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南怀瑾先生讲述% z3 z: X* Z: z8 B* q% ~
& ]9 S# y& E, `, G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
! w* V U0 E6 x
& [9 X, d2 e% e4 P1 i$ A" R, V
# u% Z1 i8 R4 H! j) p3 m( E1 P( t* f3 N( o/ J+ Y
南怀瑾先生讲述9 b7 A$ O# W& n
# K$ q8 s$ a! ?6 s1 v H8 o( a5 {3 v+ g% [& j
7 z/ |0 a6 R/ m3 ?; B
西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间.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摒息诸缘,入禅堂精进用功,南师怀公亲自督导,并授“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众等如饮醍醐。诸方闻讯,咸盼共餐法味,遂辑录以公同好。(十方记辑)
! o0 V5 T5 ^. k) Z+ \0 r% f1 e7 u& O/ U9 R& G3 j* ]$ E
) N2 Q6 o; D1 D0 O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jpg (187.47 KB)$ s8 o/ z, l# L5 D- r
7 i- r! Q: n" |& g. u
/ I% c0 H7 u6 B+ u
& J8 ^( Y1 X2 G) A% E) \1、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7 \" m+ I z( |9 D2 P3 @' h6 E
9 U& k% J' w' l$ Q3 M
& V% l5 f6 X6 T 你们在禅堂里坐着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观念影响的本省话,叫坐禅,即普通所谓静坐。一堂静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个什么法?——修禅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动坐着干什么?!但是,只顾坐着贪图舒服,执着清净,逃避现实,是不对的。, W( G3 \, `* u8 p& c0 {9 l
) E! V1 f8 F, J4 m& N) g6 G* D; |; Y; N+ g% W
所以,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法门,普贤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7 I, A$ {# i y2 `
% y* ^7 W$ i% u5 ^! d3 P- T. I
' Q2 p4 k/ u2 k+ Q8 j往昔所造诸恶业,
; g! T1 T" y: Q' ~8 `% h6 s; x5 k/ C) S0 E7 C- { f8 p
皆由无始贪嗔痴,' Q- {- ?7 a% c# Y6 _6 Q3 P+ m
% \) `2 i, U0 h( ~' {2 D: l从身语意之所生,
! X1 ^6 E$ s# j' y& Z1 j* ^1 F6 h# @1 |' m ~; M
一切我今皆忏悔。+ U, L/ G$ r3 Y! Z
! {/ U6 s2 C/ R0 A2 m$ h3 G
3 y! |5 W! Y3 G' c& W 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哪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彻,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 \8 p5 _! R; }. Q
+ I& O$ W- d3 U* f4 V1 a- ?1 h; G& J, ]
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8 ^1 |; M+ t2 w0 s
+ h- S* m/ h! ]7 D0 U1 ~: s& K
! \7 S' i" q0 [( Z8 e* R* ]9 Q* U 接着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 b- b8 F9 b. c4 ^3 N: ]3 V( q' U
+ v7 k/ ^3 d/ X. Y: ^, Z5 x
0 ]' F; Y4 ?1 h { c9 S* O9 |/ |未生善法当令生,
, K) I$ V0 Y7 W( Y/ j9 o
; g+ V4 s" m$ R未尽恶业今使尽;
; B6 T9 b0 {# d e" s% U7 L+ T) b' f' g8 \7 D& h! G {7 E
十方三世佛加护,
: d/ U7 p# E9 b, f0 ?5 q+ P
8 c- T# w- K0 `2 N S, q迅速发起菩提心。
' V. M# L" P7 t' J; H/ k1 |2 t: E# |/ ~( Z
$ `8 G6 G7 s2 n& z& p, W2、《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i2 r6 t* G& D4 n1 g9 w b9 L; @
' }; ~; R$ D+ `" M: \0 f4 g- s1 K% ]
现在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你们都知道般若,也都会诵《心经》,今天就传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但要以诚敬虔求的心情来听,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们的福德智慧。
4 l# s4 d9 \& X' G. d9 Z" o/ [- r( ]7 x' w$ x
/ R2 G$ K1 ]6 q9 X' H9 ]5 [ 随时在戒定慧中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拿着记录簿,拿着笔也可入定。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小人闲居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 _+ K. F9 J# H+ Q+ y/ T" o- _
! Z9 F! H9 t% J2 n& u" k% c5 E" z; F
《心经》般若法门是大乘道六度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法相唯识,乃是般若的发挥。般若法门因龙树菩萨大加宏扬而光芒万丈,即如中国的禅宗,有时也被称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个别名——心宗,一切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总共二百七十个字。
% u! }4 H# T7 l5 q, T! V5 E3 P# m Q* B1 o
! m+ a8 P+ f3 }' y' s
先念经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什么有这部经?是佛一大弟子舍利弗,问佛修持般若法门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观自在菩萨答覆这问题。舍利弗问,观自在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后世。过去我讲过很多次,现在再来教大家做般若观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发起菩提心。
; L. P8 Q* T# }+ ^3 L Y
! W1 C4 U$ N% h; _! }4 `* v. P: }5 ~
, u% R, w, \. N+ }: K$ Q 首先要了解原经文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第一段,注意最后一句“度一切苦厄”。我们如果拿佛学的教理来研究,佛的一切说法,有两条路线,其一始终以小乘四谛法“苦集灭道”为基础,世间一切皆苦。烦恼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无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脱?若不能了,怎么才得了?除非得道,灭了所有妄想烦恼,灭了所有业力作用,方能解脱一切苦,离苦得乐。但是。一切凡夫众生以苦为乐,积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当成现实之乐,所以佛说众生颠倒。如何了苦?/ q+ Y; `1 X& |% T
0 n- H$ p' E1 |6 R: W; W& N& c# h8 g$ A p1 S
3、首重观想
/ V/ L2 d0 x+ H& O4 {
/ J& Q0 g9 ~, m/ g! G+ l7 n+ l. A7 B! ^3 D, p: U
般若经即以“苦集灭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 l: W" n1 P4 A; c% T8 m! G7 w
- s, G5 H: H3 B8 l8 _% ~# G, w
: w2 {0 X8 O6 @2 ]7 k. _+ }# V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心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沈,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2 Y, z4 R) g8 {5 e! O8 g% L) ]% l/ @! b: j Y$ X, ]- p8 K( U
7 }1 V8 d, d" j- {$ x! q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活,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己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哪里?有人烦恼起来的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 L0 D9 |$ T' @9 g5 f$ \. D4 g3 p r: i
2 i W$ Q# L8 W8 F8 U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现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众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那里观呢?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脏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2 l) n4 G0 D: d; M6 a* z9 Z# ^$ B- y* y- h
' H0 u) J" w# Q1 M( d- e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换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是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然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时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 E9 q+ a/ K! Q5 z1 [5 ~1 \
1 [4 J5 t" I- {9 L5 S! y+ ?
