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心经禅解──智慧度苦厄
% a5 U; O2 Z8 Y3 D. z
5 A$ ~6 S5 S. o8 A2 R, S$ b: W9 i
〈智慧度苦厄〉
$ w5 U( b) z) `4 ?( @
2 N) z" p1 U8 `9 y" A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_6 H& q* C# J
' y9 M1 E5 D r* _6 T 般若 梵文prajn~∣a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 f& [! |" s: ^$ I7 d' p5 ~
6 W! ?" r K9 [( X$ T# b0 ` 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 v7 Y- o$ L1 Q; p8 N. _; ^
) L! N9 e4 `; Q8 r1 R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
/ c# q2 u5 ?/ Q6 H: V: D, U5 D1 j, j9 }) g( l, k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种的修行达到第六种智慧的目的。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烦恼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原则,才能超越苦及烦恼,达到解脱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简短的经文,教导我们般若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称之为《心经》。( K( J5 r _$ L9 G
4 r' i5 V$ C, M8 \) n; } 观自在菩萨
1 k9 Q, [: h! Q7 |0 b1 H5 y
1 L4 P3 {* y6 n) m 菩萨 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
1 q- e5 i- B9 a& D5 F2 H) ` F* `* N- m- _- a; x3 F0 \
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作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著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6 K$ f0 p- c" @% [2 f5 ?0 }' Q- m! v5 c: @ z
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炼,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 l! [8 l. L* o z! w& ~" @
! J1 J2 y) N+ y2 @6 l4 Q' Z 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0 V0 I& j5 ]' p4 c3 {2 N
(一)已造的恶业赶快断,0 s. O+ n. n. j6 c }. U2 M) ~
(二)未造的恶业永不造,$ b: x$ q( H4 [( u9 B5 T1 p. a5 T0 ^
(三)未生的善业赶快生,/ N' k1 Q6 D- v) a3 A6 G9 X1 n$ O
(四)已生的善业要增长。6 T) I( s$ C: J* R3 i, j
( C; I# u" f6 F! _ 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4 ^6 D6 C, Q0 i! Y
) C8 b& m7 X& x+ E z+ [) q 自在3 _3 j" w8 |3 p2 D" w, [0 M+ \( o! o
' ?' V8 G9 C: ]3 B9 z
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 q/ S9 j! j% f% f: l$ w" H" C
, @/ r0 E1 U% e+ B4 H# t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j$ X% J7 C1 B: i, \) {1 S
" A: l- T1 W- x5 g7 ?
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 J, I" j, ]/ G# t0 {" ^" c; z
% ^; L$ t; x+ n( M, d; g/ Z 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俐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