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人,他的父亲是当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释迦”是他所在家族的族名,“牟尼”意译为圣人。“释迦牟尼”则是他成道后,人们对他的尊称。 传说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的母亲)快生产时,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到娘家去,然而在回家的途中,路过蓝毗尼花园,看到了花园里的一棵美丽的无忧树,她将左手攀著这棵大树的树枝时,悉达多王子就降生了,蓝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已由尼泊尔政府作为佛教胜地加以保护,迎接来自世界各地佛教徒们的参拜。' V6 h: U4 x7 b7 x
' c: {( T$ u1 p5 V( e 根据《金刚仙记》里记述:在佛陀出世的时候,有三种祥瑞之相。一、空行(即足不落地),二、七宝莲花承接足底,三、行走时足底离地四指,足底千辐轮相,映照地上,整个十方世界光明普照,据载当时正是中国周召王时期,召王见到五色祥光,非常惊异,询问在场的各位大臣此瑞相的象征涵义,当时有一位太史公奏道:“此五色光预示西方有一位大圣人出世,这位圣人将使天下顺从和敬仰他,他无须讲话,天下人自会信仰归顺,他的法句将于千年后流传到中国。”于是周召王下诏将此事刻于碑上以昭示天下……( B7 I1 k- i: _( j7 B( r% x% I
" L x& E m. L1 r" l5 ~6 D 再说摩耶夫人生下悉达多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幼年时代的太子是由姨母抚养长大的。净饭王晚年得子,喜出望外,一心希望他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他聘请当时著名的学者,教导太子文学、哲学、算学、兵法、武术,少年时代的太子天资聪慧,闻一知十,没几年便博通了一切学问,也拥有优越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然而在无忧无虑的年龄里,他却表现出与其他同龄的孩子决然不同的特点,喜欢沉思、默想,身边的日常小事,常心有感悟。在一次出游的途中,见到一位饥渴疲惫的农夫用皮鞭拼命抽打著一头耕地的牛,鞭打处鲜血淋漓,被耕犁后的土地里翻起的虫蚓,被飞鸟啄食,飞鸟还未吃饱,又被天上的秃鹰吞唑。这种弱肉强食的情景使他感到世间的不平等;另一次在路边见到一位衰弱不堪的老人形同骷髅,一步三颤,气短无力;又见到呻吟苦熬的病人,生命垂危的样子;不远处嚎哭送葬的人群,抬着死者的棺材……* a. I) M3 k/ \- A
4 \% m4 r0 F' G$ x" _( a* K
这一幕幕苦景在少年太子的心中重如千斤。“人生为什么这么苦?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解脱这些苦?”太子在心里反覆苦苦地自问著,却找不著答案。太子因此更加努力地读书、思索,刚开始时把希望寄托在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书》上,但书中没有解答他的问题,经过反覆的思索后,太子意识到,“知识”和“王位”无法真正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诸苦,这使他陷入更深层的思索中,于是下定决心出家。净饭王无法明白儿子为什么在这些难以解答的问题上烦恼不堪,他曾百般相劝,但面对儿子提出的问题,却哑口无言,只好期望以人生的享乐、美色,去冲淡儿子心中的胡思乱想。于是在太子十六岁那年,净饭王命令太子结婚,娶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妻,六年后生下一个儿子:罗喉罗,既使如此,悉达多太子还是没有改变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的想法,而且想法与日俱增。净饭王得知儿子的心事又为他建造了春、夏、秋、冬四季宫殿,并赏赐众多美女,昼夜欢宴,歌舞笙华,期待以富贵快乐的生活改变太子出家的想法,然而在悉达多太子的眼里,这一切只是过眼烟云,溺人的泥坑和熊熊燃烧的火宅,反而更坚定出家的决心,终于在一个月圆光辉的夜里,不辞而别离开了他的王国进入一片广茂的森林,在这里他脱下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位修道者,那年他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
; [1 Z2 t# C, R7 Z* [3 U
