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7 1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无罣碍 【优游任运自在无碍】* Y* T4 V, T- z( C0 E' x% z
罣碍这个字似已耳熟能详,在佛教用语中,也多释为执着,即心中有所执着。; G/ {0 M) S7 Y- U6 T+ q5 R7 y5 S
任谁都希望没有罣碍,没有执着,生而为人,偶而也会生气、发怒、倦怠、想睡等等,有时也会发狂自大,我行我素,发现别人比自己拥有较多时,也会觉得不愉快,要完全活在自己空间里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和别人相比较,形成一种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家「我绝不能输给他」「我一定要胜过他」等强烈的执着心却一直存在着。0 {. ?$ o7 ~5 Q( s& l; d f& b
当吾人心中起执着时,人际关系也随着起纷争,因此内心也会恐慌、空虚、寂寞。
1 ^- B. v) C+ G5 z' X* X1 Z# s传教诗人板村真民的「流水悠悠」一如流水悠悠 潇洒而去,一如落叶依水飘流,没有罣碍,无所依持,将一切托负洒脱的流水吧!自在人生,人生自在…..
* ^& S2 I3 R6 X1 ~0 T$ k7 C6 s* F. t' G7 D$ G I0 s* g
无罣碍故 【无趣、不愉快的事,一如船过水无痕。】) s& x k7 y G/ i, k8 R8 k
我们由另外的观点,来研究「无罣碍」应如何运用在生活中,再度引用板村真民的诗:一如流水悠悠潇洒去,忘怀得与失一如春风轻柔、潇洒自在的白云,岂碍于山高,诸君!人生不如意常十居八、九,就从今夜起!让我们也像闲云野鹤一般,该忘的就忘了吧!就在我们似旷达的心胸面对人生时究然一切似乎又操在自己手中了,人生难免会有被人误解的时候,当我们在工作中,由于想多指导后进而引起不满时,或以怨报德时 被恶言中伤时,面对处理不完的俗事,感到乏味不堪时,您会如何呢?2 i9 I& D8 ?; K$ l' ~5 [
面对这些事,我们并无法在一、二天之内就把它抛诸脑后,朋友您能吗?当我发生这种事时,我曾在心中告诉自己:让它自然地化为无形吧!「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啊」…..此时心中就会有一股力量与光明、帮助我忘记烦恼。+ W; q/ e B9 V) i3 S2 Q+ v3 c
7 i- z3 \- S* g* C R+ a无有恐怖 【对恐惧的方法】
; f9 K1 x/ P1 X- l9 B9 x 在此世间难免会有些令人恐怖的事物,人从无量劫以来,即造了无数的业,但是很少人知道他的恐怖性。
/ q+ R# D' a1 V/ a" W- Y# Y 愚者造恶业时,当业报未现时,觉得像在尝蜜一样,待业报呈现时,再后悔往往已经来不及了。3 i4 f1 a6 k& p3 U7 g
所以与其以一双污秽的手取得丰裕的生活,宁可安然自在的清贫,享受没有恐惧与罣碍的日子。
; }, G0 s5 o6 J9 i q9 u' w+ M- C# a
远离一切真倒梦想 【远离一切本末倒置,如梦似幻的思想。】
/ m( V7 i+ S R4 ]4 x 这八个字就是一切错误的想法、意识、如梦如幻并不真实,故皆应远离,不管看到的是真实的抑或是不真实的人或事物,假如有所执着与罣碍终究无法达到真实。4 q2 O& r0 m# U6 b; W/ @- x/ c
例如关于「爱」吧!典型的爱就像一般男女的恋爱!但是当他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纯粹时,乍看之下非常美,然而却也隐藏着危险与悲哀,这乃是因为具有独占对方的强烈执着,当爱破灭时,人类会悲叹、忧伤,尤其爱人背叛你时,更会由爱而生恨。
! y3 Z8 z8 U& V- O& }5 T; [* R 慈悲就没有这些东西,也不期待回报,只有慈悲是绝对的爱,也超越了世俗的爱憎。
. t( u f7 w: x( m5 f7 E: Z# \2 Y$ l3 W. M
究竟涅盘 【到达不再迷惑于安乐的境地。】7 \) v9 U1 R8 f) W( M
