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苦。
1 \& ]0 }; X; w: B0 s# T# r, r1.知苦:├苦苦( 身苦引起心苦) 、坏苦( 毁坏引起的苦) 、行苦( 变迁引起的苦)。
" n; N- X/ }+ e( c, m- W1 ^ └知一切生物必死,一切事物必灭,合会必散,崇高必堕。 5 l& W& ~1 U3 r, D. B
) M6 V5 ]$ S. _0 x' @+ C, w2.断集:知「无明」( 无知于:善、不善法,有罪、无罪,卑劣法、优胜法,污染、 . k {% F$ ]; X0 a
无污染,分辨、无分辨,缘起、非缘起) 、「贪爱」为苦因(集),念念无明、
; {' V% d, |* ?2 B& {( x 贪爱即念念苦,念念生死,而致力于断欲贪。
% h+ [: [) Z D) V* K" B" N5 a9 C: _0 b% Z7 a% ]* s" j
┌─出世--以出离世间的贪瞋痴三毒为志向,以出世为利生的利器。 5 j" L6 F, ]0 G4 a
3.慕灭:├─寂止--多忆念涅盘( 灭尽三毒) 及其所生诸功德,心生向往。 ( a5 H8 w/ ]6 T. k+ r/ G; o
└─无为--对世间只做好责任,不要求什么、不成为什么。 ; Y2 F- o8 R9 ?% \3 w
4 `. C- f! R# I. ~ ┌─正见─相信非断非常三世因果、善恶、圣贤(佛陀、阿罗汉等)、
( i' k# A V0 y4 k9 A% }( x/ p' P) }9 ?5 c& Y │ 涅盘。一切知见指向「苦、无常、无我」而进趣灭苦。
# i h9 i& y8 v9 q ├─正志─志向于灭三毒,修慈(与乐)、悲(拔苦)、喜(随喜)、舍(平衡行道)。 ) r: S/ Z- {/ f) `& V& M
├─正语─消极:不大妄语(未证言证)、小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 y' z7 ~+ X2 W; k6 i9 ^7 f3 N │ 积极:如实语(如见闻觉知老实说)、柔软语、爱语。 $ Q5 ^4 d7 Q6 D) F) `) J/ j; v7 q
│ ┌护持家庭和乐、洁身自爱;不邪淫。
; V: K& M- R1 Z" O# r% l ├─正业─┼财物布施、法布施;不偷盗、剥削、骗取众生财物。 ! Z4 U- j& y! z$ H9 P
│ └保护生命,维持生命的尊严;不杀、伤、恼、暴力加害众生。
" n/ c" N: U% I$ U4.修道:├─正命─经济生活合乎佛法、戒律、国法,生活即实在、可靠、安乐。
4 t+ y0 @' Q1 k4 m z ├─正勤─尽最大的努力断恶、修善、净意(不执着)。
2 n2 E) k; b7 `9 o* N │ ┌观身:见、闻、嗅、尝、触皆如实知。平常注意呼吸时在鼻
* D5 E3 J& G0 ` i5 B │ │ 端产生的触感生灭作为禅观对象。若有动作,则注意
0 L# [1 L. p# P9 I8 W# Z$ e │ │ 曲伸、起落、往来。
6 E3 U7 x. @3 }, D3 p4 A7 Z │ ├观受:深观感受的实况。「乐受」的执取为苦,「苦受
% G# {4 k: ]- [9 [) z/ ^2 W ├─正念 ──┤ 」为实苦,「不苦不乐受」为无常苦。
8 M5 ^% ?6 q* C v │(四念处) ├观心:检证心的实况是贪、瞋、痴或无贪、无瞋、无痴。
+ I7 y* Z3 B2 v+ d │ └观法:知此时此刻为欲贪向或涅盘向,而知取舍。 $ }4 H; ]4 x# o a& Z7 c3 ?
└─正定─依剎那定(片刻片刻的定力)或依四禅定的直观(没有爱恶、偏见地 " s/ G5 X3 v3 t, a! E" G
直接及持续观察、感受五蕴生灭)得解脱。
9 ~7 b* @7 q# Y# v7 ]- y' |
6 ~, s( z9 x( N7 N% i' Y!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