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
9 [& i" P( C7 ?2 S: t
5 H# ?5 U9 M# b6 J3 |5 h; i- `5 @$ }- I _
$ I% \% D% Z1 c/ _: n/ x- R
/ O* R; O& `( C5 g' u9 B4 |
; E; \8 n1 N! j前言(代序)9 b' h2 }5 h! v l* @( t) }" w
% Y/ ~. y: A5 O; F' v( P
+ p: \$ l: z4 B. K2 {5 T
. @- V5 C! T, `! X2 ~
* F$ l" f7 L3 ]2 P3 J2 E2 x5 m0 f& T" Y2 m) p; U' O2 u/ h* k- O
释广禅大法师译
+ e* e3 ^* N! B2 k
! o" ]3 p* K* q: @2 n4 V
- ^2 U+ E/ N& O8 V
& B% \. X) ?7 o# G/ [0 d3 T, ~9 J' s7 L9 e! [2 k% c$ s0 Z' D
* d1 z- y% m/ O5 `6 u% B
6 [( M4 F" n6 n) g《〈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仍吾师福建福州市怡山西禅寺释广禅大法师,历经
2 k3 r" E( [! {3 \, l; W8 S
4 \5 C( b1 ?1 P' o3 ^7 K1 a# P' F9 ?5 r. y
二十七年心血著就而成。现已被有缘人而得之。法师曾说过:“《楞伽经》乃我佛的秘密之藏,是一切如来修成佛的最高修行法。”4 ?3 y! U8 |( r s* z
达摩祖师以《楞伽经》传法,曾说过:“我观汉地,唯有楞伽,仁者自持,自度传世。”不但自己要成佛,须传法于世。可惜以后许多修行人只想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理解修道之人的真正含意。歪曲佛理,佛性与法性。这些无顾念众生,极为自私自利的弟子,如果佛陀在世的话,我想会被后来的这些弟子气得不涅槃也要涅槃了。还有的甚至放弃亿万家产岀家求道,令人无不敬仰,倘若不知以《楞伽经》为主导,唯恐其人仍是潇洒走一回啊!
: z5 p* [4 ~; ~+ H广禅法师于丁亥年二月六日圆寂。亨年八十八。法身茶毗(火化)时现岀种种瑞相,于空中、树上现岀许多七彩莲花,头部现岀佛像螺髻,脸部一片洁白,还显岀白衣大士、弥勒佛尊像。种种瑞相显现长达一个多小时。众同道无不惊奇、称赞。
3 f/ R; X, ?. P ^% V法师生前以多部大乘经典为主导,如《大般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及《禅宗十三经》等为主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出版时,因种种原因,众多谬误未曾勘正,弟子禅勤继承恩师遗愿,将《〈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重新修订。供诸同道参考。
( D" r1 N9 [) o* k% M3 R' z
$ N# @; @% @$ N0 _. F0 @* ]' P, A; |) E6 w1 d( s) {5 z6 r0 f! r
. Z2 H% t- n9 L5 F& p; o4 ?7 H1 r+ C& u9 @
) @! j% g J! j5 }9 }
6 \6 _; U j: ~
自 序
. v; o6 o! X: n8 k! b$ i o( h2 R! X% Q, `) [* P$ Z
1 R* s3 ?6 _5 E5 l- g7 X# J( P& I! G: |) U% ?1 Q: l' o; h* ~
无智(法师兼称)今日已解三经。《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并说了一典,佛法典故。自认为已把修心与行善的道理摊开来供人参考。并觉得这仅仅是大海一小舟,聊表寸心而已。又好像无意中的偶合,三经各有所长,须连在一起就完满无缺了。比如说开悟,《楞伽经》中没有讲开悟,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础才能看懂其经。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看懂许多隐覆之说。《金刚经》虽说有四句偈,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不可以意想,不看虚妄相,不落于非法、非非法。但没有说到悟前戒,却说了慧眼、法眼、佛眼。开悟后所得是天眼,开觉后所得是法眼,修入如来地者是佛眼。这三次都需要心身转变,才得生理转变。第一级,眼功能转变。闭上眼睛在有余涅槃阶段,所见的皆是虚妄相。在无余涅槃阶段,所见的就是真境实相了。第二级,心身转变。所得是七地神通八地法,入九地是用第二级神通。生理表现是不老无病。第三级,舍一切法入如来地,修如来禅,修金刚三昧禅。心理转变是不闻不问,无虑无察,得三种乐住而自娱自乐。第一乐住,就是得第三级最高神通。如来终日住于三昧,不思惟,不造作,一切种类境界都现眼前。如视阿摩勒果如来对人事悉知悉见,所以能不闻不问,无虑无察。第二乐住,是没有西风与东风的矛盾。思想平静了,法也没有高下,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就是乐住平等,也就是正等。第三乐住,是如来悉离一切过,随世间流而性常。正心常住,是乐住于正觉。$ R# ~2 f2 n% }) D9 b2 y
