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726|回复: 10

西洋版画再现强盛帝京30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4 18: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8 |- P; L$ M0 }' Z( ~0 T, A
& b( R3 G: U  ~! }- x  1858年《泰晤士报·图文版》刊登的紫禁城及北海鸟瞰图。
0 Q! C) I/ d( Z8 d' i. J/ L
/ E" l" }4 ]7 f8 v2 D/ X) i) O9 E. g% ~4 M. N* e# b* v: u
  
$ Z+ ^, i0 m1 r. T3 [7 r% U
2 A5 N4 K, _( }) d7 j0 o  京城西边的城门-阜成门或德胜门 * q, U! C; J1 U$ R8 p
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 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0 u; }3 q/ a$ k  ■纵观清朝300年
; a+ l* F# m, g9 u0 S  从17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历史跨度达到近300年,几乎涵盖了清朝立国以来所有皇帝的肖像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皇家庆典礼仪,到平头百姓的婚丧嫁娶,清王朝沧桑变迁汇聚,风土人情一览无遗。
! a, x5 X7 y1 D5 ~3 ?$ f5 n  m  顺治和两位皇后的肖像,康熙晚年的“千叟宴”,乾隆接见英国使团,同治大婚,庚子之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光绪返京。这些过去只能依靠历史典籍想象的历史中的“重大新闻”,却通过西洋版画,让人有了直观的感受。这次展出的版画中,最早的一批是166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跟随荷兰使团访问清廷时创作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觐见鞑靼可汗》组画。因为当时清廷礼仪十分严谨,官员思想保守,许多场景都是尼霍夫事后依靠记忆补画,与历史中的记载出入甚大,但却是西方人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大国。& _3 r' E+ d1 j3 |
  而到了1902年创作的光绪返京后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者中,作者已经能够在现场进行创作,从队伍的行进顺序,到人物的衣着打扮,神态和配饰,都几乎和史料记载的一模一样。从图中能看到慈禧坐在象征皇权的宝座之上,而光绪只能屈居下位的场景,皇帝的窝囊相比史书记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19世纪中期,报纸在西方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在枯燥的文字中插入版画这种形式得到了大众的欢迎。9 |1 ]  K, w1 C8 _8 B* n4 ]
  “像诞生于1842年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图片作为主要报道形式的新闻周刊,它将许多的画师兼记者派驻世界各地,相当于现在的摄影记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生动直观地记录了当时各国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即将于21日在世纪坛举行相关讲座的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韩朴说。

9 U& }1 I& Z" w* L  U& N1 f9 O" ^3 {7 t' s- s5 D
! C. _$ B+ p1 {* u( {. F
+ ~( [; e- d; F
  5 a4 Q6 J; X3 @

" t& b3 W- g0 f  大臣跪拜乾隆皇帝
' A1 n, ]9 d8 q. a刊印年代1840年
/ _' \" @: i8 t# j/ n0 E: M  ■绝大部分为铜版画4 v8 D; b9 H; q/ y8 x
  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我国古代公元九世纪出现了木刻版画。在欧洲,16世纪出现了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铜版画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
  P9 @" w7 S5 [/ i+ y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是最重要的记录形象的载体,而版画由于其便捷与可复制性,又相较于其他画种更为普及。因此,在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应用之前,版画也是最重要的形象传播媒体。它天然地具备了两种价值:审美价值和信息传播价值。
, V* C& }5 v. c2 }; o  相比较木刻版画,铜版画由于材质更加坚硬,能够采用多次雕刻、腐蚀反复创作,所以创作的画面更加细腻、生动,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套色版画则是画家在版画中用颜料勾勒而成,可以和油画相媲美。
9 P+ A6 ]2 z4 P$ D1 Y* R  `
8 M8 S4 E  \  H) J+ z

# p$ a4 b6 z' M6 C
1 H8 _" K; q2 p+ `/ Z% }" F1 ~2 U  
; V9 I! B! Q: q- M+ K- u& w# ~, G) V! I) w3 e
  传递圣旨的官员
, l5 P$ f# Y% c) E& v6 G; h7 o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 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5 `% f6 `8 n0 O0 q. X5 O
% G( u$ a: a9 C' D
% \. s: `# W8 I2 e( @. H' l
+ j9 I3 x* T/ ~0 b( \
  
