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 C5 m# [6 z; Y2 ?. |# u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4 Y3 p% U; m+ P! V. x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 k- X0 ]( x$ k) \. s3 c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9 ^# Q. v9 y7 B; G+ X$ M- N7 d
6 \9 B' f+ E7 j5 T& {8 R6 v[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 I9 Q- G: C! Y6 \- ]9 I# _
: P+ i( }4 m/ @9 L2 w, H* t3 f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E* C1 [4 B; a' h8 X
% c) D+ ?# Z* ]7 v【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8 X6 R1 L! F! X; W: J3 }5 n9 L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0 w8 U' Z# s/ T/ x: A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 w1 R: |/ ~% y, }' u7 v: v+ w4 H8 ?3 B* Y3 j" |( F; K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9 X( K0 d: w; V7 J- l; X: V[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 J6 @ D5 E5 j" O+ e4 s) a& l# V) U- f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六尘]。 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9 b! e- M Q/ n
[六根]加上[六尘]为[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0 D/ ^( v c' S" |4 U
" }: `/ w% j+ U% C* {6 W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S$ _, s% R( G4 q* r% d+ M, E/ E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 j$ ]# O8 \0 T2 x, o) ?
; y. c/ |6 j, T+ r6 N-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K, _! X4 [" @/ o1 C: P0 e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Z' V4 {7 f5 x) r
& t! A$ Y ^. S$ h3 f) l& o5 J)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1 k! `0 L2 H M. H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7 \0 n9 ?) H. w' @$ T/ k3 K( Q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 k7 L2 P% ?" d$ h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 ~% U* f+ Q7 T, K2 U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 n4 M$ T! U' G# r1 ]; e
【无苦集灭道。】 6 M' ~4 \3 W. ?4 ~! ?* X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9 n! _6 T0 G0 U, O! B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 l: ~& T' ^- c* h! X% p% |3 `9 `% T& W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 D9 H, x* P. [$ V" ^% r
­# {' L8 i- b# w9 i
- W8 ~$ h$ ~+ Z8 I% O% n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 T/ n$ A7 n/ q/ `+ [# d' j: v- n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S/ W6 q, u# k3 D# p' q. u
[智]指[四智]。
5 ?! _* b3 R Y5 l5 [7 i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 L$ z9 e" w+ i& }& X2 m; g­* N& J6 x( a. @" G1 V
+ [2 _+ T. F/ I5 E% |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4 x9 {) v# n' V1 `9 z& T
- ~" |. r5 t+ l5 q[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 x( d6 g! ~. j! T' S* T6 }/ U" O
这里从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1 _9 R9 ?. E2 f$ c
4 q8 O& T/ q! b& b/ X/ m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w9 z( m }; j「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8 ~; W) g0 `8 N
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1 ?1 ?- O) W/ u( ]6 Y1 q* n0 s3 w2 u" @0 j5 p$ v4 R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2 G* o6 d' \% t a7 ~# V7 R
- v$ w% Q( H- y# O8 m/ U P: j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 v- I1 T/ O6 d. ^. E& n8 j4 n
6 f" F1 V9 M; S. D. y$ C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 r- G }/ k% L
4 d- ^$ l2 y. o7 N3 N, h t[梦想]即是妄想。
K' D& h: W5 `2 [6 {­% E4 B4 f6 f- j0 @# x! [
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9 o8 J! K' d- O! P: [
! F9 {5 S4 z1 ` Y4 E" o# d【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W, y8 R3 O/ \: @
­4 }0 m# ?. `* A+ o2 h4 R( N$ I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 U8 }1 l7 a. @9 r6 R# r­
, i! |+ @7 k3 q( ]3 n& `6 S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6 |( V0 K0 M! x8 c' L; C' U$ |5 J/ t% G" K
­: e" x- ?! x) d! z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 A; A. R, }8 q
1 A$ G- Q1 s- g2 D& B7 N【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p# I, D1 X0 {) _1 z! i, J­
* Y" u, d% d* m6 ]$ c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 Y A0 ]6 g- B, r7 H/ Z9 c* a
- L6 c+ V' [5 z/ ]3 R4 X+ g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_' ? [9 Q1 u" f
­
- a K( d. B' \) i1 F! @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9 V$ j2 b# J/ y8 I% b9 h. R
­
8 H* _& f& ?- v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3 D/ F1 u" U0 r! T1 a' C
关于密咒印顺法师的另一种解说请参看:
) U8 T( @: w; h( ~: r) x.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 z/ c, l: Q/ p; h3 ]
­
5 Y9 D" g, R* a. b& i2 W( f; d5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D4 t1 s o8 P1 a n. h
­( ^, q* Y! A: n, B. D
此为钝根人巧说般若。愚痴众生,听闻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毁谤。这因为深观妙果,过於高上,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尤其是众生一向执有,今闻经中一再说空,与他们本心相违,极难信受。般若法门,由此即不易宏传。[P204]大概佛灭五百年後,特别是在千年以後,佛法为了适应时机,采取通俗路线,或是迎合低级趣味。因为这样,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为了适合当时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经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断高扬。这不失为方便适化之一,如近人说法,每论及近代思想,虽所说的不尽合佛义,也每每引起近代学者对於佛法的好感。同时,人们的思想是散乱的,而般若慧是要从静定中长养起来,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说,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集中而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为引发智慧的方便。这种方便,佛法里还不只一种,如读经、礼佛、念佛等皆是。如从慧悟说∶密咒不可解说,而解说起来,实与教义一致∶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综合起来,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的速疾成就!这末一句,类似耶教祷词中的阿们,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心经的从般若经节出而单独流行者,为了引令钝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脱一切苦厄的波罗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