4 y: O& j" L* o% c% O# b+ M/ ~' a究竟开悟、开觉、成佛三级。怎样心身转变呢?《金刚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见修心行善之前,必先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呢?《维摩诘》说:“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种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不净)得明慧、乐发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这是悟前的戒。而不以色见佛,不以音声求佛,不以意念想佛,是《金刚经》的悟中戒。寂灭是菩提,灭诸虚妄相故(离内境界);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离外境界);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这是已得开悟的初学者,须灭相、离缘、无念、舍诸见、离妄想、障自已贪心的愿望。这是《维摩诘经》说的,从心身转变到悟后戒。2 k$ S5 T. I: L O9 `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与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知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阴入不会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惯故。这是入觉的菩萨应无贪、顺于如、住于法性、至于实际行善之法中。应离第六识意识所产生的法等于虚空。不见境界的生、住、灭、断了众生语言举动思想。一切阴界诸入无会合处,离了烦恼习惯。这是第二级入开觉菩萨的心身转变。
7 a. S( [6 w9 q2 K' ]; K" v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平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这是缘入如来地修如来禅的菩萨。修入如来者、见不到形、也没有色,提不岀名字。所见境界无可取之物,自己心中、无可舍之想。常自静处,性清净了、离了攀缘禅。诸法等无异,这样无可伦比的微妙菩提法。一般菩萨难知。只有如来知之。这是第三级如来心身转变。
~! X6 j0 {3 I4 i9 X 若知这样修行法,正心行善,有何难处。但世间人,贪欲心盛,明知有深的经,而缺乏深入苦研的智慧,而走马看花,或没有看过这些经,只跟着别人走,所以《楞伽经》开头只对声闻、缘觉外道说。就是不让人们落入声闻、缘觉外道。中间却为正修的修行人说了如何修神通与法入开觉。最后,不让依佛经修行人修入外道。以正偏知正觉的说法提醒人们。但人们贪、嗔、痴、心难改,特别是嗔圭心、固执的心。认为小小的贪欲喜爱有何不可?却不知钩锁就是这样形成的。究竟是谁为你缚了,又是谁为你解开?是佛吗?只求佛为你解脱吗?你这个人委托于佛,为你带业往生。真正修行人,是你缚了自己,也是自己解脱的。! }7 ~! W' L- H+ ^8 ^
佛说了许多深的经,也说了更多的浅的经,都是隐覆之说,是要修行人,必须深入再深入,所以佛说:非文字语言,依智不依识、如佛法僧三宝,就是佛的法,必须以僧的法与佛的法,连成一起,成佛法僧三宝,若僧没有法,就会说那是土塑木雕纸帖的。谁能见到佛?我做了许多坏事,那有佛来责罚?却不知自己目前处境只有苦报,赏不到福报。正的修行人只有福报,经常得有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非金钱可得的。所以正的修行人只有向上精进,决不后退。
# B) `& n2 a; D4 }+ p m佛的经就是筏,可把众生度登到彼岸。佛的经就是法,能使人得自觉圣智,取得神通,取得法。用什么证明你已取得法?修行人的法、能为人治疑难的病,以及在远处也能为病人治病,因为修行人治病是闭目在禅定上,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就是治极远病人也好像在咫尺。为什么修行人的法要为人治病?因为以法治病,能治医生治不好的病,又能以治病衡量此时修行人心净心不净。能治好则心净,治不好则不净,当所得法,越提高则心越净,就越正。就这样正心行善、不求钱财、不厌疲苦,为人办一切事也如是。为人除魔驱邪也如是,但还不是主要目的。
- r! c' h& d( p修行人修得常乐我净,随时皆净,就应保持常乐我净,知一切法,为人说一切法,就是背得起法,也舍得下法,使后继有人,佛种不断,这才是修行最后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