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286|回复: 1

佛说演道俗业经(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18: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无数。四辈之众。天龙鬼神阿须伦会。3 f+ ?9 d) g" o  R

7 C# h" n# {7 v9 |8 t! t( H* H1 d  时给孤独氏与五百居士。出舍卫城行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叉手问佛。居处治家财有几辈。出家修道行异同乎。当奉何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复以何宜化众生耶。7 N" W7 g& ^& z, z

6 B/ n9 W" W; w  `9 X. m% p/ }  佛言。善哉问也。开发曈曚将来学施。
9 K; b) u/ v( k5 M  佛言。财有三辈。一曰下财。二曰中财。三曰上财。2 @* v9 d$ \9 X& e5 m3 f
  何谓下财。有人治产积聚钱财。不敢衣食不修经戒。不能孝顺供养二亲。不乐随时给足妻子。欲其消息充饶饱赐。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抱愚守惜如蜂爱蜜。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门道人。不好布施种福为德。心自计常不虑对至。合者必散祸福自追。贪慕身地不觉恼恨。咄嗟没过入泥黎门。其身缘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号为名。羸弱犹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荣。心怀万忧谓亦长生。心存吾我不达悉空。三界尚虚况人物乎。汲汲迭惑贪淫嫉妒。如斯行者。% |( n0 g5 d1 \3 R" D

" F% s! z* O  B0 C8 E  d  奉养父母安和至心。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亲恩而无穷极。给足妻子应时衣食。恩情归流与共同欢。妻子如是也终无私行。瞻视奴客眷属徒使不令饥乏。不信死后当复更生。谓死灭尽归于无形。供孝所生念乳养恩。给足妻子恋恩爱情。瞻视仆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门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后当得福与众殊特。是谓中财。佛于是颂曰
+ v2 x5 x. v! ~0 z  常能念乳养 孝顺供二亲+ ~8 w! d7 d7 Z! J
  给足其妻子 随时不失节! Y$ s) ]) I! @7 B3 M
  奴客及徒使 慰劳不加恶
- Q7 _7 U3 L% t9 {0 p+ u2 P* x5 m8 ^  下侍皆顺从 遣行不违教% M# w* k7 K: r. z
  不信后世生 闻之惊不喜
# {2 q5 |% C3 h- a0 o% o  自计身有常 长存不终亡1 Y! }# m, e! d- _9 `* V
  三界如幻化 当识此辞章
: y- q; Y) ~: U0 P' P  己所为罪福 从本而受之
4 i' [  [) {4 _9 d% O
$ g) I5 W& x; h- Y; y3 f  佛复告长者。上财业者。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恒瞻颜色不令怀戚。出不犯禁入不违礼。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长谦逊智者。启受博闻等心不邪。下劣贫厄咸蒙仗荷。给赡妻子常令备丰。除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穷匮。不妄挝骂加之慈愍。奉敬先圣至学正士出家顺法沙门贤明。夙夜行礼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讲经典并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时。自安护彼一切众生。犹如牸牛食刍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隐。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无上无比为无俦匹为世大雄独步无侣。佛于是颂曰
( J" ~+ l' P+ b, {; q% P  若有众财业 以自好衣食
6 o. f0 j/ i- T3 [" O8 e  供养孝父母 不失其颜色
' g! J" R* F/ z- z8 O  出游不犯禁 还返不违礼: p+ W- ~+ a0 e+ D
  造行常清白 顺法不荒迷7 a) S. G3 i7 f( K0 v
  供敬奉尊长 谦逊明智者
: o- \) t0 ?$ W" e) j3 m% I4 {5 L  启受博闻士 等心不慕邪5 Z3 S& e( Z, P. t, @
  随时给妻子 各令得其所
% f& b+ V+ \0 R3 [8 s  U/ E/ v3 K  慈赐奴仆使 衣食常丰足
: h/ T' |5 F3 b- T  奉沙门学士 布施授供养
8 E+ ]  Y2 ]8 A) G# {2 {( ?* \  从受深妙法 弃捐痴聋盲- F& Y' p' ]5 w- S: {' u" j
  愍伤十方人 不独为身行- y" ], V8 r* d5 S) u4 s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 y  S3 T$ J, ^' o3 J+ M, ^: X  譬如酥醍醐 本从刍草出& {0 D+ B& v. h8 V
  既可用安身 身和无疾疹
% T4 a8 k9 Y  z7 p9 [$ K4 F$ }  普哀众生类 其心常平一
2 i0 E" n9 K+ ]. a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d  ^- D) J4 U  j% e! u- c

