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 Y, k9 e# E. m, o
$ q1 i; n+ Q+ X* W8 j/ V4 j
- b$ g4 ~; W/ ~! l Y6 V3 c( S: F8 @
6 Y7 w) D1 C! O; x0 C* t' ?" M* S5 C( X" l* D' d
前言(代序)2 d0 K6 @/ I: ^" n# ?7 G( y
9 u) G @# S0 N! {7 N1 h/ _& J/ D0 S; C2 [+ d+ [' H1 w
) R n6 T0 C" K4 J4 L& p! ]; E
X" b/ R1 q- S, k: A% P- }
/ n! }4 ~ s$ e/ E+ X释广禅大法师译
( R& e# a6 ~0 @" d2 i
+ y6 K1 J7 c; H7 a# F" G" o# Y7 [0 \4 d8 ?% l
' h0 t. G" y, i+ F7 f
; y5 @% K9 m. |9 Z/ y# ?" ~1 y. G9 U; o2 D6 T+ w6 R5 l. q6 H6 Q
6 C$ U% z! x$ K8 N \' P1 J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仍吾师福建福州市怡山西禅寺释广禅大法师,历经* T# S: O3 C1 Q
[6 C; ]! Z" v) X& Q/ r; m
0 b* O3 ?5 Z8 a- J& @3 m' u- L二十七年心血著就而成。现已被有缘人而得之。法师曾说过:“《楞伽经》乃我佛的秘密之藏,是一切如来修成佛的最高修行法。”
$ W1 f$ v( S* m( x1 K% n I达摩祖师以《楞伽经》传法,曾说过:“我观汉地,唯有楞伽,仁者自持,自度传世。”不但自己要成佛,须传法于世。可惜以后许多修行人只想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理解修道之人的真正含意。歪曲佛理,佛性与法性。这些无顾念众生,极为自私自利的弟子,如果佛陀在世的话,我想会被后来的这些弟子气得不涅槃也要涅槃了。还有的甚至放弃亿万家产岀家求道,令人无不敬仰,倘若不知以《楞伽经》为主导,唯恐其人仍是潇洒走一回啊!
' D9 u0 x$ M: [# M- M1 ?: K广禅法师于丁亥年二月六日圆寂。亨年八十八。法身茶毗(火化)时现岀种种瑞相,于空中、树上现岀许多七彩莲花,头部现岀佛像螺髻,脸部一片洁白,还显岀白衣大士、弥勒佛尊像。种种瑞相显现长达一个多小时。众同道无不惊奇、称赞。 : T/ h+ j5 f+ j4 H; J+ S
法师生前以多部大乘经典为主导,如《大般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及《禅宗十三经》等为主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出版时,因种种原因,众多谬误未曾勘正,弟子禅勤继承恩师遗愿,将《〈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重新修订。供诸同道参考。+ X% i( K/ x9 o' a
) R. f3 e/ {. n" \4 `& I4 j
' Y4 G' g2 [: A6 C3 G# s! ~ a1 y" b- P
1 t, ]5 ]' I R/ v2 V: O7 D+ {' E
% g# k" g0 _0 P$ m3 y% Y1 i o% v1 [+ P3 `" {
% B3 J7 ^* g( F. Y W自 序 1 a3 D$ |, Z Y
9 y3 n2 t& g# M- F, U. Z
# x, v. U: x: S7 v% f) K& o, X" V7 v- ^% y$ Y& K5 `
无智(法师兼称)今日已解三经。《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并说了一典,佛法典故。自认为已把修心与行善的道理摊开来供人参考。并觉得这仅仅是大海一小舟,聊表寸心而已。又好像无意中的偶合,三经各有所长,须连在一起就完满无缺了。比如说开悟,《楞伽经》中没有讲开悟,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础才能看懂其经。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看懂许多隐覆之说。《金刚经》虽说有四句偈,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不可以意想,不看虚妄相,不落于非法、非非法。但没有说到悟前戒,却说了慧眼、法眼、佛眼。开悟后所得是天眼,开觉后所得是法眼,修入如来地者是佛眼。这三次都需要心身转变,才得生理转变。第一级,眼功能转变。闭上眼睛在有余涅槃阶段,所见的皆是虚妄相。在无余涅槃阶段,所见的就是真境实相了。第二级,心身转变。所得是七地神通八地法,入九地是用第二级神通。生理表现是不老无病。第三级,舍一切法入如来地,修如来禅,修金刚三昧禅。心理转变是不闻不问,无虑无察,得三种乐住而自娱自乐。第一乐住,就是得第三级最高神通。如来终日住于三昧,不思惟,不造作,一切种类境界都现眼前。如视阿摩勒果如来对人事悉知悉见,所以能不闻不问,无虑无察。第二乐住,是没有西风与东风的矛盾。思想平静了,法也没有高下,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就是乐住平等,也就是正等。第三乐住,是如来悉离一切过,随世间流而性常。正心常住,是乐住于正觉。