一个人能明辨是非,迅速行动,了然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则内心自然无事非,也就能走向平安之境地,而究竟是什么?若以言语来解释,应该是到达终点,到达那里才算极点呢?到达开悟的极点!悟境就是没有迷的境地,内心平安,永远宁静,也就是常乐我静的涅盘心。1 `; s! [& }( Z/ X0 V/ [8 U7 u" C/ Q' `
我认为当我们在欲望,迷境中,就好像燃烧的火焰一般,而智慧的风将这些火焰吹熄后,我们不再被欲望束缚也不被迷境所困,这才算是「涅盘」
6 p y5 m2 r' s) q 总之,就是使自己的心保持永远的平安状态。 I4 k/ _5 L2 S8 ^
释迦牟尼佛在其八十岁时,于北印度证入大涅盘。$ L" x: |* X! h/ K9 u7 Y
! ]3 d% S% D: O% l+ V' n% B' A4 Q4 t
三世诸佛 【人人心中一切佛】
7 X/ |" j6 ?3 q% r. }3 ]" G; N5 a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的意思,佛的原音是从梵文「佛陀」而来,佛乃觉悟宇宙不变真理者,具有完美的人格。% N# L6 ^, v* F/ l, m
一般人所称的「佛陀」是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性,悉达多太子于三十五岁时在菩堤树下开悟之后大家都尊称衪为佛陀。% z( o3 J+ A8 {* x6 H* n" x
更详尽的说:佛就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为我们每一个人而来此世间。7 g5 X! _5 K9 Y! A( _
3 z' X; X, R9 ^- o4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依般若「真理」而「方便」行正道】, ~7 |0 Y: |% R$ L/ a `4 U7 u
三世诸佛由于具足般若波罗蜜多即证悟的意思,也是具备一切神通、智慧。
# J( K' Z) O3 n: ~$ n( a心乱时,迷惑时,忧伤时烦恼时,可以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渐渐地内心会静下来。
5 B M# k# B; w/ j8 @ i顺便谈谈后来佛教中也有人将「般若」与「方便」说成与证得「涅盘」相通:依着真理与方法而开悟,因此在事理上善巧方便运用,待人处事亦尽圆融,无论心中想什么,若想完成心愿仍需有正确的方法。
$ H7 n, p0 S* G1 U+ x# b7 d同样的也必须有正确的信仰,也就是实现真理正确的方法,有人说: 妄语也是方便,但是请注意「般若」真理所说的方便(指正确的方法)之侧面意义。6 p: `$ e/ o* ]: H
5 s8 p7 [/ U* ~' y% R6 K. z% y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
0 t# K [0 J/ {2 m" k) X& d这是梵音翻译过来的,如您所知,印度佛教圣典由于后来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再译成汉文,译成汉文后,许多印度文物及观念都中国化了,若具有较深意义的经文,就照原音翻译。
- H8 h r+ c* h! Z4 I' u4 t/ n; _ 这九个字正确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念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较能唤起注意。+ z2 Q1 ^2 M) Z3 d6 p6 J q/ n H
7 E; t) ?2 |: U3 z1 a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莫沈溺耽爱名誉地位】; n8 X |2 N+ e/ F
我们念心经时,的确有如攀登高山,一山过了又一山,层峰迭起,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般若波罗蜜多这六个字已经四度出现,在这短短二六二字当中,这六个字乃是主要关键词,无论「智能成就」或是「完整的智慧」都好,在此我们将之与名利做相对的比较,然后再研究差异何在?. i& \% m8 o4 {4 Z( O* _
有智慧者到处被人赞赏,爱财者特爱幸运。然而一切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无上的智慧相比呢?