( ]. F( I( H  T% A  佛告长者。出家修道学有三品。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大乘。
& ^7 P9 g4 [% j) J* Z$ ?/ h3 B  何谓声闻。畏苦厌身。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四大犹虺五阴处贼。坐禅数息安般守意。观身恶露不净之形。畏色欲本痛想行识。怖地狱苦。饿鬼之厄。畜生恼结。人中之难。天上别离。不可称计。轮转无休如狱中囚。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求无为乐泥洹之安。但自为己不念众生。常执小慈不兴大哀。倚于音声不解空慧。三界犹幻。趣自济己不顾恩慈。是为声闻学。佛于是颂曰
" p, t3 v& V* C, G+ l  畏无量生死 周旋之艰难/ x7 l7 R, o. K; ^4 k
  心已怀恐惧 唯欲求自安9 K0 t9 R, G# c
  坐禅而数息 专精志安般1 G1 u5 k4 o+ \; X' D& y
  观身中恶露 不净有若干7 C8 A/ B( P3 |. h
  弃捐三界色 断欲得自安
0 D( F4 Z! f# x: P% S  不能修大慈 唯志乐泥洹
1 e6 ]  [6 M# l$ N" B$ U1 U) b9 D5 v0 L. H
  O. r% _4 h3 g+ r) V( p$ Y
  佛说如是。贤者阿难。给孤独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欢喜。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8: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长者。缘觉者。本发大意。为菩萨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归。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不解如来色身所现。因世愚人不识大道。断生死流不能反原。尽生死本故为现身。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观十二缘欲拔其原。不解本无悕望大道。正使积德如虚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达故。何谓不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无想不愿诸法。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道慧无形等如虚空。无所增坏普度众生。佛于是颂曰
& L' j* M; L/ {1 H( S; R  本发菩萨意 志慕大乘业+ V, V0 ?. ^% `
  但欲著佛身 不了无适莫. Z% ^/ M. C8 Y. E
  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
7 H8 r% A; q5 t$ H  V. e) E  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
1 r0 D1 ]6 G' r8 ]' [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 y! P7 @% @9 P- @  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 i1 W- e5 I2 f: G% k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
/ L4 v! y- v8 x: W, S  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  k+ F! c; `) P0 O3 A" G0 b% U$ u, _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1 p6 m5 _( |, y5 ^, y
  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
3 {3 P* e& B6 G  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
0 }% ?/ o- P4 Q  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0 E5 W  ^  w8 s  _$ C+ M7 T$ ?