1 u# I$ {! ^: q9 s# W; P  Y+ E6 {9 f) _$ Y
  祭牲炉火 - B' b5 E, n% h1 s( p
刊印年代1873年 作者威廉 辛普森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 x  Q1 A5 V2 k
# n* B8 f' _7 }8 K: Y9 @  d) h; {$ y( V  n& F' K6 e' b
$ d2 O' l5 `- P! {1 J- y; P% s- M8 Q
  8 C$ I( c. c0 O6 _
7 ~+ l; s) E7 {2 T1 ?: q6 o# y
  光绪皇帝冰上掠影
8 \# }" G6 W; j" X, B6 E刊印年代1895年 作者弗兰克 戴德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2 d8 ~! M# [* j, p2 V3 R  ■光绪帝北海坐冰橇
! V$ }) {9 h4 K* W3 Z  光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失意的皇帝之一,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操纵。不过在他人生中也有快乐的时光。1895年冬天,光绪帝曾在北海太液池上坐着冰橇,享受冬趣。他乘坐的冰橇是奥地利皇帝送给他的礼物,《伦敦新闻画报》的驻京记者弗兰克·戴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场景。/ _1 Q; E* {9 i2 e. g
  老北京俗称“四九城”,“四九”指皇城四个城门、内城九个城门,现存的除了德胜门、东便门、正阳门、天安门(永定门为2005年复建)之外,其他的城门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古籍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和历史照片里的浮光掠影。# G/ ^" C' z" e7 c7 J! b4 _$ h
  可早在照相技术诞生前的一百多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使团的随团画家们就用另一种方式,不但记录下了北京城的城门楼子,更把帝都京城的人文风貌直观地传递给了西方世界,掀起了东西方交流的第二次高潮,这就是西洋版画。
8 X' U4 ], U, Q7 d1 E: d8 k4 ^# i  从11月12日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推出了“帝京‘印’像——西方版画中的老北京”展览。作为该馆2009“回望中国”主题年的收官之作,展览通过150余幅版画、地图及12本17至19世纪西方人士的中国游记,重新发掘、品味明清老北京的人文风情与世代沧桑。
6 H; @$ A3 t' g& ~! P, ^, r
, \( O+ `- v* o

' h! I, y& {) L  o  S, c* ?1 |2 b6 o; g: `. f7 D0 j
  . B4 x2 F* G  [9 ^0 N
3 d- I" l; s" _
  元日赏灯 刊印年代1872年 出处《画报》
/ S! r# [  L& U, c9 ]. D# M4 n! A
& S( w5 o: o. G+ y5 M: V
3 K" @: s  K7 n# f& h* v1 s) V8 o5 g, `7 \
  
: X) V1 N" Z/ f5 O( t
# n; R& K+ Q% t  [" q, }  清兵当街练箭 . b) p" x1 I# R# @) A( F5 X5 u
刊印年代1894年 作者弗兰克 戴德出处《画报》
, Q4 `, l  v- R& \% i" H1 a
2 M, j% d% u/ ^, n) t$ M0 d9 [! U0 i: y1 p$ [5 r' |' r
: _2 k3 B, H1 q. g
  # p; w- t8 ]3 K
3 h# _8 q( [- G2 W. U/ G
  典衣、拍卖 0 f. g* I+ l7 j, B# n+ X
刊印年代1872年 作者托马斯 蔡尔德出处《画报》/ [6 q! j! }& w) z
" s( \# w" A6 `) P2 a
7 k1 j# i- j0 `+ f7 C& j9 V& e* U

+ R7 L; `% o" y9 `8 F" p  , `8 p( c* G- V$ F
0 N( X# r5 M2 a) j+ W' X
  街头架鸟 8 f: q5 u# }* c: v- h/ @
刊印年代1873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2 n$ G7 v* t, G! O5 v7 L* i  ■老北京“提笼架鸟” 3 e) c/ w3 }% l' F, [% `1 Q
  发表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的一幅风俗图像,极为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北京人遛鸟的景象。北京人所谓的“提笼架鸟”,实际上指的是针对不同种类的鸟采用的两种不同的饲养和调教方式,笼子里养的是鸣禽和观赏鸟,而架上调教的则是表演技艺的“花红鸟”。为了标识这一画作的职业属性,作者特地请人在画面上的一幅招幌上写下了“伦敦钮乎斯(London New s)”几个毛笔汉字。
  o1 b+ e9 a8 Q# w

0 F# C1 _/ g6 J! y: d& H, U( F+ g9 v' q  Y, e- {
2 B: i5 L0 Z- ~) S9 J
  7 [8 D. j! n, N, N" R- i3 O9 z

$ R% ?  R% Z1 n+ d7 k  趣捉蜻蜓 刊印年代1881年
7 q. i0 U% e. d- c/ x. M& Q: M& R
/ i5 z1 h2 t+ l- f! `4 Q& t) {- s9 Y/ f! S
& q, U  e: y* E2 T, l- ]
  
