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南怀瑾先生讲述+ Y" j6 [: J* \8 s' U T6 i
6 f, y& K0 \9 W: y$ m《心经》修证圆通法门- }& J2 d' b: `: q
1 [$ n( E6 i" i1 j2 z
) m5 Q5 c7 Y a# E) I0 T" l; k# F9 X: ~; p' r( n
南怀瑾先生讲述
! a: [3 J- G5 s' X2 o3 |% i c; k1 l. _8 A: p, I
8 v4 t7 O) t2 D Z9 Z& B7 z' P. n! }7 Y
西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间.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摒息诸缘,入禅堂精进用功,南师怀公亲自督导,并授“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众等如饮醍醐。诸方闻讯,咸盼共餐法味,遂辑录以公同好。(十方记辑). n$ @( A$ }4 w6 `! t
2 K1 ^, ], @7 b; P4 D" \& q
" U: A1 I& O+ l1 Z《般若波罗蜜多心经》.jpg (187.47 KB)* R6 ?0 S h3 p% U2 J# B6 t
' y8 R! u* y3 @, D& x2 n
9 ?- P7 t+ ~! |4 g$ z) X( R6 E- Y, m6 U' g; h" y i' d/ L5 j5 J
1、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I: o9 @% n& o
& W$ b& h" L. m7 F
, a0 Q1 X% M/ P N! i& L+ o
你们在禅堂里坐着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观念影响的本省话,叫坐禅,即普通所谓静坐。一堂静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个什么法?——修禅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动坐着干什么?!但是,只顾坐着贪图舒服,执着清净,逃避现实,是不对的。+ @: J8 {6 ^" \- S+ f' E
% P. K& [, f8 a9 T
$ y. w7 i# Y5 v ] 所以,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法门,普贤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 i, i5 Z. E1 M1 S* F
2 V6 N8 l5 ^0 G! g8 e, _
* n3 _: d- W4 F6 x往昔所造诸恶业,6 l7 n" j8 X5 }% Y: e6 v$ e
2 D7 K- Q! g9 e# F: j' R皆由无始贪嗔痴,* I5 x; I* x) a& T/ W; `
9 s' b" @5 @. V4 z* _
从身语意之所生,% c7 }8 B+ ?. G
5 s. p. M! L) Z1 P+ Y# N C* m: W一切我今皆忏悔。
( v9 b/ `" Y e" g# v3 |; }
7 @3 n& l/ p6 \
: U2 t- Z7 |; P7 o! R 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哪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彻,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 w1 p' s, z9 E& N& A$ k, U8 k9 `
: n3 `, {0 G! S+ B- s
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5 e0 Z. v8 w2 d. W& W& e: }8 H: x; R# n: _( f) K9 D6 ]
! H, }. B, g# H
接着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Y5 l* ]' [9 J9 _5 A+ a) h
6 o* F7 b* b# b P6 D4 X
5 W& d- C; b+ f1 B8 q% O- r
未生善法当令生,7 ^+ n5 S2 n8 F0 d8 X
3 }" `* U8 Y; K: |
未尽恶业今使尽;6 g: T3 u+ \, B4 t% E) x8 [, c/ }) Y
- J' s0 b# x" B2 Y" u; [* l十方三世佛加护,* c8 ~+ {9 o* T }& ^8 U4 M7 H
" B3 P4 j- F) b( L5 Y& c/ d6 W+ z
迅速发起菩提心。" r# E2 A! U4 ^6 [) h
6 s* s0 _: Y3 O
& L" w% q6 E& L; w2 V( E2 M
2、《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 O, X8 R* o1 @" G+ h" `" p; `( `8 s9 j
( r2 \2 ^* ]; J3 Q/ x
现在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你们都知道般若,也都会诵《心经》,今天就传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但要以诚敬虔求的心情来听,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们的福德智慧。' u# q( S: _) H3 T% W
0 F0 K- o3 K9 Y) Y. R4 r7 V! U) G3 N" S: @$ A; |3 Y8 U
随时在戒定慧中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拿着记录簿,拿着笔也可入定。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小人闲居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X; t$ B! H- G2 ]" t
: W" ` t' k* W" H+ L
! ~' T9 h& V8 e, v$ X: s' S' n# c- ^
《心经》般若法门是大乘道六度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法相唯识,乃是般若的发挥。般若法门因龙树菩萨大加宏扬而光芒万丈,即如中国的禅宗,有时也被称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个别名——心宗,一切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总共二百七十个字。
' F9 v" z1 i$ h* L
9 F) ~! N& `" L3 j6 O
8 R9 k* u5 d- I/ q1 Q. B 先念经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什么有这部经?是佛一大弟子舍利弗,问佛修持般若法门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观自在菩萨答覆这问题。舍利弗问,观自在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后世。过去我讲过很多次,现在再来教大家做般若观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发起菩提心。
5 ]0 N* q) D& a+ _: a, h/ H. [/ j) r& B" J
! s0 [: \0 b) S% Q/ x4 Y# k5 t
首先要了解原经文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第一段,注意最后一句“度一切苦厄”。我们如果拿佛学的教理来研究,佛的一切说法,有两条路线,其一始终以小乘四谛法“苦集灭道”为基础,世间一切皆苦。烦恼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无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脱?若不能了,怎么才得了?除非得道,灭了所有妄想烦恼,灭了所有业力作用,方能解脱一切苦,离苦得乐。但是。一切凡夫众生以苦为乐,积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当成现实之乐,所以佛说众生颠倒。如何了苦?
