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佛不是空谈,而要切实去做。
2 G+ I1 c9 L; D& ~2 I
: Q. r0 m. _2 h: e1 B7 X% h 2、受佛三皈五戒十善福德人也。善恶之事,由人造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戒行之德,应之自然。(事佛吉凶经)
6 C! v: y' R. x1 c# b+ s& K% i& t- ^! \. A) g( |* P
3、言行相应,不怀自大,不轻于众,除去骄傲,见有胜己,不生嫉妒,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优婆塞戒经)
5 ^; }9 R, r5 P3 i& f
' K- f) D# {7 U6 J7 i! K8 F8 V 4、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未曾有因缘经)- [) Z$ [4 s2 |' A( V
; @* r; q7 }) I) l2 C 5、人有十事可愧:君不晓政,臣属无礼,受恩不报,过不能改,两夫一妻(两妻一夫),未嫁怀妊,习不成就,人有兵杖不能战斗,悭人观布施,下属不能使,是为十。7 e" M# T, F* v! P3 g- I
0 n |5 C4 \: p& p6 y
6、为名利发菩提心,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因,毫厘有差,天地悬殊,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酿成毒药。
8 Q# ~' C% i# T' @, n
# Y( E0 v0 H0 O' c( ^# e 7、常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 Y M' j: [" \9 c" h; d+ b& f" C7 p! L( k: E0 {- s3 i6 _
8、佛言,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胞马腹乱撞,动经千生百劫,得出头来,知是几时?况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 f/ b/ G" Q5 Y( a' r1 s8 _4 F, m0 z3 j
9、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子女,反肯心厌娑婆,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 a( `# z* e, m: @# ]5 Y+ h
8 Z1 m, x) P; r8 k 10、恶言骂詈,骄凌蔑人,兴起是非,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
9 i9 Y# ^4 N+ h; H2 @% p' z+ B& v' _4 D$ U/ ~2 X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方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6 M, m$ ^5 L+ s1 q
" x3 k4 e9 L5 S! R
12、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由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n- \- s1 F% o: f4 w
% a A" x# R% ?5 P( L1 g) ?. p9 i 13、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其困难和负重所压倒。5 j" A. V) s2 U O3 X& U- ^+ a. E0 X
0 `" Q, v/ Y9 H; g5 ] 14、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使下愚人不敢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佛教的最大纲领,曰净心第一,利他至上,也叫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为悟,为其主要大事。
+ x3 c Z; z L4 ~% n( {- z$ v' G5 W3 c6 m3 H; n Y: M) R# p
15、佛教的宇宙观唯缘起论,其人生观唯作业感果论。所以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4 [- A0 `3 b* y/ V, u& w/ L5 j ^; E+ j
16、佛陀的遗教是:所有复合的事物都要衰亡,不只是自己简单地进入涅槃,而要回到尘世为一切众生指明出苦的道路。
3 L! c# K" t, l+ r0 V; I( u
1 p7 P4 `+ x: x' ~- T# G7 r ] 17、出家学佛不谈长生不死:所谓长生,就是“却病延年”的引申,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活活地活着,且能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业多做出些贡献。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佛教所谓不死,不是指肉体生命的常在,它是精神生命的永恒。永恒的精神生命是超越于心物以外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原始,自古以来所谓悟道修行的最高要求都是为了要找到这个东西,都是以找到这个境界为目的。 F4 g1 J+ _6 r. V) d S0 @
6 Z: i& G ~; @4 _# z 18、世有二者,可称健儿,一不造罪,二能忏悔。欲求忏悔,当洁其心,整肃其容。内怀惭愧,悲畅于外。起二种心,则无罪不灭。何者二种心?一惭、二愧,惭者能自忏悔,灭诸怨对;愧者能教他人解诸结缚;惭者能作众善,愧者见善能随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以有惭愧能令行人得无量功德。
6 c% _: Z) v, y8 G/ i6 Z( b
9 o7 q- E7 q7 `' t" n; l: n Y 19、不得绮语(华而不实之辞),当知谄曲华辞,构扇是非,为患不轻,恶报实重。
/ ~( w+ Z! J, X' p
+ A' T/ w6 S, o, o& F/ S, p: G- X 20、上殿、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生活朴素是丛林根本制度,要努力做到!- k: ]* S) U3 ]1 p1 s
% |5 o6 L) ?& N% J; P" v' l* e
21、若使不知三宝,云何得起慈心愍念众生。若使不知三宝,云何得起悲心救摄一切。
' t8 t- R2 m5 [- g$ ?7 }! Z1 L9 N# N( G% c# n% K* ]
22、忍辱是一种美德,可以增长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负你、冤枉你,你不必伤心,而且要感到欢喜,因为它能为你送来福德。
0 ]) x! v; Z) b- J/ t/ b: ^, f
& P/ n' m% W/ ?, T m+ H4 s, Z9 s 23、观念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一切修行及事业的成功或失败。正确的观念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观念不正,则无论信仰也好、求法也好,甚至任何做人处事,都因观念不正确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D- K3 M- \! T
) P0 a6 O; c1 n. l 24、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Z. [7 w, N6 ^( o
" k, O" j- s) Z# y) K. H
25、涵养全得力于“缓”字,凡言语动静皆是。以虚养性,以德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R2 h, j8 L' L5 i% u( p
2 I! ?8 r) }3 c 26,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N3 r- A' B5 f9 o" u3 [
! I0 @/ u) b9 Q8 \/ _6 n$ g
27、无欲谓之圣,寡欲谓之贤,多欲谓之凡,纵欲谓之狂。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 N( R2 R, |& I& s4 Q0 @5 N" {7 g9 c) j7 o1 ]
28、怒是猛虎,欲是深渊;怒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惩怒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怒如救火,窒欲如防水。0 M3 R2 D/ U/ n6 [: o1 Q G6 j
3 O! j, b+ C3 d- {3 I6 M* a 29、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由。
; Y* v& q7 t4 ?, T, l2 }+ K$ [) U5 U" r7 K1 h8 |/ s* [5 c8 x
30、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E6 t7 F/ z; ?3 n8 F
3 S% n: |. o F 31、有才而性缓,定是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1 Z/ w W3 W6 I
( |2 x" F; F( ?/ `
32、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大。若决裂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愤,人卒以怨,我卒以损,此谓之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用处。
" `# A# Y2 P' a4 k% F9 j3 w5 {5 E- Q6 J+ y2 D$ n/ |* j5 _( H
33、观贞操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
; u1 O( t# x* w' f
$ H( z$ Q/ I5 m! W& O3 n 34、世露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光天化日的气节,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3 p6 {- h; ^$ W1 f
) n: R; v5 ?5 L6 n- a8 t-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