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却陷入一个护肤品的“唯成分论”误区,现在中英对照的成分表在网上轻易就能搜索到。成分论就像流感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做成分分析,很多网友只凭成分去判断一个护肤品的好坏。于是乎,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会说成分表里所有都好,却添加XX 不好的成分,这个产品就被完全否定,却不去考虑它实际使用效果是否优秀。但其实,成分混合后会起变化,要知道有些成分在保持一瓶护肤品的稳定有不可替代作用,如果取消了XX 不好的成分,整个护肤品的平衡都被打破,也许应该发挥效果的那些成分都发挥不了。单看成分表,就轻易说这成分不好,那成分不好,是不准确的,不能单看某个成分就说一个护肤品是好是坏。 5 p) l3 S: P- B
) v/ l9 n# F( v% U4 d
再则,成分的浓度问题。目前大部分品牌都会在包装上列出护肤品的完整成分表,但是浓度比例你是不知道的。同样的成分,如果浓度比例稍有差别,配出来的护肤品就会天差地别。这就是为什么护肤品商敢公布成分,而不会担心你拿着这个成分表就能配出一模一样的护肤。这个比例可是护肤品厂家的商业机密,不可能透露给你,别说一般的网友也没有能力去测试出这个比例,就算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去百分百复制出一件护肤品。单靠掌握点成分知识,还没用就评判护肤品的好坏,实在是有失偏颇。例如,一个保湿的护肤品里含有透明质酸,它的浓度要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有好的保湿效果。如果里面的浓度很低,就算含有了,也是用处不大的。
3 i: p. j" W, z! s就算是真正给了你百分百完整成分表,你又能知道什么?除了成分的浓度,成分的等级如何,也是在成分表不会说出的秘密。因为成分原料也是分等级、分种类的。尤其是植物萃取,由于溶剂不同,萃取方法不同,提纯程度不同,成分表中相同的名字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功能。同样是“透明质酸”,有高到几十万元和低至几万元的不同等级,还有大分子小分子的不同,最后出现在不同品牌中,体现在实际使用中的保湿效果当然不可能相同。同样是“可溶性胶原蛋白”,分子的大小也使得对皮肤的保湿效果不同,当然原料价格也相当不同。同样是“玫瑰精油”,但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产地,我想大家也都知道玫瑰精油的价格差别吧。 2 o r4 x; a7 X' X
+ |" S/ s" c" L5 x
另外,成分添加的顺序和制作的方法不同,也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品。举一个很俗的例子,我非常喜欢吃上海的红烧肉。但给我同样的原料去做一盘红烧肉,却并不能做出大厨的味道。因为我不知道油要烧到多少度,翻炒多久开始调味,需要加多少水去闷煮,也不清楚应该炖多长时间出锅是味道最好的。这些制作上的工艺都是厂商的不传之秘,所以,即使用了一模一样的配方,成分丝毫不差,也不能制作出一模一样的护肤品。这说明除了成分浓度,护肤品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重要的。 ) \8 X, p3 b7 z, J( Y% u
7 w! v7 F+ a+ B/ B9 z. C/ R
由此可见,成分表的局限真是很多,成分表不能告诉我们的秘密太多太多。可是不看成分表,局限更多,消费者会更茫然,毕竟这是产品上唯一相对可信的信息来源。而且,有些产品成分是保密的,配方里有的东西不标注这在业内也是常见的,每个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保密不标的东西,这也很正常。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出的那个全成分标的规定实现难度也是很大的,你看现在连很多进口大牌都没给标出全成分表,再加上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成分表的真实性。即使有这样的机关,但依我们国家机关的作风,估计也会变成一个向品牌索要钱财的手段,这费用又会转架到消费者身上。
) ?, l- O6 B% D- R- `! V* E/ Z+ J+ o: J0 Q2 H5 Q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