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心经的历史与由来, l+ w% N6 j$ {2 t5 S
6 M% F6 ]. Q0 B: g* Y; l2 ]* j7 i' w0 G5 z# s
在佛教三千二百部经典中,以这部「般若心经」最为有名。! B" ]1 ]# W* Y4 e4 u
「般若心经」之原本,乃是以古印度语(梵语)写成,唐三藏法师玄奘之译本完成大约在公元六四九年左右,有趣的是当时梵文之「般若心经」,如今在尼泊尔及印度已失传,却保存在日本的法隆寺。; t. D. L$ J# u/ E4 T N, I
2 @7 e9 N7 |! p+ A F1 D& H9 D摩诃般若婆罗蜜多心经1 A8 F' r* B. q: f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 般若心经$ B8 i" ~6 O) e Y+ f, L7 n
$ Q- M, M+ X- R8 f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何以般若心经是当今的宝典】% w2 ^, o" }+ }* t- I
「般若心经」乃佛教圣典深受中国、日本佛教徒所喜爱,此经并不长、总共二六二字,和基教圣经及可兰经比起来,乃是非常短的一部经,但是此经却将宇宙的真理,人生哲学都浓缩在其中,对厌弃长篇大论的人而言,「般若心经」可说正中其怀。
# c' T- `# w; T7 m6 E 那么何以「般若心经」是当今宝典呢?当我们到海外旅行乐趣时,我们都将行程排得紧凑,拚命地采购各地土产,不知人生过程中心灵之旅的自在,才是最重要,想穿华丽的也穿了,想吃的美食也吃过了,正如衣食足而知礼仪,此时此刻应该让我们的心田更加丰颐,意气更加高昂才对呢!, ?( x3 t* p" i( r9 M0 u
要让我们的心田丰颐就必须接受磨炼,此「般若心经」就是告诉我们心能生万法的宝典。2 W! e7 e! C) }& d
# q% U1 [0 y8 o$ B6 b I) m, I
观自在菩萨 【解救世间苦恼众生的观世音菩萨】
. h9 F& o& x9 r$ k3 C 你可曾放下白天繁忙的公务与琐碎的家事,让自己偷得半日闲和志趣相投之友人一起参访名山古剎、礼拜古佛,这些都是令人快乐且能洗涤尘劳俗心的好事。
; a" I' U" ^3 | 歌人在法隆寺为 百济观音歌咏赞诵: 容颜慈禅,心怀悲悯
- S7 e2 F& a" \慈爱永远 众生成佛方满愿
, @% u; N- Q; i l |) z, i" {又诗: 观音千手为谁应 加备众生不辞劳* _$ P% H# r0 d
龙天同歌齐赞叹 护持观音驾慈航8 W* D; l2 h* |, T; e- x
观音菩萨,乃是发愿救众生苦恼罪业之大悲心菩萨,由于化千处祈求千处现,时时观照芸芸众生,能解救众生脱离苦海,故有自由自在之意思。: O2 \) D* n$ S2 |2 z! W# m5 d
一般在中国、韩国、日本所流传的是「观世音」或「观音」,所以观音菩萨即成为人们心目中较能激发慈悲心的清流。
/ P- W7 ^' m3 |* I: x' G) I7 `0 Y8 i4 B T% O5 u5 w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具足一切透视之智慧】0 \% Z8 c9 y3 U' `! d% W
「般若」乃印度古梵语之音译(巴利文之音更接近)意思是智慧。
6 ` R- I+ F* O3 ~「波罗蜜多」也是古梵语音译,意指「到彼岸」。8 c9 u8 m: b) A8 ]
「智慧的完成」但是此处所指的智慧应非小智慧、小聪明,而是更正确的识别能力或是指透视一切因绿关系而产生相对之智慧。 |, I, Z8 M* S( h1 y; J% j
身为人之父母,对于教养子女必然需要有透视教育结果的见识。1 e% {. A; ]2 F, m" j/ D
, ^" ]3 s( _; ?* P% P: |9 L8 D
照见五薀皆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U9 p2 v5 S* G$ k E& m2 E「五蕴」与「空」在般若心经中有非常重要的含意,请勿掉以轻心。首先谈「五蕴」是指「五种集合因素」也是指这世间所有一切事物。
+ o& I5 T6 }/ v: y: @那五薀呢:一.构成我们身体的要素是物质的「色」$ G( J! }% P. h% Z
二.我们的感受作用即「受」0 C4 s4 X( j; l: |
三.我们心中念头想处的表相作用即「想」2 Q" ]+ S; a K2 P, {
四.我们的意志作用,由内心而发的力量即「行」& E" j5 H9 {1 H% h5 j9 s
