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妄心是凡夫心,“菩提”则是佛之妙心,这也是圣心。菩提心,人人都具足,凡圣平等,生佛一体,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贤肖,无人不具。既然人人具足,而今何以人人皆不同诸佛?其关键则在发与未发耳。我人修行既当发此心,应该先了解菩提心之真义。
, t7 b6 @! t% C 菩提心具有三义,以下我们分别详加研讨:
- a, z! ^+ ~* A3 n: r a B% p: ^ ①真性菩提: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十法界有情,个个无不具足。此属自性本具的如如理,此又别名为“本觉”;此本觉理,不假造作,离诸虚妄,故曰真性菩提。
/ v: H' K" b+ W2 a ②实智菩提: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吾人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故名实智菩提。
. U, @. Y# }. T, i6 [: T' T& a ③方便菩提: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萨道,鉴机说法,种种设施方便,度脱众生,是名方便菩提。
& C2 j/ |3 t% B+ l# H9 T/ M 又,大般若经云:“如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证法空义,证真如义,证实际义,证法性义,证法界义,假立名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 . |. m( t0 b1 o; ^2 _
依往生论云:“发无上菩提心,有其二义:一者须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心法,始与净宗发菩提心义相应。”什么是应远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呢?
0 r! M& F8 Y" Y1 L3 D" V* B4 j2 _ (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者自身故。 7 T4 B" h8 F0 Y/ p W5 B
(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 u) }# Q+ P* B% N' y5 u
(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故。 9 g, s8 h: [) X2 B
什么是应成就三种顺菩提心法呢?
2 I! T* k0 ^7 S7 {5 ^+ t9 ]7 U (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不求诸乐故。 2 j3 J9 D% U/ |7 p+ ?
(二)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 f. H( {: u( W( [
(三)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菩提故。又当发三种心: * U* p% ~9 u9 b! P# ~) z @; ]
一者发厌离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w& @, _& N& X. [6 m$ Q1 l( H. B 二者发欣慕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9 B& U" R0 G/ c" j6 g( e 三者发度生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以上三心,前二属智,后一属悲。一一皆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但“心本无生,仗境方起”,今既发菩提心,亦须缘境。略而言之,有四种:
! r/ ~! o2 s; i# g$ d ①外见佛身,内自观身,自惭形秽,因奋勉故。 + k/ c5 @ T6 A9 Q: }, L% o5 N
②悯念众生同己,欲净化故。?
6 W; i0 B/ P; ~& Z1 w1 `3 s ③观佛相好功德,因善乐故。
& i9 P) w G. b. c+ i. ` ④最殊胜的佛果,非不可得,应勤求故。然而,佛教以慈悲为宗,发了菩提心,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行之先,应先确立心愿,而且,心愿亦是修行立行之准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