, \3 y% x9 z- b" U4 O  X4 G7 V9 w4 i3 u+ J3 T
  热闹的大茶楼刊印年代1881年
9 @6 W1 o' E' D5 e7 m出处《画报》) R, N( S, {1 ]6 ~
- \+ h4 y( e5 V4 c! t  _- G" M
. k& J: L7 G9 P

8 Y% s- n0 l8 f8 ^& t4 B  
! R4 i0 G& Q. p; N7 T: ]) f
) N/ p- k8 C6 Z9 \3 }  F* v+ J: z  进出城门的车水马龙   B( p  y1 }/ `1 I' v# w
刊印年代1894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W) T8 R: X2 O$ ?) w8 ^: c. I7 c+ ?, m

2 S: G& G* \, o3 M6 _
3 C) j3 d5 J2 r  b& ?. r$ }  - M" Y$ O* E' H) s) z
9 C. R( m" G' c4 Z$ \$ j% U
  华洋杂陈街景
: @6 h0 a9 D9 D% R刊印年代1880年 作者M.莫林出处《世界画报》& B! W- J# ?  E( f5 X7 I6 T* o+ I
4 T0 {! A; j6 J$ ^( B
( |3 H2 v# l) C# c

! v) {7 h$ G; T8 V$ P0 Z6 l  - T* K. t* b1 p$ Q' x! v% U3 O
& L7 V. a4 W8 x4 ?) }
  男孩子的学堂刊印年代1873年 * G# ~# f! a) n8 U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 I, F# J9 G7 Q
7 F: ^5 m  M7 S5 L5 f" s3 q
( n( p, K+ {; D6 p  t
- r/ |5 o9 u; M! ^6 [  , l/ w' X+ P) a  ~
% j  a2 Y' R5 N2 f& H6 J
  女孩子的学堂作者SEM & S/ h3 n" b& e' u* r6 k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a) l% e8 L0 |7 }  C4 [7 n' v( K( t& o! M2 _1 K; ]; D! P
2 U8 ]4 ~) M1 R' T! \

7 A( n: e& D' A# `& J; h/ q* V  
; }/ C5 p6 B# b2 K
5 o9 f! l( C) s2 L1 W, w  码头市场刊印年代1843年 . ~1 Q& e5 p' j; Q; A; X5 O
作者托马斯8226;阿罗姆出处《图解中华帝国——社会建筑风俗》
  ]/ E! {/ O0 x( F8 M# l8 I( a  T0 G4 u& o/ r)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8: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钱庄 于 2012-10-24 18:50 编辑 ( d9 J6 T: D" l: p
: u1 q4 Y- O0 F* R

" {; C; K( {/ @' u2 Y6 N1 a
$ ?6 j; o1 V. g' I1 k8 ^( T3 ?
6 G; _/ }+ P! K" @  码头市场刊印年代1843年 . C5 @% L  v$ n6 I" K) ^
作者托马斯8226;阿罗姆出处《图解中华帝国——社会建筑风俗》
' K) j$ A7 N/ |) F3 V
2 b5 L9 s* }( z. f  
. N& l- Z* X9 _7 ^- n  7 K, _. P, _( B) I
  0 `3 k$ i  A2 c) s1 a) D
: J6 v. L4 ~% N$ k# v0 u
  北海湖中景象刊印年代1796年 7 f2 k% J3 n# I6 Q6 u" B. \
作者威廉 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 ^, I  @$ \, u0 Z, ^" \' C8 w) q- R* u; \

& Z9 D/ d2 N" Y& k' s  U
, }# Y* ]( ~; G- G. L  
/ M( A; `& O+ ]; w. ^! x, ?
( _3 J. W' P5 n( I7 `  w4 v1 Q% E4 f  乾隆皇帝六十大寿宴群叟刊印年代1788年 . t% `9 ?3 R  ?/ d$ ^. B" X# |
作者I.S.赫尔曼
- x# P3 m* a$ O! Y- ~% t3 w7 H$ ]+ d/ p
5 o) E2 L6 ]8 ^: p3 @: e
+ {" E. I# U/ y' D3 p
  
6 F9 a$ }0 r! p, w) F0 ]5 @
! `1 j5 V1 x) }6 d% q  光绪大轿进京刊印年代1902年作者F.玛塔尼亚
% s# S4 t6 Q6 j- \+ E/ R, n8 i出处《伦敦新闻画报》2 A" P, |, }1 b/ |

3 }0 |- l' W. b* N* t( v2 {" \9 \8 o3 @  u% p6 x6 t, q6 M

, ]4 `: |. X7 L  I' t  
8 ~! _+ r+ [: o8 W$ u% ] 1 ~3 S, J" f3 Y$ k, s
 回京后的第一场接见刊印年代1902年
. ^8 c; d, ]( L1 z6 J
; }" R6 Z! P: A& Q
" Y/ J3 R# s# Y5 E) o/ V+ f5 u- k! d, r+ m0 m
  ) F" X7 I2 l5 E: L7 o8 z, h
9 u0 M. ?5 N# `
  清明祭扫刊印年代1901年
* D! Y6 |( G; G作者维克多8226;普鲁特出处《环球》. D% I7 S3 n$ d$ {1 V+ R
! @2 [& ]+ o# X