2 b& J7 K P4 e7 g: a. M7 C
4、照见五蕴皆空4 [/ g+ _+ Y& R5 U/ ^- c( o
1 ~1 l" d1 @. J) h8 ` d( d5 w1 W8 n
& A( i/ k4 i! O! x( c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阴也空。
2 l+ B$ C6 b$ B( `- Q% W# K! Y4 |
! O; P2 [4 y4 Y" P9 X- x, t6 x- g7 Q' {* W" P8 m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 i v, x R& J* f
% {# b4 @6 G4 _; D1 z' `& f& z6 R( O$ i, R, r! Y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有了。$ B( i& p/ h/ j) ?$ M
& ?/ }" j; I+ E+ @9 B
9 g. _2 F' W) y9 Q0 p
5、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2 H# L. S5 ?) l' {7 E) j, A2 ^
+ L5 j7 t6 s) u8 G c
" ^! o# d2 o/ t 小乘佛法的修持,对行者的心理状况有个名称叫“有觉有观”。念佛也好,观想也好,显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觉有观,有知觉,有感觉在观想,心清净与不清净,身体舒不舒服感觉得到,这便是有觉有观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无觉,肉体感受没有了,还有观,是比较进一步的修行人,但观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无觉无观,感觉不存,更不必起观,自然清净,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清净,它是心意识所显现的清明境界,不过已经不错了。如果由此继续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证果。所以旧译修观方法“有觉有观”。玄奘法师弃而不用,新译“有寻有伺”。
1 A% f o9 k7 ^7 b. @ A# p
) I/ d, L) W9 k$ b5 `, P2 C4 M# Z6 _1 O1 k: N5 }
“寻”的心理现况,一个念头去接另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去接另一个思想,就是寻的现象。“伺”,妄想念头好像停止一样,似乎不大用力,很静,但其实还是念。古人译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谈心理修持的状态,提出三个程式,玄装法师将之异译“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些心意识的心念变化过程形态,自己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这般修持所众生的功德和妄想的关系究竟如何,瑜伽师地论以这三地概括得层次分明,这里暂且不提。* a9 y0 h7 i% r2 m- q
- F% v* m+ h- ~) W6 u
+ S) K+ \$ e# |: _! G. s _4 ^( V6、般若就是无上咒
; Q7 v) s. Z {; }! r G |; z
% h3 l- q( m+ a/ g% a% N6 @) f. O& X' g5 u* D. X( \+ }, f; j
那么观自在菩萨的“观”,就是般若修法,难道另外别有个法吗?!假使真有一个咒语,要念咒子才对,你图的是什么?心经末后不就有个咒吗?“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自在菩萨说:你们不要乱念咒子啦,般若就是无上咒,没有其他咒语超过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这个咒子,使人能解决一切问题,“真实不虚”,不是盖的。“即说咒曰”,我现在说给你们听,“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便是大咒。因此关键不是咒不咒的问题,你以为念个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门正是最好的咒,“观”自在就是咒,观自在就是陀罗尼,总持法门。+ `/ J0 H5 |4 Q7 l' V8 { B+ R1 w
% r I& e6 |1 ~% A& d; t, ~, R/ s9 B; m, K# z, F% o/ E" v
开始一切都在观境中修——观与舍,这么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到了最后已不是观,观还用心,而是无觉无观了。身心真空,不须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静,当下就“照”见五蕴皆空。我常比方,观,这一法门,好像打一盏灯笼,或拿支手电筒找东西,光有限度有范围,找,找,慢慢找;照则不是,整个大电厂开了,如太阳照耀万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为的观想,毕竟有限,非普遍。等观到纯熟,一转彻底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什么?身体的感觉没有了,无感觉,全盘空掉,那时全不考虑腿痛不痛,麻不麻,什么都没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觉性,如有所悟,“五蕴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么简单,可是做到了吗?做不到。你们要是这样修起来多好,非成就不可。; e J- m" w( g% n* d
4 [% c9 G7 F( L
& ^: q) }7 z+ W5 w. k
- O" p! H' D6 v4 e" Z, [( D
) h S" S, o, [: s( q @
& I' }) n+ _+ a6 E f; @4 H M
; Q- M3 v6 o; {% B/ T! ^
, d8 _6 O9 F/ _4 |2 S6 v4 t; t; r+ T! \" _,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