% A/ T7 {: W
2 V, D' R9 k2 W, A, B" j$ h6 i `: b4 x( v, C
* Q; c+ ^5 h2 N. E r. P# I2 X
: z5 }& H2 j! c+ d: X5 l( S2 \
清兵当街练箭 # Q6 ~- W* r. b% `
刊印年代1894年 作者弗兰克 戴德出处《画报》
# g% b& d& u0 M# S5 }3 Y9 ?, ?' F4 o# M9 w1 A2 l ?' j# g k
. O7 _$ T+ L% A* o- Z; a; n/ \+ _2 m
; {# D0 N1 a) b3 c- F1 a
& Q2 y( Z$ n& {" r: _$ {1 j+ K' _4 X2 v1 R' S; V2 [, d; E
典衣、拍卖
% q' U- t3 H( \# @! {+ R刊印年代1872年 作者托马斯 蔡尔德出处《画报》
# y u6 d* D/ x' \! O6 ?; i9 H9 \" }0 H! {7 r0 w
; @1 L7 G. D7 H; w9 `# F s5 Z% a8 M' Z: g4 R8 o( F
6 J! B/ M* U: L: N. ?& |0 G0 s$ t" ^+ z' n5 B) {. f. r
街头架鸟 5 U% e- e1 W' w6 `, Q
刊印年代1873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 B; `+ q2 b Q9 ]$ N ■老北京“提笼架鸟”
7 G1 Z4 {! H6 c$ F+ n1 ?- i- g; Q f 发表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的一幅风俗图像,极为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北京人遛鸟的景象。北京人所谓的“提笼架鸟”,实际上指的是针对不同种类的鸟采用的两种不同的饲养和调教方式,笼子里养的是鸣禽和观赏鸟,而架上调教的则是表演技艺的“花红鸟”。为了标识这一画作的职业属性,作者特地请人在画面上的一幅招幌上写下了“伦敦钮乎斯(London New s)”几个毛笔汉字。" b4 W/ s7 [" ~# G0 d9 F( l; j
$ _# k- j2 k- ~9 |! X
* L2 t7 m: E" T: j% k
V- `; i2 z4 F, c5 U$ J; A
8 D0 U( D* k# c) k5 J& R9 `2 D; l9 k. c% }0 _9 A( M
趣捉蜻蜓 刊印年代1881年
1 `# V5 j; \4 M l) n' V/ c% }3 E+ ~- \. ~( t* N
$ \3 X* ^% C9 I
( _ U. j+ j& W, i3 T 9 R" T2 Y) R3 M' v* d0 q+ t
$ m6 S+ h; F0 e
热闹的大茶楼刊印年代1881年
: S5 H* [- R9 U0 g& _出处《画报》
% A# H4 O8 {- D8 k" d- p# P( g0 ~4 u* m+ z8 B+ M# \4 S- O" f2 t
& }+ g/ P- h* F7 n2 g0 I' B- o0 S& X& Z; ~0 ^( k4 O
7 x- I; f" y) E5 M' g) n
! S2 L( R" t$ p& \ 进出城门的车水马龙
~" l# ?3 \' U A* t7 [$ J刊印年代1894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T6 A9 E b) l7 u' g
; ]7 @/ A- Q8 k! e% i, d, _& b3 N$ @9 u9 e9 ]
% ?/ \$ |. U3 d& r) N9 ~& u
7 e5 w) A) A3 ~- E" T
/ A5 C, h0 D3 A& r& q% m3 S' {: f9 L
华洋杂陈街景 $ b: g1 a* I4 v8 h& G8 I2 e0 v) z
刊印年代1880年 作者M.莫林出处《世界画报》4 f4 H+ a' p8 Q
* w4 X% S$ Z; ]/ G; K: w
$ h3 @% [$ x7 x: Q H/ S% M6 r/ @6 F4 m) [1 N4 P6 F) g
. C9 P! z; ?0 C& e! n9 Z# _# i7 o& v6 b( i: ]" D' h4 r$ {
男孩子的学堂刊印年代1873年
, r( _+ e7 a# @! m( s, K/ S* t"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M4 }$ P& q% O0 u9 a
" o8 x: @7 m+ M u# m
7 J- i# b% A: e* x2 w6 m" I4 ] P2 c! J
% v4 R- b" b8 s/ d& R) c) L, a0 h9 _; u3 k
女孩子的学堂作者SEM 0 ^% t. g8 f( G" ^5 ^$ W, _8 i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S F; ]; d1 i$ {1 I9 W
5 H& h1 I7 g4 G& Z( L- m5 N. ]- f+ `" {1 x% F: |4 o
' Y% C/ w) R) A. f5 B1 \2 c' H
2 f, A6 ]) A0 }. X; j, m) B" E9 u) j2 {$ ^
码头市场刊印年代1843年
6 {; b3 \7 {( g0 m8 j/ m5 R作者托马斯8226;阿罗姆出处《图解中华帝国——社会建筑风俗》
# l9 R! r7 q _8 \$ g y3 g6 ]( @$ D' E2 R6 Q3 ^$ x! B8 K1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