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431|回复: 5

弥勒菩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22: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世尊同时代人。 # f6 C: c2 t6 R& q0 A7 L

8 I0 z- R; E5 |0 R2 I4 {0 n7 p- \5 F( ^# m* c7 P1 O8 v+ |* b
据《贤愚因缘经》载,弥勒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辅相之家,生而庄严三十二相,十二种好,具足转轮圣王相,身紫磨黄金色,姿容挺特,聪慧异常。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相师曰善。因尔立名。则问儿生时凡有何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儿以来。慈予今苦见。相师喜言。是儿者必慈心。因此为立名。号曰弥勒。就弥勒之字,阿难曾问佛。此文载于《贤愚因缘经》中:何因缘故。得弥勒字。佛答。过去久远。于阎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曰弗沙佛。彼时有国王。名昙摩留枝。往佛所时。见一比丘。入慈心三昧。形身安静。放大光明。王见则问佛。此比丘。入何三昧。光明乃尔。佛答王云。此比丘。入慈心三昧。王闻此语。信增钦仰言。此慈心定魏魏乃尔。我亦修习此慈心三昧。尔时。昙摩留枝王。今弥勒是。于世则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久习性故。至成佛时。犹名慈氏。
3 T/ V- O3 X3 C, B$ K( @: c" K8 a# c6 p, ]: n3 C' B
' A6 ^! x% T5 d4 B/ f" r5 u5 H, s
下面这段摘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食肉经》中的经文,更能体现久劫以前弥勒修慈心三昧的慈悲特点,也更能说明弥勒“慈氏”的由来。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曰华敷,佛号弥勒。有一大婆罗门人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闻佛出世,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心不乱。 $ X! F- M8 u+ t

1 `1 D- X% e- ^, W6 z) o- I0 |6 i. W
时世间有雨星现,连雨不止,洪水暴发,一切智光明仙人不得乞食。历经七日,粒米未进。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仙人七日未食,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为护无上大法久住,不惜生命,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仙人闻睹,悲不能言,心痛欲碎,即语慈偈:
' ?0 Z' [8 r& j: r% _+ D9 }/ V3 B! [8 T% Q6 X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 g2 h5 {% _$ o3 R
% l1 g! ?1 V% X$ G# Q, E. h9 B) x/ J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 p! a8 E* u  U/ [: m

' d: z  `* x6 E" u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 C( g& B1 _$ h) \1 v6 d5 ]
' F7 @/ `1 y0 _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总不满足。
! h  r0 K* T6 {$ h. |) ]( a6 o2 J6 r" Q1 c9 Z6 f% ?+ M; z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6 E4 d0 I, G; Z6 D
  S2 G& E2 T& Y, ]偈了,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 3 {; U+ w' N( v/ i/ C
, y# {7 V. \# s( _2 r/ g  e
+ |9 Z* n9 \* N
以上这个生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弥勒菩萨爱怜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弥勒菩萨不但自己身体力行,以金刚之志持修慈心,还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弟子不得食肉,开了古印度修行食素的先河。
# Q9 o; |( C* Z2 C8 I$ y
8 \9 p( t8 b. D- ]% F: T* M/ C5 X! D# |
上述两则摘自佛经的叙述表明,母怀弥勒而能改其不善变得慈悲贤良,乃因弥勒久劫以前修行大慈的愿力所致。从昙摩留枝国王随弗沙佛修慈心三昧,至光明仙人拜华敷国佛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都说明了弥勒“慈氏”的由来。随兔王母子并命,“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更体现了弥勒“慈氏”的含义。这既是弥勒“慈氏”的由来,也是弥勒修行的特点。
, t  l3 v  D3 j' A1 m0 U- A/ S; u9 k* Q  m& T
: C3 e, B" |  ]6 x& r& K
因此,当他遇到释迦世尊,跟随他出家时,才能向世尊提出修慈心观的问题。这一问答,记载于《华严经修慈分》篇里。佛告弥勒:“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今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习六波罗密。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诸业重障…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知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以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 k9 R# j$ k: \* r/ W8 @0 R2 D: c' d

