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5 15: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waszxc 于 2012-6-12 17:07 编辑
( l' ]- B" N" v( \ {* C1 R2 `( W/ E5 S, D6 c5 H1 J2 J) z& n! T
泉州“石笋"位于石笋公园 石笋受江风吹栉已逾千年,1961年列为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石笋是于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
& |* s- Q. ~# O3 [ 石笋通高约4米,是用七段经过简单琢制、石面粗糙、直径不等的圆柱形白色花岗岩垒叠而成的,整体呈圆锥状,底部粗壮,上部瘦秃,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下部五段周围雕有阴刻斜线纹饰,犹如竹笋外壳,形状奇特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引人注目。
, l6 M2 T( D; ^! p“石笋"历史背景* r* R. I, n. x; G
石笋应该是北宋之前的遗物,具体时间无考。有史前、汉、唐之说。有些考古学家根据它经过铁器加工过,推断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四千年前)晚期铁器出现以后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不可能是原始社会的遗物。汉代泉州地区,尚属闽越族为主的原住地,并未真正开发,对于堪舆术也未予重视。而唐代中期的泉州则已建城,发展较快,成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海交贸易中心,泉州的石雕艺术在唐代也已初兴,所以石笋始立于唐代更为确切。
% m+ |6 X' K9 D% K4 |2 h% F N象征意义
* @, N, s, o. q9 b 其所以立此小丘,是为了镇邪,还是“图腾”崇拜?历年来,泉州学者对石笋的作用有几种不同见解: 第一种认为是男性生殖器,名为“石笋”,实是男性生殖器的雅称(“一片云根天琢成”),故泉州人又称石笋为石祖,它是原始社会古百越人对性生活和生殖的不理解,出于对男性生殖器的图腾崇拜而建造的。早在北宋,石笋已融人民间信仰,而长期以来,又主要是以信仰民俗的形态而存在于民间的。俗信崇拜这石笋,可使不育妇女怀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丰登。通过膜拜石笋来促进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 第二种是印度教的“林加”,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唐朝的泉州就是一个开放港口,有不少印度人来到泉州并带来印度教(婆罗门教)。泉州曾发掘到元代印度的“番佛寺”,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有象征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湿婆神祗功能的男性生殖器“林加”(印度语linga译音)和女性的生殖器“磨盘”,只是石笋的年代更早。因此有人说它是该教生殖器崇拜在泉州的遗物,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生殖器图案同一源流。 第三种是镇煞风水、泉州人惑于风水之说,对石笋的功能还加以进一步发挥。有人认为,石笋遥对双阳山之正中,双阳山状女性之双乳,地居北属阴,致泉州“阴气”太重,故以象征阳具的石笋在南为阳来破煞,以求阴阳合一,万物繁衍,并据此推断系堪舆家的杰作。民间称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交会于笋江,但“山公”卑下,“山母”隆起,故堪舆家认为需建此阳物即石笋,以振乾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