3 M5 g, K. C+ W0 `) B ( f7 l) M1 T/ y% F) \5 K
究竟开悟、开觉、成佛三级。怎样心身转变呢?《金刚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见修心行善之前,必先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呢?《维摩诘》说:“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种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不净)得明慧、乐发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这是悟前的戒。而不以色见佛,不以音声求佛,不以意念想佛,是《金刚经》的悟中戒。寂灭是菩提,灭诸虚妄相故(离内境界);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离外境界);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这是已得开悟的初学者,须灭相、离缘、无念、舍诸见、离妄想、障自已贪心的愿望。这是《维摩诘经》说的,从心身转变到悟后戒。
5 U, b" z% D1 {7 \)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与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知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阴入不会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惯故。这是入觉的菩萨应无贪、顺于如、住于法性、至于实际行善之法中。应离第六识意识所产生的法等于虚空。不见境界的生、住、灭、断了众生语言举动思想。一切阴界诸入无会合处,离了烦恼习惯。这是第二级入开觉菩萨的心身转变。5 R4 o$ G. O- j! X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平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这是缘入如来地修如来禅的菩萨。修入如来者、见不到形、也没有色,提不岀名字。所见境界无可取之物,自己心中、无可舍之想。常自静处,性清净了、离了攀缘禅。诸法等无异,这样无可伦比的微妙菩提法。一般菩萨难知。只有如来知之。这是第三级如来心身转变。
8 Z& [& S u% W 若知这样修行法,正心行善,有何难处。但世间人,贪欲心盛,明知有深的经,而缺乏深入苦研的智慧,而走马看花,或没有看过这些经,只跟着别人走,所以《楞伽经》开头只对声闻、缘觉外道说。就是不让人们落入声闻、缘觉外道。中间却为正修的修行人说了如何修神通与法入开觉。最后,不让依佛经修行人修入外道。以正偏知正觉的说法提醒人们。但人们贪、嗔、痴、心难改,特别是嗔圭心、固执的心。认为小小的贪欲喜爱有何不可?却不知钩锁就是这样形成的。究竟是谁为你缚了,又是谁为你解开?是佛吗?只求佛为你解脱吗?你这个人委托于佛,为你带业往生。真正修行人,是你缚了自己,也是自己解脱的。2 o( _# G9 W7 u* b, [
佛说了许多深的经,也说了更多的浅的经,都是隐覆之说,是要修行人,必须深入再深入,所以佛说:非文字语言,依智不依识、如佛法僧三宝,就是佛的法,必须以僧的法与佛的法,连成一起,成佛法僧三宝,若僧没有法,就会说那是土塑木雕纸帖的。谁能见到佛?我做了许多坏事,那有佛来责罚?却不知自己目前处境只有苦报,赏不到福报。正的修行人只有福报,经常得有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非金钱可得的。所以正的修行人只有向上精进,决不后退。5 x% I2 [; u$ k6 ?, s# v
佛的经就是筏,可把众生度登到彼岸。佛的经就是法,能使人得自觉圣智,取得神通,取得法。用什么证明你已取得法?修行人的法、能为人治疑难的病,以及在远处也能为病人治病,因为修行人治病是闭目在禅定上,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就是治极远病人也好像在咫尺。为什么修行人的法要为人治病?因为以法治病,能治医生治不好的病,又能以治病衡量此时修行人心净心不净。能治好则心净,治不好则不净,当所得法,越提高则心越净,就越正。就这样正心行善、不求钱财、不厌疲苦,为人办一切事也如是。为人除魔驱邪也如是,但还不是主要目的。/ h. P3 U& g. }* Y' m" d9 o
修行人修得常乐我净,随时皆净,就应保持常乐我净,知一切法,为人说一切法,就是背得起法,也舍得下法,使后继有人,佛种不断,这才是修行最后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