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9 _* k% F/ I" \- F* P/ `- m6 P
~六祖惠能大师~
1 B$ ?& s8 a! U+ U0 i9 ~9 s" h( i, ?: y9 |8 j6 X
佛法就是「活法」──生活的方法。佛法離開了日常生活,就成了空中樓閣式的哲學論理,也許能夠滿足一部份人抽象思考的樂趣,對於身心的實際成長卻毫無助益。換句話說,所謂解脫,必然是扣緊了我們的生活的,離開生活、企圖另外找一個「解脫」的狀態,無異緣木求魚。廣義的「解脫」不必然要像古來聖賢、祖師大德那樣地大徹大悟,它可以是:生活裡一個觀念的開通、對於某事忿忿不平的釋懷……等等。透過對佛法的思惟,將能夠漸次整合我們的身心靈,活得更自在。
4 H5 g- U4 T+ z* ?$ o" Z+ k7 H1 _' q3 W4 N
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 F6 g( a8 ]& f0 x& P! ~; n3 V
~六祖惠能大師~
" A" }6 ^5 H4 [1 F! }5 E
$ q* g( r3 g, `! ]$ p+ l1 Y
3 [0 S- b" \) T q0 r) _六祖惠能說:「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成佛作祖,用的是這顆「心」;地獄餓鬼,何嘗離開得了它?六祖復云:「人性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是我們的分別心從中妄分染淨、好惡,以致生出種種煩惱、牽絆,自作自受。一旦能夠了解我們的本心具足萬法、無欠無餘,則儘管種種妄念暫時未能弭平,亦當視其為空花水月,笑看來去,無所罣礙。 4 Y5 d6 k" Y: c: W) X+ }7 t
4 q# h+ y8 y' L" O不學趙州茶,不仿臨濟喝,不添拾得足,不饒豐干舌。 6 v5 N; Q1 M6 @& k
只述現前因果,便是真正佛法。 7 S& ~6 \4 U0 B. J6 |
~古德~
* t) @3 k7 W! `" ?1 {
1 L9 R+ V/ k% d古來禪宗祖師不單單透過語言文字啟悟****,也常藉由身邊尋常用物以及慣常的互動方式來彰顯悟境。當叩問佛法大意時,趙州禪師的「喫茶去!」、臨濟禪師大喝一聲……等等,都足以讓根性成熟的****當下契悟;即便是唐代高僧拾得、豐干兩人互動時的嬉笑怒罵,也都含藏了無限禪機。然而,不論是臨濟喝、趙州茶、雲門餅、德山棒,還是豐干拾得的瘋言瘋語,無非是權宜施設,教人暫時拋去頭腦的算計,當下契入不生不滅的真道。但是,「喝、茶、餅、棒…」是得道禪師的殺人刀、活人劍,尋常凡夫若想也來東施效顰、畫蛇添足一番,那麼不僅求悟求道無望,更且多了一身葛藤,自塞悟門。與其如此,毋寧闡因、論果,把對「因果」的瞭解與敬畏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便是真實佛法、無上密意啊! 5 A: K. r$ J, Q K7 \
" L/ n# T! ^5 q' s1 L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坐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4 m4 j. z4 S2 C6 V& D& ~& c~元代?《緇門警訓》~ ! l4 [. R/ m, h/ I( F
# r o0 W) D3 t F諸佛菩薩為了度化芸芸眾生,分身千百億,在十方國土不辭辛勞地以各種方便親近眾生、伺機教化。經論中,甚至以「乃至無一芥子地非捨身處」來形容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在我們娑婆世界「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種種無畏舉措!佛菩薩之所以孜孜矻矻於接引眾生,在於:他們以清涼的空性智慧洞悉凡夫煩惱三毒的虛妄不實,進而生起大悲心,欲救脫眾生永離三界火宅。同樣地,一介博地凡夫雖沒有諸佛般的神通廣大、無礙智慧,卻可以藉由努力學習佛法、化同理心為菩提心、與他人分享佛法的殊勝……等方式修學菩薩道以報佛恩,一步步趨近諸佛菩薩自覺覺他的偉大境地!
4 H8 o- W& R( @0 l2 i
4 {5 O! O5 A- {& W4 {4 i/ Y眼不視色, 耳不聽聲,鼻不嗅香, 舌不嘗味, 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 如此謂之袪褪六賊。 - H1 w* W3 e6 Z" u* ]
~古德~ ) ~, N2 W' I, J
! i( ^, l0 \8 z) E眼、耳、鼻、舌、身、意──這是我們接觸外境的六個管道(六根)。在正常情況下,外界的訊息一個個接踵而來,這六根一一識別,善盡其接收訊息的責任。然而,我們內心的好惡卻時時在這原本自然流動的訊息網絡裡挑三揀四,遇見不順心的就起瞋、碰到順境就貪戀不捨……。於是乎,就好像原是平緩流動的河水,在畸石牽引下顯得破碎而醜陋;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本是無礙順暢的訊息接收過程,卻因著好惡而變得窒礙難行,在其間起貪起瞋。「眼不視色, 耳不聽聲,鼻不嗅香, 舌不嘗味」並不意味我們須當個木頭人,而是,當這些色、聲、香、味湧進六根的時候,就只是讓它們「如是來、如是去」,保持自然流動狀態,那麼,我們的心將不致因好惡習氣而受苦。
! C/ k7 f" Z6 p4 |; J m3 R
# q% Z% J& A! O( y6 N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規矩不可行盡,好語不可說盡。 + G8 T: n- U# X3 o
~宋?五祖法演~
$ R t8 k, r- u& @2 ^: C
7 ^4 v' ]7 q( _' \$ I: d, P4 O俗話說:「過猶不及」,這是因為,凡事都有生、住、異、滅的發展韻律與節奏,若不能善加體察而欲強施己力、一意孤行,勢必得到反效果。人們的福報、權勢也是如此,若是心存揮霍、行為放肆,那麼再多的福氣也有用完的一天。一個團體的規矩訂得太過嚴明而不近人情,則底下成員必然陽奉陰違;當老師的把讚美話語講得浮濫了,時間一久,學生聽猶不聽,不當一回事。從佛法角度看,正因為凡事無常,所以當我們「有」的時候,就應預想「沒有」的狀態,使我們的心隨時保持某種彈性和空間,以因應可能發生的狀況;否則,就像電腦硬碟塞滿了資料,不留一絲空間,隨時都有當機的危險。 G) W, k7 W, T, v* J
* e, ?& d9 F% Y) k: p; M! t 楞严一笑
4 C1 g% J% }9 R4 N8 {; x. U 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 F& t& K* l. _" l( `) S' Q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 j3 Q) \! i2 V; |" i% r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 I4 O8 Y+ y' t 蝶梦南华方栩栩,珽珽谁跨丰干虎。
2 i, ]) B1 Z' @! H: J+ H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 p$ u1 P7 u5 _# \. N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