" S. ^7 G8 p+ F3 x4 D6 P/ T 得知王子出家后,净饭王非常震惊,多次派人劝说太子回心转意,但都被拒绝,无奈为保护太子的安全,净饭王从亲族中选派了五个人,随同太子出家,这五个人在佛陀成道后即成为他首度的五位弟子。也是佛教僧伽组织的首批成员,史称五比丘。他们分别是憍陈如、额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俱男。悉达多王子带领他们寻访了当时印度的几位著名学者,跟随他们学习苦行、禅定等修持方法。古代印度哲学流派很多,据说当时有六十多种,他们对人生的目的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不同程度的见解,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派,宣扬“断灭论”,认为人死后,一切归于断灭,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死亡即是一切的终结,唯有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实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引导下,主张及时行乐、纵欲;因为死后一切皆不存在,更不承认“业力”的作用。与此相反的另一派则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不灭的灵魂,人要想得到灵魂的安乐,就必须在生前通过严酷的苦行而达到解脱的境地。此一思想被当时的很多宗教团体奉行著。佛陀在觉悟前也曾修习过这种苦行,在六年的艰苦修行中,身心不动,日食一粒一麦,以禅悦为食,但这一切并没有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悉达多太子自知无益的苦行并不能获得真理,无益于解脱,于是毫不犹豫地走出苦行林,在尼连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接受了牧羊女乳糜的供养,逐渐恢复了体力,这一切使得跟随他的五位同伴大惑不解,认为悉达多太子放弃苦行是退失了道心,相约不再理睬他,不久远离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继续他们的苦行,悉达多太子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来到了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他发出坚强的誓愿道:“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宁愿身心粉碎,誓不起座!”
+ K( i0 Q! T% @: ]5 ^5 l- O8 x1 e* X" e' A% U/ A
此后悉达多太子结跏趺坐,进入禅定,此中四十九日,经历了无数烦恼魔障,太子意志坚定,始终不被动摇,结果终于降伏了魔王,彻悟心源,破除了一切妄想、执著,断尽了最后一丝烦恼,见凌晨闪耀的星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此时此地悉达多太子成为了大彻大悟的佛陀。这棵大树也被人们尊称为菩提树,这棵树虽经历了两千多年,曾几遭砍伐,但都奇迹般地发芽萌枝,现今仍屹立在印度比哈尔邦省伽耶城郊,成为人们心目中觉悟的象征。
V% n7 h8 ^4 \2 m7 J! |7 \* @9 d8 u, R6 Z/ K J
7 G; X3 v4 M. R7 z* W7 V
名词解释
9 P; B+ J/ d0 C8 q$ I+ B( a( h1 q/ l: q1 G# O% C
十方" U0 Z* O1 U5 `
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2 Z! i. X* a" y+ E. P: O/ S! [7 u
0 ^' X5 Z' z0 U/ s3 ^9 Y( ]4 f 转轮圣王
- V8 _" A+ Q4 b+ w: Y 即统一天下的神圣君王。
$ H ^5 S5 {: A2 p7 e( }2 ~
6 b7 s7 I1 E7 B7 E; G3 i6 n 罗喉罗
; D) H1 b, C6 A# q- m: s! I) B 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十五岁时随佛陀出家,是第一位沙弥,后来证得阿罗汉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密行第一”。
4 K; ?( g/ r0 ^' O7 U* G. p/ ]- x/ s: j4 [1 O* ]
僧伽' g+ v: {# N% b, x1 ~
亦称僧团,为众多僧人、比丘聚合的团体。
! j' b4 U! f m7 u
& Z; q& x+ J" T7 G7 L% r7 s* r 业力( |2 @, u' O+ ]$ I8 t0 y9 |8 A
业的力量,善业所生善果及恶业所生恶果之作用力。
4 u8 S( B4 p; X1 j
/ ]6 @! p; J/ D3 \6 M. D5 I) q7 X 禅悦' V" {+ o9 _$ s- A
入于甚深禅定时,身心得到的一种快乐及喜悦。
- d: _7 n+ e8 b4 {( _' H" b0 Y# D6 ~2 a
结跏趺坐4 g# Z$ M7 O# c3 ~: U3 ~1 O
是修习禅定的一种体态。有二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
8 p/ x$ k" K/ V) w#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