五.对各种物的识别作用即「识」
. H+ v! u4 t; P. u# ^8 X所谓「空」乃是指一切事物皆无固定实体,它们是随着因缘生灭的也可以说是不断在变化、流动的,即使我们都不希望自已的土地、财产有所损失、希望爱人的心永远不变、希望永远留住青春,但是任君怎么希望,无常来时,一样也带不走。因此,一切世间事物都不断的在转变中,在现实的流转中,我们应努力于不因外境的好坏而心生忧喜此即五薀皆空的意境「照见」乃是洞彻悉见的意思。0 L$ w6 u F7 E3 o5 z- r' ~
度一切苦厄 【生即是苦】
4 s7 E( t# x3 L( z* r1 v 即救度一切苦恼与灾厄,谁能救度一切苦厄呢?
0 B- O/ Y" j" T5 c% a当然是观世音菩萨亦即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那柔和的笑容与清凉的甘露,能化解我们的痛苦、烦恼及一切灾厄,在此让我们来学一学什么是苦想必大家常听到四苦、八苦,首先就生存的四种苦,
4 }. o$ k3 }: B# `9 X1. 生苦:婴儿在母亲腹中必须接受胎岳之苦。! _% o& y, M1 q: W) S* O0 F" {7 ~0 @
2. 老苦:光阴似飞矢,毫不留情的飞逝、青春无法永驻我们的身体发肤,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地老去了。
1 S7 [/ R" {- Q* L" M3. 病苦:生病是谁都不愿受的罪。
2 K; n4 |+ z% u. n {" }8 w4. 死苦:只要有生必有死谁都无法避免。
0 m+ j. P$ H9 @. Z. U, ^" A5. 爱别离苦,无论是亲子、兄弟、爱人、亲友等死别是多么地惨酷啊!
4 x# y( m) s' ?0 g6. 怨憎会苦,相反地,我自己所讨厌的人或憎恶的人碰面也会令人不税,但无奈却也必须碰面,不是很苦吗?
/ J# @# w' d1 y/ k7. 求不得苦,这世间不如意事常居八、九心所想之事未能达成,也是痛苦。
3 v. L4 w) p1 x6 H8. 五蕴盛苦,生存本身就是苦的本体这是我们必须有的认识。
% \3 I l# X' y9 y* _
0 ~9 ^5 i9 B- g g% I- X! G舍利子 【佛陀十大弟子最优秀者】
+ q* q$ U' t+ s 舍利子被尊称佛陀十大弟子中最优秀,让我们来谈他名字的由来。; z! _7 [0 @$ Q( c$ g# l7 O$ C
舍利子是诞生在玄奘大师曾留学的「那难陀大学」附近的一个村落,他生出于婆罗门族,乃八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兄,曾学习婆罗门教圣典中的传统学艺,后因看到佛陀弟子庄严自在的法相而追随佛陀出家。. w$ ~ x1 |) U% x) h
他出家后佛陀的儿子罗侯罗的教育阶由化指导。
! U; G9 V. ~5 p! L( @
4 a! C* `% Y& \+ {5 f( [+ ^( G/ f色不异空 【世间一切色相,皆是生灭变异,流转不息的。】
* {% r1 r8 E O, Q6 ^ 「色不异空」乃是色与空相同之意,之后文内尚有「色即是空」虽念成「色」但并非指颜色的色,而是指一切色尘界之事物。$ g, a* B1 k8 I* @ V6 v! O
所有的事物在历经一、二百年后,即使乃旧存在,也终将会消失,可见世间一切事物皆由因缘生,因缘灭,总之从世间种种现象,我们多少都能理解,何谓「色不异空」吧! X: p& @% B3 x/ r5 [
& [- ]% Z; }% g) k7 ?空不异色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h; J! _' e: P6 B 本句乃将色不异空的「色」与「空」的位置颠倒过来,事实上「空即是色」。, T. d' l1 }$ `. m8 T# ^
在此我们来想一想「空」是什么?如果您当他是天空的空,而将之与太空、空气联想在一起,当然很容易理解,不过空中容易,百云密集,仍旧无法了达究竟,仔细推敲,「般若心经」之空原意,乃空无一物,付之阙如即「零」的意思。
K9 S$ F: i" X" T 一切世间法,就好像气球一样,说破就破,无常什么时候来,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空不异色」。* G; U9 O$ N P' M; I
, j7 H4 m6 E: k5 f8 _: d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9 Z9 f6 l4 C# r. h) j0 ?