* b4 M! y4 T9 a; k6 C  佛告长者。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于是颂曰* s* W2 g0 ?% f3 H/ W
  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 I8 V; g: Q' w5 o3 K& U4 L: u
  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 P% c$ R2 @- ~2 Z, z. f- C" l
  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6 V& U( L8 K/ l6 c& M9 `
  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
1 ?+ a, P3 j5 q7 X1 f' `* @9 [
- \) i( _1 m3 `0 c3 F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7 b2 g8 ?7 Y7 A. k! B  一曰 布施给诸穷乏。
' w8 Q9 l; d# m3 I/ o( ]+ Y  二曰 不择豪劣行轻重心。
/ p! c- I) r; [3 }  三曰 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1 k+ u  H3 g! O; Z2 e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众生。
; m! ^  ^; ~" ?/ g  J4 E  佛于是颂曰
  {( f' `  Z- r+ y  布施摄贫穷 不行轻重心
" q1 f% @# S: o+ s  志慧无悕望 不求还得报
& w& S; ^" E) w3 f/ J, m6 G( V  愍念于群黎 往来周旋者
5 e0 K' L3 k/ K2 I/ {$ G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6 N6 s) h- n/ \2 ]4 s
! F4 f4 L: _9 \1 P5 z  佛告长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 h0 o  j& H  ~5 {+ K0 f5 T7 t
  一曰 守口护身心不念非。$ @, U$ i) r9 v" i' d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礼节。
+ d: F% l1 h  C$ W+ V  三曰 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
2 v8 X7 O2 r8 E' r! {/ J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众生。! l4 O# e: n8 o& q0 o
  佛于是颂曰( z0 h5 \9 x7 m  }
  常护身口意 心坚如太山3 }4 M  ^, G* A7 m* y; M2 u+ i" N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礼节
6 C! l! t: C* X6 u7 U  不愿生天上 释梵转轮王* {- |& W# y' d% O( u' T. B& ^& Y' V
  则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9 i( i7 ]5 V; p1 ]
+ U/ r0 u4 Y* j2 s
  佛告长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
" `# l/ t2 \6 \  一曰 若骂詈者不计音声。
- U8 t0 o. C! f" X# N! q  二曰 若挝捶者计如无形。6 _9 g) P: `$ h$ c2 Q( h
  三曰 若毁辱者谓如风吹。$ B. L" F9 d! t/ l# x2 i, {
  四曰 有加害者常怀大哀。7 Y8 X3 R9 D6 ]& w1 P
  佛于是颂曰
+ _* C" @+ P7 _. r. ]  挝骂令默然 自计本无形9 A% I5 S2 ^* B% @
  设有恨意起 心辄还自止
/ G! q; d8 r% U0 e  和心颜色悦 众人咸恭敬
$ K8 R# A; {9 ?, J2 J- j) R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 Q$ W: V/ p8 C- i9 F5 D. I4 @( r+ Z2 t2 {# J& Y* J. P% x: E
  佛告长者。精进有四事。
; ?' \4 |; L) J7 C! ~: ]! {  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废。
. e# {) K, ^& b0 q1 G9 }  `  二曰 宁失身命不违道教。2 N7 a# X& \$ N
  三曰 勤讽深典不以懈惓。
& B! Q/ n1 t3 S. L6 N% M5 J. \8 I  四曰 广欲救济诸危厄者。2 [8 P+ H! Z' M+ O! i" r& j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5 X+ `# }: ]' k) G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 C3 ~" V( b0 v0 W3 ?/ _. ]  宁自失身命 不敢违道教! B( s5 S& P, N, x8 W6 e
  诵习深经典 不以为懈惓
/ N5 n& O' G$ H0 Q; l% R  救济众危厄 不使心怀怨
: t/ n1 ?. H' C2 w
. h" _2 u' Q" ]  佛告长者。禅思有四事。
: f; g" N& D2 |; ^- F* @  一曰 乐习精修闲居独处。( C# t) p  T- t6 t' d% ^( k
  二曰 静身口心令不愦乱。
; E6 l* I# h5 N2 ]( b$ i  三曰 虽在众闹常能定己。/ P6 e: b) K( N% {# b
  四曰 其心旷然而无所著。$ t* G* H8 o7 R+ |( W
  佛于是颂曰
8 y- z8 t1 A+ ]5 t  恒好于精修 志闲居独处
; E+ v1 D2 f! @" }' g  静其身口意 未曾念愦闹( u) A* J& {# S& X0 k
  数处众乱中 心定无忽变
2 i4 ?% X2 n+ `7 u, j  一心见十方 道慧起神足
0 O$ u( G" B! I7 g
; }7 M$ d8 b, u4 U! u  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5 I2 M7 V" ~  W) H8 F3 r
  一曰 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
) V0 ~2 R1 n1 }7 D( K* }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
2 `# ^. P1 I. B) L0 J. z  三曰 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
3 x* C( m& O; T+ C% {' {( T  四曰 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7 c1 |& D- t( D, N8 o/ e4 t$ N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3 t3 ?; v( l: N  S) g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3 r# K1 A5 J% p. g7 X3 ]& `  散灭无处所 从心而得生
* l! u2 ~2 Y( L  五阴本无根 所著以为名* x8 B  \9 R8 Q, h) |
  十二缘无端 了此至大安, G/ x! _& G  }5 f/ O$ O7 j$ @
0 b6 F# u5 w2 q! D0 X/ }9 k
  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  ?2 C- I! Y6 c0 n( S
  一曰 解色如聚沫。$ Q' N, p5 ^0 d/ _" E
  二曰 了痛痒如水泡。+ f% U% O  V. U
  三曰 思想如野马。
% V; k" w/ S8 U3 Q1 K6 p: T  四曰 晓生死如芭蕉。2 H$ F5 q- z$ y' G) m8 Y' i  ?& P
  五曰 察识如幻。9 K: i  n: D4 T
  六曰 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 B. O3 q& Q$ O; J: @
  佛于是颂曰
2 W6 `" z6 ]; w( ?( V  解色如聚沫 痛痒如水泡
! o6 W4 k5 W$ |" m% O8 \, n  思想犹野马 生死若芭蕉
( t+ A; I3 `8 l, n: l  了识假譬幻 三界无一好8 S6 q) x5 y5 O7 ?3 f/ v
  分别悉空无 尔乃至大道
$ L7 P6 C% D$ {3 z2 D( v, C& s  r8 E# e: p: ^
  佛告长者。慈有四事。. v4 ~; y) L3 X; G
  一曰 慈念十方。
2 ^7 ]: X7 ]0 a  二曰 如母育子。
1 W1 E. T' `3 D' W4 T+ ]$ [  三曰 极愍念之。& T! t9 p) g# t% u* R% }
  四曰 如身无异。
' E3 v/ j2 l3 w) {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6 a7 U# K1 P) a/ b: @
  慈念于十方 如母育赤子
8 ^9 z4 G) a: v* J* [  常怀极愍念 如身等无异/ U( D: n' I3 T9 u) V# D/ I4 D
2 O6 s4 G& a* w& A% ]' X
  佛告长者。哀有四事。
; `9 C- w1 I6 n8 F# N4 R5 M: S  一曰 愍之。
1 q* x# b0 ^0 W- g  二曰 为之雨泪。$ R- m- Z. V& ~$ A" S
  三曰 身欲代罪。
/ a0 u1 b6 U8 F  四曰 以命济之。4 p6 X% E& J8 o9 w0 A

