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2 1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错把依赖当依止
* q% r! _9 a- V% {- d$ ~ 要明心见性,当有正知正见。 要有正知正见,当依大善知识发明心地。修行要有方向,善知识如同眼目,指引正确的知见和下手处。若无正确的观念,则永不能成道。因此善知识对于道业是否成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法身慧命之存亡,端赖行者运用般若智慧,慎择善知识。
( \) Y5 a: T, M! [ 「倾心依附」是学道者对善知识就有的态度。《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若对师长怀有成见,或有不同的看法,修行难以成就,盖其心与善知识不能相应。若以感性、崇拜、仰慕的心态来亲近善知识,修行之路无法长远。以其所崇拜者,为善知识外在条件,如:学历、相貌、辩才等。然善知识是「人」,而不是「法」,难免有未尽圆满之处,学道者遂忘失自己乃是为求法、了生死而来,处处看师父的缺点,指陈师父的过失,长此以往,道心便退。
2 i( g. [6 y6 t5 e/ x3 L 修学者若出于感性的心态,崇拜善知识,亦常见将善知识神格化之情事,举凡健康状况、家庭琐事、乃至谋职生子皆求助于善知识,已达「每事问」之地步,此是将追求真理的指导者,沦为趋吉避凶、求神问卜之附庸,误以善知识为无所不能,神通广大,而错把依赖当依止,自心本具智慧光明及判断力却闲置不用。
& M j0 Y* D% A# N+ g7 w7 K. f8 J 佛告以:【依法不依人】。遵循善知识教导,系为学习放下解脱自在之菩提道,而非将民间信仰模式套用于善知识身上。就体性而言,与其亲近外在之善知识,莫若内心一念回光返照,于一切法即相离相,自心即是最大之善知识。若见诸相,当体即空,即是见自性佛。倘若烦恼、颠倒,牢执不放,外善知识虽欲救拔亦爱莫能助。是以,自救更胜人救,肯放下即是自救之最佳途径。自我解脱,远比依靠善知识重要。
0 O9 D9 j: A8 M/ {% e# ^1 X 9 v, x0 S A& i0 m7 E- i: M0 {
*求神通感应,胜过求解脱真理
* o6 g/ N0 S) l! L8 k 前已言及 ,今之诸多学人弊病,乃在误把方便当究竟。方便法门已将佛教正法带往可怕、危险之边缘地带。求感应多过求真理。讲经弘法往往门可罗雀;邪说异端,神通感应则每每门庭若市。若做一切佛事,以闻香、见光、见佛、治病等感应为诉求,只为消灾解厄、现世福报,则佛教与神道有何差别?神通感应作为增强信念之增上缘原是无可厚非,然并非万能之利器,若以此度众,绝非长久之计,盖个人宿业有别,佛力固有不可思议之处,仍须视个人是否能虔诚求忏,及罪障轻重而定。
) q: n. H! I$ W* U2 F' ~! y x 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阿含经》亦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吾人所应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盖神通非究竟解脱之道,由身口意造作之业力,因缘果报之法则,并非神通所能抵制。 神通第一之目犍连尊者亦难免释迦族灭亡之定业,即可见一斑。 C7 C% ~7 L/ z& d# Y: m
末法时期,学道者难以成就即在「求」、「着」二病。灌顶求消灭、持咒求解难、拜佛求见光、静坐求开悟、喝符水求病愈,凡有神奇灵异每每趋之若鹜。殊不知,佛法乃是心法,修习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亦当断烦恼,方可证果位。 身染疾患,不就医求诊,而坚信持咒即可治百病。诸如此类,着相而求,比比皆是。却不知病有二种,一为生理疾病,如头痛、感冒等。一为业障病,即群医束手,药石罔效之病。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灭,难免不调,自当求医服药。至于四处求医仍无起色者,或恐为业力所感之病,此种病情则当求助于佛法,一心忏悔往昔过愆,真诚改过,礼拜诵经,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释结。
