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藏菩萨
! W3 X: f" s' M圣号释意
+ y# Z# a! Q8 E深信因果 : i J# j4 x$ E1 M% S! l
本生事迹 1 ?9 X3 }) W5 K) t4 n
菩萨大愿
. _9 g/ [# ?$ z; P7 }4 e殊胜功德 1 T- g4 C1 I# H
慈悲度生 1 m( Z. J4 h+ h
一实境界
' ?" c0 f9 B/ z, E- @一心二相
' h9 D0 @7 t0 }7 l二种观道 ' A @8 M, r* n [% Z
灭罪真言
4 s+ h4 h) @% M/ ~. O9 c僧金乔觉
1 d3 C" A( J% {' N% q/ W/ A+ L& P* _一心二相 ' t8 _: u3 D7 u6 {
二种观道 5 q7 T* a" @- m) b8 R1 a
灭罪真言 - Y0 q n6 N' j; j( F
: E) g; H. f9 a5 s6 R3 [5 e
僧金乔觉
; B# J- O) _1 r/ f
) a- n9 X5 m* U- x$ K# h4 t+ q* ]" {) H$ y7 W& j6 X& D
[编辑本段]
0 h: E, i$ A2 C3 ^) U; I7 Y' l
( c: [$ U' Y2 V$ f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其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Q6 q' [7 `5 n
! X) {3 f# t# @% _; B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梦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就是说,地藏前世曾为求母得脱地狱的婆罗门女。
, Q! H4 @0 Q l0 _" g3 r
5 A: A" r: U, Y8 r又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 s: g: t+ Z% K8 F
. U$ u& T" F& d$ H# j" D! z6 C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日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h1 A( s: C L* Z+ n+ ]( o4 z9 O, P2 P# d
$ _& U( n* e+ ]3 {6 {
# S+ t1 K( X( ]3 M2 b) n
! W+ U" o+ x& W! ^% w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据《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十轮经》等记,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让众生能深信因果,归依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萨像还常有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其名号曰:“谤听”或“善听”。曾资助过金乔觉的闵姓山主及其儿子,后来皆随金乔觉出家,九华山成了地藏道场后,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萨的胁侍。 5 q7 a) l3 B! h' M' N% O' `
9 Y( W* i [7 Q# _3 M8 H- W
地藏菩萨因立下要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称,其名号与形象如下:
; O- a: y: o0 T7 p$ {- E2 L# W* {6 X2 F% Y! h1 C: ^& j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形象为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众生。 ' Z7 d( D `& T/ }; @6 y
, P; u& R7 [ m5 v7 f; h% Z
(二)宝珠地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度饿鬼道。 $ @+ f! U6 M5 V
6 w# r6 H0 `: m; Q(三)宝印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8 a0 W' L4 x/ K& q4 ] \
& b8 Z! M3 k9 H. i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济度阿修罗道。 9 v4 L% i* Q5 X* X
: ]: h) y! J) J' S6 X9 M(五)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人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济度人道。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为苦谛所摄。
, o1 ?4 ?, M. y$ E- N$ X
8 }5 n5 S: x: h3 e9 B(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苦恼,专门济度天道。
5 X0 Y" B, \0 w1 p( J
: l# F- u6 Z1 J) {2 u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地藏本愿经》又说,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