( K% F( s; g+ {  ]3 f# N- h# \5 i: b$ W+ \' }* ?0 Y
  
# _2 y# G7 G: i; k: u& e% G& I& ~4 N6 ~: R, W: W* P
  冰上童趣与北京出租车刊印年代1861年 ' E& q2 ]$ L- Y$ |" ]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6 ^8 M# Y9 q8 p! f5 D0 K
: k6 V# e) S" T9 B
: n6 h  l- n3 U' a! h" w% w' _7 U5 @  |# V; B
  
  G, R5 n) u3 i
& A' U& L; q+ y4 N! B# R  A2 b: h  郊区的兵站+ j1 A# n6 D$ C- k
9 @9 J. \; h* f$ f8 x
( E" G) c( N5 ?: H8 A! H+ W
6 Z8 g& Y; `) W& `4 S, R
  
* d- }! L9 l  R7 {9 k9 ~5 r% y) K- N3 |& V8 W2 \
  外地进京-东路行刊印年代1895年
: c; g- G( M: ~* }作者C.E.弗利普出处《画报》6 p* ]8 b1 R, q# L0 T2 @4 N
# N9 T( r: A3 \4 J# _8 E

" ?) c8 x) @6 N+ O, v" @/ b$ J5 x: |6 R! k6 [$ |
  
6 e* [/ T8 m# L, ?6 j. {; p9 Y. k- A& H
  外地进京-西路行刊印年代1882年
3 d/ [! o0 U2 \$ U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h* X: X6 f: t0 r9 c7 \. |
2 @' \* {7 e0 n. Y- I  R: G( {& B" ?1 ]% T
1 K. t% K& R: E3 @1 h/ Y* P; w
  
$ \0 Q3 J! q: ^% C  ?- F" g/ K! e0 u
  外地进京-蒙古行刊印年代1873年 , q- [( O/ C2 F7 Q. D2 l& w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7 A% i& I! ~( s% @  Z( M8 J( [" d: y" M7 l$ t1 `
  k" p3 m$ @; X# z
9 a6 B) |9 t1 @
  
% b- Q. z) ?2 K# r8 x1 A: R3 s0 s) U
6 k) J6 q% @6 G- d5 s: F* a6 w  在北京南郊的赛马场 ' p8 o# N$ o4 ]1 n
刊印年代1864年 出处《画报,环球旅行》. {1 M7 u" }7 X& e" N# p) W

0 b7 S5 a/ @0 W* d1 e
, x3 D7 o+ x+ s" N$ X6 R: o6 d5 ?$ i7 M
  5 p6 x: z! p# D+ M  F+ @: _

: U: y0 h8 Y1 k2 d+ {$ B. w' t) G3 K$ I  在北京南郊的赛马场
* o2 [# |) y, g  Z刊印年代1867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y5 G& b) `; f' T# ~: i) V; o8 ?: O8 M6 ~3 I* J+ a
7 K; \* _& ^$ R  A
3 ^# ^$ J9 ~7 _* n- |
  
" {3 U1 K  I# ^( z+ B% ^& T$ O
* z# [; F4 p4 S+ W7 u3 ]  西什库教堂里的祈祷
" H9 k3 t- `% [7 j5 @9 U刊印年代1900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 o+ g. \6 q& ]& `1 f
. x5 t+ N) x( g+ Y8 i9 F6 R$ l0 H8 p5 |/ z

1 H* G& X  [4 r$ P  
, k" Z$ d3 f/ P; t% \2 [9 ]2 ^' y5 n; r9 j
  英国使馆前的一幕刊印年代1892年
' `; [5 r2 H* M, k5 j0 W作者M.普赖斯出处《伦敦新闻画报》2 Q+ h4 u0 ?1 z3 T9 m! q8 Z0 v' q
: I6 |  y9 M1 ^(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4 2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这才是大国之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图片相当珍贵啊。感觉非常写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7: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好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14: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图片啊  历史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3 1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g; B  @8 ]8 J9 n
清朝是我们最熟知的朝代6 F! Q/ N0 R1 b2 D+ R( a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无发展的朝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3 15: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的闭关锁国放弃热武器,实在对后世影响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5 12: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5 18: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 呵呵  $ R8 n' Z. `: Y) B)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2-24 23:07 , Processed in 0.0798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