「般若心经」中的这句「色即是空」语意较为明显,是佛教用语中较易懂的一句话。2 ~1 B0 T f# R8 d4 }
可是若我们深究其中的真正意境时,却有很难清楚回答或许有人会回答「色尘界一切事物皆空」是没错 ,然而假如以此为借口,而去做一切违乎常伦的事,当事者在放纵自己的私欲时,彷佛觉得很快乐,但事后醒悟时,已经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当然违反常伦的事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最后终归于「空性」但是罪性本空,果报仍在万不能自做聪明,误用色即空的道理。
7 L' L3 }. ]) e% ^$ g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藉时间与空间来比喻空性的道理,然而佛教的真意,并不是将所有的事物都用一个空字来解释,基本要旨仍在于让我们藉由认识空性,而了然大悟这世间一切无一样是我所有,正如所谓「何必再执着,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 F9 a% `, y( t6 G$ V+ x
1 D6 t }, c, D; `, \) u空即是色 【站在空的见地上,人生将是一大改观】
) m a3 a- ]. A3 Y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肉体生存在现实世界里,此身体如离开现象界,我们就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的过程中变异,总有一天要死亡消灭,这世间一切都不时的在转变,所以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谛观,不为所动,乃是最重要。/ b$ R$ [* Z0 h Y, K
如是我们能站在空的见地上,则虽同样的在过人生,那感受就不一样,这也是「空即是色」的风光。" n! u! r/ ?4 A1 n7 |: [1 j P
当春天来时遍地胜开着花温暖了我们的心,但是,冬天一到风吹、雨淋,美丽的花瓣洒落满地,花落水流,美景突然萧条满地的落叶为行人铺路,看在眼里,谁不心疼?
5 x- t( q0 R9 f7 B 但是,冬去春来,一切又复苏了,枯木逢春犹再发,美丽的花朵再度展现在您眼前,禅宗有句话叫:「枯木开花」我想它较贴近「空即是色」) T- l2 Y( [2 k# ~3 i1 a i! N) f, a
% _. _+ J; y( M/ T I7 g
t% m, D) F0 r& u+ g; {: C$ c0 h+ C" {0 [# B2 o. P7 N
受想行识 【人心的四种功能】
* ~- v, p' A( o) Z; U' | 「受」是指感受作用,指的是一般的感受,如苦、乐、痛、痒、等当肉体上有快乐或不快乐的感觉时精神上也会有感觉,苦、乐之感情,但是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程度上的差别,大致上可以说是主观的情景。
, x L9 g" y8 W2 r7 ~( T 「想」乃心的表象作用,在概念或表象产生作用时,因所产生的作用,相续而产生其它的概念及表象作用。0 F+ Z, m1 o% E3 ~2 ^
「行」就字义上有许多意思,此处指的是意志或意志的形成力,亦即产生精神作用,应使其依一定方向而产生功效。5 V) [. V! n* h. E' e
「识」所谓识即是认识作用,虽然一般而言,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认识作用,总称为对所有对象认识的作用,不过在此以认识的角度来看也未尝不可。: h" d) E2 z& l* Z
「受想行识」总之是我们精神作用,也就是心的四种功用,而以语言文字来分别形容解释。
- \/ M7 U3 [( M# J) b6 d/ F* z3 ?0 H. k
亦复如是 【心无实体】5 O1 _9 R% h! b5 X% l1 K
在佛教中有「散乱心」一语,如果自已的心都如此,要想掌握他人的心那就更难了,一般男子都认为女人的心就像秋天的天空、晴时多云偶阵雨,其实希望掌握心仪女性的心的男子换成女性亦然。
6 y6 L' j# T3 `. \. k 「金刚经」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f1 `7 F$ x, [+ `7 m' _% | 但是法句经中却说:" l$ i4 T. O+ _5 U/ h$ R7 u: |