- r, r7 v2 t+ e  喜有四事。
0 ?* K6 \& Q. S$ _  一曰 和颜。& \% C6 U7 ?7 C$ n' E
  二曰 善言。0 o0 V3 \, `2 n
  三曰 说经。9 E4 {/ V/ i* y9 {& i
  四曰 解义。
. M9 [) q% B, x" R" {
! i+ [1 z9 ?* g1 @8 R3 o" _& V  护有四事。) t* h5 p! p4 o8 `$ T
  一曰 教去恶就善。
  w* |- E/ V7 o! U  l  R! _1 X  二曰 常训诲归命三宝。2 v3 i0 a- y: Y; ]
  三曰 使发道意。
4 ^$ x' w. A& q' l" [* ?) q  四曰 开化众生。+ C- X+ v, {  ?' L
  是为四。! P8 w* G/ j% S1 t) V
0 i8 Z% `4 Z5 S) t
  佛于是颂曰+ n* p/ m. P" h
  愍念为雨泪 身欲代其罪2 a9 @5 ]( y, ^3 N  p" p$ I
  舍命而济之 不以为怀恨
) v& s# V/ ^- L7 w. f3 E& I0 {* J6 b  和颜演善言 讲法分别义: L) c6 }! `9 K8 w' H
  教去恶就善 诲归命三宝7 E6 f* ~) [# O/ L2 z
/ t' C+ e+ C7 r! G+ ?* ?
  佛告长者。有四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4 g3 f0 g2 C% m7 S  p" w  一曰 解空学无所求。. u8 K2 p* a, }* |
  二曰 无想无所悕望。
" d6 r) C* |, G4 \  三曰 无愿不慕所生。, I2 b' S" B3 t/ p! q- C
  四曰 常等三乘之业无去来今。% T, P/ D' d; f- `) y# S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7 E; d0 Q$ S" E/ Q+ A5 `- K  解空无所求 无想悕望报
) G0 Z3 }* N8 f; v6 O& y5 B  不慕愿所生 常等三世行" S  {' U3 n/ N* B; x5 o