# s) z z3 e8 q$ N4 A$ O$ V7 ? 众生着相,尤好光怪陆离之异象,举凡放光、分身、飞天、遁地……往往穷追不舍。以此求着之心,极易为谈玄说怪者误导,或为神棍所骗,终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实则, 纵有通天之能,若烦恼不断,贪嗔痴不除,轮回之苦,在所难免,于生死有何益哉?切不可求见瑞相,当以降伏自我为修行本分。若由心性下手,把烦恼弄通,方可名为真神通。
4 S& a3 |6 I7 a2 N; ~. n, }
, c" S, c, A% @9 z6 E7 m- F7 t *尘劳奔忙,荒废道业 9 ^; P/ y5 B) v9 m
由于社会结构及生活形态改变,现代人可谓十分忙碌。出家众亦难幸免,或建道场,或做佛事,往往南北奔波,以致无法心无旁骛于道业之精进。不似古代丛林,生活单纯,肯吃苦,肯下工夫,实修证悟者所在多有。此系目下佛教及待正视之问题——客观环境影响,导致实修困难,证果更难。古人欲证得肉身不坏者,可谓探囊取物,多不胜数。今者,若得一人证果,即惊天动地,叹为稀有难得。今昔之比,令人唏嘘。法之传递,正赖僧宝弘扬,今之出家众,应当自省,经教不通,悟性不明,正法之延续,将无以为继 # X& k& g1 M# [1 O4 [6 y7 ^; n
, T+ L7 J9 \8 a
*废解徒行,自以为是
7 k$ ?8 i$ A3 r0 N, k& e6 a 未闻佛法而欲了生死,真如水中捞月。然则「经典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佛法必须解行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闻法乃入道之根本,有志修学者,当把听经闻法列为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课,甚且犹重于自身性命。以「花开见佛」为例,切勿徒按字面解释,以为神识在莲花中,日渐长大而终至绽放。若做此解,则未尽圆满。应解作:心中智慧、本性开发,即得见佛。若不悟实相之理,未证无生法忍,心花不开,智慧不现,如何见佛?即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云何由莲花苞中见如来?唯有般若智慧,始能见自性如来。由此可知,欲解无上甚深微妙法,非初学浅见者,以文字知解而能臆测。 , Q/ W' N/ h' b' d/ s& |7 Z! P
佛弟子应从真理着手,享受法的喜悦,并以此为动力,为佛教发心,若单凭一时热诚,恐难持之以恒。古来祖师大德为求法译经,费尽辛苦,乃至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今者交通便捷,科技发达,毋须远涉深山,只需打开电视即可闻法受教,实不应以诸多讬词,自残慧命。又有初学者,以演讲内容深奥为由,怠惰拒闻,此种心态尤应调整。既已入门,自当登堂入室,一窥精要,何可徘徊庭外,无功可返?正以其难解,更应自我策励,精进不懈,有朝一日,必能通达。即令无法深入体悟,列席听讲仍有功德,以其当下即不造恶业故。 . @7 d+ O2 @; Q3 G+ N
或有学人,不参善知识,不闻开示,唯是一句佛号念到死,一部经典诵到亡。用功念佛诵经固然值得赞叹,然听经闻法亦为修学所不可或缺。盖听经闻法可指引修学者于心性起观照,在起心动念中下工夫。学佛倘不知佛法是心法,一意于相上打转,境界一起,无始习气、冲动、执着使然,烦恼立现,难以压制。若自谓:「我在学佛,我在精进。」着此圣见,仍是落入四相,依旧凡夫心态。真修行者,圣道亦不可为,否则只是在相上诵经,实乃被经所转。烦恼不除,深山静坐也徒然!佛所说之正法,为吾人修行之依据。听经闻法往往令执着凡夫,于一念之间心开意解,转念之间即得自在。未尝听闻正法者,生命犹如一出闹剧,矛盾挣扎,永无休止。内在摆不平,念念皆烦恼。 % x7 L1 U3 \/ k4 y, Z; j
% F2 @% c' w7 Q4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