0 G8 i$ _2 f5 x/ J这段世尊对弥勒首肯赞扬的经文,进一步表明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一贯的思想。
- t; j# W& w; t* \, [* M
5 S) c/ p* |" w; t, }  v$ m7 ^/ d+ v: F- T
而弥勒名阿逸多,又译为无能胜,则体现了弥勒重修慧学的特点。“无能胜”译名的由来,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万法唯识,一切唯心。弥勒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在《楞严经》中,弥勒菩萨曾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知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婆娑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呈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无能胜。 7 }: @4 f: p, D) o" V6 Z

. o, y8 ^. E2 r+ T, ?
% ?6 S0 G6 \' m弥勒菩萨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不仅大乘信仰他,小乘也信仰他。这一论述可在大、小《阿含经》中略见一斑。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弥勒菩萨随释迦世尊出家时,常与大乘菩萨为伍,和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等同事。在大乘法会上,弥勒菩萨都占有重要席位。如《华严经》中,弥勒故现楼阁,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中,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与文殊共任流通。他还得世尊瑜伽了义之教,九百年后由其弟子无著宏扬于世,此经乃《解深密经》。又创瑜伽学派,将自己的思想、修证的方法论全部付诸弟子无著,使其弟子得以汇成旷世巨著《瑜伽师地论》。后世学子根据此论又衍生出诸多门派,不断发扬光大。
0 q0 r$ E- Q; ?" l% b0 V2 r
  X" q# h* B  X! k0 _9 W8 q& x: @) c' B! b$ U- p5 R
弥勒菩萨求道、行道、得道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国土布施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弥勒菩萨行道的方法在于庄严国土,护法利生,宏扬释迦教法,拔苦施乐,开启众生智慧,宏播慈心。他取佛果的宏愿则是: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疑不大,殷勤奉行十善。 7 J4 c" r. H7 D; V$ O
. F. Z; T6 Y0 r% `
+ U: {, T6 V) b' u: R
从弥勒菩萨的发愿、修行的过程可以看出,弥勒菩萨具有与众不同的大智大慧。也正基于此,释迦世尊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菩萨总是另眼看待,并选中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并重申,弥勒将来定成佛无疑,接释迦世尊之位,作众生的大归依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发表于 2009-9-27 17: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15: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 `/ O; A" u/ u. b" y' V2 @阿弥陀佛' C) z( e$ ^! w# v. {0 R. C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9 02: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chlg 于 2009-9-29 02:19 编辑 1 C) d6 p3 J; P6 q3 ]8 i

0 u5 _' M0 t" j/ W" l& p, Q佛告阿难:夫弥勒菩萨摩诃萨,往昔誓行菩提行时,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发如是愿文:
- T8 G; [, X/ R6 z& ^! c6 m
, P4 p/ v2 R$ v0 K  x9 t  敬礼一切佛 及具天眼仙 菩萨摩诃萨 并诸声闻众
. m3 t0 R, {! X& }6 \. @* l2 r9 \* Z/ e* O
  令避恶趣璲 而示涅盘路 引入无老死 敬礼菩提心
, O. y3 R! i3 q1 l; g
/ `$ d/ I& g4 l7 H. g$ M  我由无明心 所作一切罪 今于佛面前 忏悔尽无余
3 _+ _8 ?% ]& p5 k, A+ M0 z8 W( X- ?' z$ k/ s  I
  自我三业门 所积资粮福 是我普慧种 愿我道无尽 * U0 {' G; x( K; T/ [

5 N1 I+ [# @; |( }0 v7 f  十方诸国中 所有供养佛 佛昔随喜者 我今皆随喜
8 b7 N$ {- N5 p* `: P8 C# o/ ]6 V) X% i: h
  忏悔一切罪 随喜诸善根 敬礼一切佛 愿得大智慧
0 N( N5 F$ K, F2 |# ~  Y3 G+ P; C5 P: a; N$ h
  十方一切处 所有大菩萨 止于十地者 请速等正觉 7 m2 Z+ B7 i' F7 ~7 F