9 m& {) l2 }% f  [1 N/ Q9 ~- S2 K  佛告长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
2 v2 f5 X. U  l5 G5 C- p" K* r  一曰 一切皆悉本净。. M& j* B  P# b. S( ?
  二曰 而解万物普如幻化。- n" Z: K) ?/ q" B. O( y# B+ p
  三曰 生死断灭皆从缘对。& Q: [! p! C# d$ I) z! ~
  四曰 计其缘对本亦无形。* v) z7 b2 N: m$ M6 r5 [9 [. h
  佛于是颂曰, L" _& ]5 l& q3 x
  一切悉本净 解物如幻化. `! w; ]- N' f  J  S& O
  生死从缘对 计本亦无形1 r: E: B: M% Y; [7 ~

% V& Y: u0 j+ w6 v$ A2 J3 s7 {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
& V' x: B6 C0 t9 R" [. {: M3 Y  一曰 身常行慈无怨无结。1 N# K* |  r" G# U
  二曰 口常行慈演深慧义。& |/ |$ F- ?  n# X. @  ?9 e, D
  三者 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
  t/ l; N3 T+ f  四曰 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 a) p4 e, V2 I3 k" k0 ^
  五曰 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 @; a8 z  f; k
  六曰 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
. M6 P& o" f" v% H& D: c+ Z7 q  是为六。佛于是颂曰
; M! L/ v, R4 w1 u6 N% v3 `2 B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结/ ?# o$ S# C- v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谊
! s+ }# b; @  p# E" y* V. x  心和仁调隐 哀念诸十方
: t, }, m8 G# |( I2 }  护戒不起想 正观十方空
! _- F/ @4 f' n, j5 s- j# f. ?, [+ J" a& o1 J. }
  佛告长者。有四事疾成佛道。) d8 G( @' ~/ n& \1 V! a1 T7 h# J
  一曰 奉精进业悉无所著。# L! \8 [' X( g  G' S: y
  二曰 教化众生道心不断。% x! q( G4 S( [& c8 d
  三曰 游于生死不以患厌。
+ K; w: a7 H8 P/ n0 I9 U0 k7 I% `2 P  四曰 大慈大哀不舍权慧。
! u6 K, V; a; n0 i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q1 l1 C0 [& |9 a
  精进无所著 教化未曾断
. U& ~3 \5 @3 |! J/ ~1 \+ x  不患厌生死 不废舍权慧& v. k& d5 ?9 y1 k8 ]! _& k# E

  L; a. A1 f: x- K3 G  佛告长者。开化众生有四事。
( q; z# g' O% v2 M" L  一曰 不信生死者则以现事祸福喻之。
; }2 S4 e3 F/ M8 H  二曰 不信三宝显示大道。9 Z" T  @& k* c+ j
  三曰 迷惑邪径指语三乘。佛道独尊而无有侣。
1 d  I- s* G' v+ @( q- Y" ?  四曰 三界所有悉如幻化无一真谛。% d7 l1 K  p4 x3 L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k* f) R  F6 E$ F4 |, I) y. E& _2 H
  不信生死祸福示 堕邪见者显大道
% G! r, p) z2 E6 ?* p) ^, r  佛道独尊而无侣 三界悉空如幻化+ N" @/ W/ i! J" A$ T! I9 |