: g) N- e! T8 o9 s$ O) ]" y& _( ?8 s! ^8 H. E, e) x
& I. C( ?4 V6 T3 `3、首重观想! n1 n6 y; B5 A6 g1 y0 u
0 [. n1 ]5 j+ \" j% @+ r
. G+ Q' [* ~! {# f) ^( v% \ 般若经即以“苦集灭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
$ o7 j% n1 p$ }% K9 w
1 @* E9 c3 j+ o5 V7 j& R; L2 S
2 z4 B8 o4 Q: g% v8 P, v; R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心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沈,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3 h3 D& q! H7 w2 L8 r- x0 J) J
2 U0 B# W, x7 ?7 M5 X& k. ]: I
0 E/ o: b# Z: S( \ \: d) i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活,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己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哪里?有人烦恼起来的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h ?+ m2 E9 e% V2 R
9 K' I- s/ w( D3 v
0 N% ^7 X! v B; C& Z3 g D) |6 |/ K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现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众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那里观呢?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脏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Z: L) [! N- q4 m" a, J2 r; ?
/ ~! C1 t6 E6 Q- h" W7 o- d) U5 ?
3 o& y5 K2 I, V$ D1 ?7 y+ V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换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是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然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时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 r8 `7 g- r7 j1 F i& v7 j. [" C
+ o2 ?+ a+ T/ D. ~5 X$ @5 H m/ U
' |! t/ ~# q. B* ]/ V, @9 x9 m4、照见五蕴皆空
4 `5 C9 ~) X& ?/ H3 q7 |# N- M
# H6 Y9 ]' @) e- I9 ]2 m, K7 X4 T3 {( f! g+ D( o/ l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阴也空。
' W6 m2 `9 a m) P( `2 W q2 d% A5 B4 h" Q0 ^, [
- ?# k1 [4 Y7 j. g$ i3 X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5 t/ l$ I( ~* Z D
+ u( c2 s4 z/ _) I7 L8 Y5 s+ }: S8 e/ B. I7 f& m: ^5 Y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有了。
8 A6 {, X& y& K C9 L* E" ^ g$ Z: A
/ f7 a6 V5 W. G6 k- _5 N5、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 e' j& b: p J5 s$ s9 t+ C! }- ^$ {1 R: N$ R. F+ o5 m
: _$ z1 u& V+ }/ Q4 J/ e3 j+ W
小乘佛法的修持,对行者的心理状况有个名称叫“有觉有观”。念佛也好,观想也好,显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觉有观,有知觉,有感觉在观想,心清净与不清净,身体舒不舒服感觉得到,这便是有觉有观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无觉,肉体感受没有了,还有观,是比较进一步的修行人,但观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无觉无观,感觉不存,更不必起观,自然清净,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清净,它是心意识所显现的清明境界,不过已经不错了。如果由此继续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证果。所以旧译修观方法“有觉有观”。玄奘法师弃而不用,新译“有寻有伺”。
" e( V9 l9 H" n; F9 D1 U$ x' m, S, a& g6 t% ^
% M2 f& }8 L _: U “寻”的心理现况,一个念头去接另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去接另一个思想,就是寻的现象。“伺”,妄想念头好像停止一样,似乎不大用力,很静,但其实还是念。古人译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谈心理修持的状态,提出三个程式,玄装法师将之异译“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些心意识的心念变化过程形态,自己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这般修持所众生的功德和妄想的关系究竟如何,瑜伽师地论以这三地概括得层次分明,这里暂且不提。
3 T' s: ~# x) p* @3 g6 `
" R9 J7 v" w, @: K$ h0 c+ b; h. \/ F' K
6、般若就是无上咒- I5 }0 R. Q/ |$ R
& O B/ {- v# c/ k
4 x6 g2 [; p6 W1 \% I 那么观自在菩萨的“观”,就是般若修法,难道另外别有个法吗?!假使真有一个咒语,要念咒子才对,你图的是什么?心经末后不就有个咒吗?“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自在菩萨说:你们不要乱念咒子啦,般若就是无上咒,没有其他咒语超过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这个咒子,使人能解决一切问题,“真实不虚”,不是盖的。“即说咒曰”,我现在说给你们听,“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便是大咒。因此关键不是咒不咒的问题,你以为念个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门正是最好的咒,“观”自在就是咒,观自在就是陀罗尼,总持法门。0 {$ X& e% q1 }2 F) l* ]
( ^3 Z2 D5 A$ |) S3 `) s
' ~1 w) q" f- f 开始一切都在观境中修——观与舍,这么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到了最后已不是观,观还用心,而是无觉无观了。身心真空,不须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静,当下就“照”见五蕴皆空。我常比方,观,这一法门,好像打一盏灯笼,或拿支手电筒找东西,光有限度有范围,找,找,慢慢找;照则不是,整个大电厂开了,如太阳照耀万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为的观想,毕竟有限,非普遍。等观到纯熟,一转彻底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什么?身体的感觉没有了,无感觉,全盘空掉,那时全不考虑腿痛不痛,麻不麻,什么都没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觉性,如有所悟,“五蕴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么简单,可是做到了吗?做不到。你们要是这样修起来多好,非成就不可。
, L+ P3 F3 m0 z% w# I
% [; X: r- y- \/ S1 [0 T# k. n" G0 [/ }* ?" H
. \& N J2 @, R
2 k, [7 I1 H- ]" }( U
) w2 E6 _* p/ y# M5 r; }2 b* {3 R _" l3 f2 Z+ p8 G4 J
: ]- W9 K6 t2 }7 u8 N! h( T
) f! C, I+ O" T( N5 m4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