「心能生万法,一切唯心造,假如以一颗邪秽的心,谈论或从事一切事烦恼,痛苦也将随之而至,正如「金刚经」所主张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是不应有所罣碍,与执着「受想行识」也应当如此。
1 h) X: Q, l- w) ? {" d" A+ C
4 U& g, ]+ y1 z* Y舍利子 【被称为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者】" K2 X6 {8 Q8 a* G, c- k" V% J' R
舍刊子在入信佛陀的教团时,亦怂恿其亲友目莲及其师珊珈野的二百五十名弟子皈依佛陀,于是舍利子与目莲为佛教草创期人物而营运的事,则由佛陀为中心指挥。
. E% z7 H: ^% _" B2 D! [4 x2 T 佛袉一向对舍利子非常信任,并考虑舍利子为其后续人选,只可惜他体弱多病,较佛陀早离人间,是属于思索型的人可说是一位天才,别具优秀的智慧,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美称。4 X5 Z( x6 O8 h z& n& z2 y
/ v/ n# }5 p" A8 u( T" l" ^0 Y是诸法空相 【在此世间没有存在的实体】+ x& G3 G4 C' v" D; h
在这世间之万物,其特性并没有实体,只是在生灭变异中流转其意境同于前面所说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及「色即是空」「诸法空相」等说到空没有实体,不得否认,他具有否定的虚无的意义。
" H% h. P4 Y7 _! }! ~2 A 人只要到了五十、六十之后视力、体力衰退了,许多朋友过了七十之后,不断传来讣闻,不久色身入灭,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也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化,人生就是如此多变化性流动性的。( J! K; v9 R$ X
「诸法空相」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真理。
* m6 H+ y/ o2 V( ~$ [% n* D
( H* H( Q/ [2 O( K不生不灭 【没有离生即灭,离灭即生的一切】
* c# j5 W' ^" F; w% t 「不生不灭」这四个字可以说是「般若心经」的真髓或则可说是掌握佛教教义或其它事物非常重要的四个字。
7 s0 s2 }2 }9 J P; V 研究「空的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说是龙树菩萨,他在印度颇负盛名,也是活跃在纪元一五○年二五○年间的佛教学者。 6 A' S5 t+ |8 T- |: q( p
他曾有著名「中论」其中对「不生不灭」的解释颇详尽,首先介绍「中论」的开头「不生不灭」的缘起,做为理解这四个字的开始,认为空(没有实体)的事物与缘起相关「生与灭」也是一样人生下来后,逐渐长大,之后必定迎接死亡,反之有死必定有生,生与死之间息息相关,因此「离生即无灭,离灭即无生」的解释即成立了此即是般若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 P7 G4 ]% w, \3 v1 ?& z
1 v, A4 z8 _5 Y
不垢不净 【舍除一分垢净之执着】 c- @7 |; m; t0 Q1 Y+ {
「不垢不净」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 h: I- s- S! E1 a& h
以下介绍一位高僧大德说的案例,姑且将写取名为杯子的例子吧!在此有一个价格不低的进口玻璃杯,我们将它拿到洗手间,装过您的尿水后,再将它洗净消毒然后再拿出来用,将饮料倒入杯中,这杯饮料请问您喝不喝,如果一位毫不知情的人想必他会安心的喝下它吧,而杯子本身为并不脏,它如一般干净的杯一样,不应该说杯子已经超越了干净与污秽,这就是「空」的本质,不垢不净,而执着垢与净的是我们的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存有「净」与「不净」的观念,所以请您舍弃「净、秽」的执着,而常保「不垢不净」的心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