& ]! [7 X/ ?; v2 j; Y  佛告长者。开化复有七事。1 k7 U# o3 q3 q$ W8 n( V2 X0 y
  一曰 悭贪者教令布施。
. @/ R8 f8 C4 E  n) X- j9 g  二曰 犯恶者诲令奉戒。  m* O0 f/ i. |& q; a- R
  三曰 嗔恚者劝令忍辱。
  q" {. W# ^0 O# U) M/ I, ?3 U( a  四曰 懈怠者化令精进。
* v+ `- V3 g1 {& q, J9 ]& N2 ]. i  五曰 心乱者诲令定意。
; v; w& q0 \1 Z( @  六曰 愚冥者教令至学智度无极。
! @" }" u8 @: J1 y9 w  七曰 不知随时显权方便。6 |5 Z2 P) k# {. o
  是为七。佛于是颂曰
1 a: J& o. ^! T$ l# r, d  @  悭者教布施 犯恶令奉戒% a  O2 u" H% U( t
  嗔恚劝忍辱 懈怠劝精进
$ p0 J0 i0 l% @' G- K8 t6 b/ S  乱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学& W# ^, n' b1 l  P
  智慧度无极 随时发善权
! m4 _0 J' Z4 e% H% f; e6 ^3 Q) F7 ?  T) D( |
  随时菩萨问佛。何故学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
- o2 `0 {# K& Y6 m: r9 n. Y4 [3 X  N9 l) N- G' z3 c2 v/ V. P
  佛言。学者其心见有远近 解有深浅 志有优劣 故示三乘。计本无三假引为喻。譬如有人为国大臣聪明智慧。王之所重参谊国事。一以委托不怀疑虑。又斯大臣有三亲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举治国之政颇有漏失。众人潜入白之于王。谓图逆辟王闻怀疑问诸臣曰。当何罪之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头。或言截手断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众臣所议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达偶有小失。不宜乃尔当捉闭著狱。诸臣唯从不敢复言。告边臣曰。速下文书令收敕臣闭在刑狱。时凡亲友闻之悲念。欲使出狱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饮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见考治。尊者又闻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狱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狱。至太子闻以为罔然。是吾亲亲无有重罪。众臣憎之谗之于王。不宜取尔。往诣王所具陈本末谓无逆肆。当用我故愿赦其殃。王用爱子即赦使出狱。与王相见令业如故。其国王者谓如来。其太子者智慧度无极善权方便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权慧之宜。乃能得出于三界狱。得成为佛广济众生。尊者亲友谓行净戒。免三恶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间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谓布施业。此适能脱饿鬼之界。不免地狱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种各得其类。发无上正真道意。奉于大慈无极大哀。开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达深法。不解进退中止自废。故为缘觉畏生死难往返周旋。但欲自济不念苦人故堕声闻。各随本行而获致之。9 @8 c( k. |1 L5 L! V- J% Z+ g

8 B( b8 V& W5 c  说是经时。给孤独氏居士五百长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有数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生。箜篌乐器不鼓自鸣。飞鸟走兽相和悲声。当是之时。莫不欢喜自归佛者。
; r) G$ E% r/ i5 k) k' m
) a6 L" ^, W+ I. d! |' X; d  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 a# j' x: [/ B
  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
% M3 J  c: W0 m' Q- J, W- x5 g  何谓五戒。1 Q  ^, ~! H4 \; Q1 F+ p) ^
  一曰 慈心恩仁不杀。9 O+ @4 E$ e3 e
  二曰 清廉节用不盗。- {% X" f5 ^3 ]
  三者 贞良鲜洁不染。
& ^. r8 M: m  M7 ?1 B% f  四曰 笃信性和不欺。
: N$ [# Y) i4 k% E! V0 C5 k6 A2 l2 _  五曰 要达志明不乱。
! R. a) R- S. X2 A: z3 t% C
& L: i5 ^& O3 K% _' E9 F1 Y  何谓三自归。
' x& F1 v0 e# @; }  [  一曰 归佛无上正真。' H, y, s$ e/ P* l( a
  二曰 归法以自御心。
+ N+ e( z! Z2 w  三曰 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8 f  g1 A. ?( I- {; M
1 o5 L/ R2 g. }) v
  复有四法。一曰道迹。二曰往还。三曰不还。四曰无著。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辩六度无极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无穷却睹无极。教训十方何智不逮。* Z2 G% B! R9 n8 F7 B
+ o) S. L* z7 V2 t0 n# g
  阿难问曰。此经何名。云何奉行。6 u% k; |" c! t8 n1 Z
  佛言名曰解俗家。业三品之财出家修道无上正真。其要号曰演道俗业。0 T: Y& {/ t4 i' L# _0 c) }
佛说如是。贤者阿难。给孤独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欢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1-22 12:58 , Processed in 0.0563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