, s  s3 o, M. p( W: P; Y% _  既证圆觉心 降伏诸魔军 为利诸有情 愿请转法轮
9 @, y# h* h. k; g2 i% ]8 U9 t( f  M& \3 a! r  b
  以大法鼓音 度众生苦际 愿经无量劫 常住世说法
0 v3 K* l, P6 _: P& d& ?
& s. T3 n$ n4 H  ^1 |, n6 r" r( H  祈运大悲智 慈济诸有情 陷溺贪欲泽 恩爱所缠缚
6 f( C0 n, W) X/ }
: {0 |. N6 t- W8 e4 x! ~$ X  众生被障碍 诸佛不憎捐 慈悲诸含识 拔出三有海 - e# j& @1 F+ j9 M# H

9 Y& h" @4 W% c" b  A  一切三世佛 所行诸道法 我今皆随学 愿证菩提道 ) i- L" D( J% a  x- W
" B! v; T0 K$ E; r% K
  同登六彼岸 度六道众生 证得六神通 愿成无上道 8 s9 s3 R% s2 B9 h# x

1 w# P) h1 ~9 R, C* [  无生及本源 无处无自性 悟此真空理 无智亦无得
9 [* `. u- T& W, u; I8 p# N
- y3 B$ I. p: N' C  无命无众生 无背无取向 愿达无我法 既等大仙佛
$ k/ U3 d& X# P! ?6 T* c( a  B5 D+ {: O  }$ l
  愿不住二执 所摄一切物 为利益众生 不吝行布施
- t0 A0 m. _( G% R" _7 o+ @! G6 w) ]" _$ T" c% @* d
  物种侈靡盛 我应用丰足 物性等空寂 圆满布施度
' V, i" g4 N1 |( _+ Y1 J
! m$ |# C) a, H- I% q  所受止作品 无瑕最清净 及无痴矜慢 圆满戒律度
  A- S3 d; c$ g1 T! s, O9 a1 H- F5 a9 w; o& i: Z
  如地水火风 四大无触背 侵犯靡瞋恨 圆满忍辱度
7 R5 {' V2 m* R* Q  R6 R  ^+ Q: V! K% h. j* w
  发心始终勤 恒喜不懈弛 身心勇猛力 圆满精进度
7 J7 R* U7 I/ [0 P4 \6 c
( D% I9 r/ ?# [  调伏正定聚 如幻三摩地 金刚禅那等 圆满静虑度 - M) G7 j8 X$ O: p  ^$ ]

; \+ n6 ~; H& F; ^' Z9 @  三种解脱门 三时平等法 闻思修明了 圆满智慧度 / e6 m( D& d  G7 s; J9 v' X
% s2 V7 Q! V1 |
  诸佛所称赞 炽盛光赫奕 勤修菩萨行 圆满自他志
* q* b" o8 C5 o. @- F' Y9 ]
" Q4 y; X9 e  |3 \3 P+ X, K  行此菩萨道 名称慈氏子 圆满六度行 超于十地位
% a7 S7 E# M. e! R" Y/ s7 g2 X0 R$ E; O  x$ m
  我以此善愿众生 命终速往兜率宫
& V: \2 a4 z9 W0 I  r1 n. Y1 g, X
  受生皆于见法阁 既为慈氏之长子
) s# u, l/ u  q* y
4 I5 U* N9 R2 q' }$ J( h  十地自在降阎浮 证得十力大位时 " J" m* J9 m9 b( [

' v6 U' m4 B' v0 z  愿受妙法甘露味 圆满佛行尽无余 / Y' _" q  X& M) w/ k/ J8 z6 \

7 ]- ]$ x5 y2 P/ V/ _7 S! J  从此命终承愿力 既得上生兜率天
  Q0 {' S) B  D8 [
; h( s6 Q) U" f  忻庆奉事慈氏尊 速得承受菩提记 $ Q4 S$ o: j; i  ]: p, ^
- T9 y1 m5 _8 o7 E, R
  阿难当知,慈氏菩萨摩诃萨,如此以实善巧修净行业,道路平顺,而获无上菩提,成等正觉,成就真实大方便门。
1 L0 c5 r* u1 C6 d7 Y; g, @# b9 _5 o3 C& v
《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2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未来之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1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2-23 19:40 , Processed in 0.41600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