( k2 o ~3 C6 H# w! n( x! y 幸运又能超越智慧?目前多数人都以东西的昂贵和富有与否做为评判一个人的基准,逐渐倾向以浪费为美德,耽溺于名誉与地位,比起这些表面的物质生活,倒不如丰富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拥有真实的智慧才是最踏实。* |1 A$ C3 v8 I4 v, V; F
. t# ^# P- b1 }( I& o
是大神咒 【成就智慧,这是最伟大、神圣的真言。】4 `' M; ?$ |& `/ L
什么是大神咒?当然指的是「般若波罗蜜多」「成就智慧」或是「完整智慧」的意思,让我们再温习一下较具体的情境吧!大神咒就是「伟大而神圣的真言」。5 o8 j* F- q7 x# G( s0 K6 r
特别是大乘佛教将此「咒」(曼陀罗)升华至佛最真实,灵感的语言,并付与至高无上的价值。0 q6 n9 b$ {4 E
* w# Z+ x n$ O K+ S3 x是大明咒 【吹散烦恼迷妄的明咒】
v/ W4 P0 }. ]0 q/ q 智慧之光将我们心中的「无明」、「无知」...等等一一照破,毫无残余,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的是大明咒」。# g; G+ Y4 O4 E) F
) T3 o, [8 h$ W/ M- z1 e% b
是无上咒 【世上没有比之更真实】
/ I a- k0 M h7 i! U 无上咒乃意味着这个世间再没有比「般若波罗蜜多」更真实更能破除我们的烦恼、无明、迷妄的了,也可想成是让我们更有朝气、断除烦恼的无上神咒,可别小看这经文的二六二个字,他能令我们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谛。; p% d7 k7 C5 U' U% ` s/ q2 ~
A' |+ {5 Q/ o ^* ~
是无等等咒 【无上真言,何物能比?】3 G, L+ g* ?& J7 u1 [
般若心经举用了四个咒字,在此咒字特别引入注目,咒字正如一般所说,是属于咒术的意思,在中国、日本,有许多人使用咒语为人消灾、治病,而道教也用咒语驱魔,请求天地之神印度也是一样。
# f! [2 s6 W3 n( L2 |; Z" n; p, U1 o- A* U0 s# n
能除一切苦 【有了智慧自然能除一切苦】
7 |" M: \/ v; Z" s, W) F: p诗人板村真民曾因苦恼不已而题了一首诗:# z( P; g M% ~ h9 ?
我无一时不饮蜜,因此!我的心无法像花一般。! {9 [% v/ q, O
我不断的烦恼,不断的痛苦,啊!何时,何时。
" g e) e. q9 u0 L0 Q4 ` 我才能像朴花一般享受花开的喜悦,浅尝那一份感觉?又写一首「生之礼赞」!生存是多困难啊!存在却又多么稀有。. A; Y- v( [/ Z- C! Q1 S
生存是喜悦的!也是生命让我们为生命欢欣。
& G! o- T- T! T/ a+ F f4 G就雀跃吧!看了这首诗或许您会舍弃一切念头。
' S/ L; l, s$ [3 c5 ^* W无心的唱「般若心经」一念及此让心中的一切痛苦感觉消失「般若心经波罗蜜多」,就这样「能除一切苦」。" \. U v) m# P0 R) I/ c+ U6 k
: w* X, P5 j/ Q `) |
真实不虚 【认识真实、超越苦恼的法门。】
9 ?* K4 `9 W+ W" B, b6 c) r 有时我们对自己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无法正确地判断,回首过去自己所走过的人,是对是错仍有许多难以断言之处。
2 N- N; R% n9 b6 \ 上了年纪的姑娘在相亲时,多少会彷徨是否对方会给他幸福或者再等待更好的机会,我想大都有过这种经验。: {& y- p0 p0 o
有时候我们想帮助、照顾别人,虽然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有时反而招来抱怨或憎恨也常发生,所以我们想帮助别人时,说话技巧需恰到好处。
8 W( |6 W7 b& p! O 要下正确的判断的确需要智慧,而一件事的真实与否有时候要靠长时间人生经验的累积才能做较正确的判断。至于真实与真理只有自己去体验了。2 x; e3 C# N! X n
佛陀的真理也就是真实,是要我们超越苦恼,认识真实,并且正确地加以实践,换句话说:「般若心经」就是达到完整的智慧的妙法啊。1 G+ X8 @, a: |5 C$ r6 L7 l
! Y0 E* ` @% p9 N
4 i7 z9 \! g( ^& k( C2 M: m( \+ R7 |+ F5 X- I, |( [3 K' d' P+ C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抄经功德=清净心与自在心。】( r/ B+ g/ m4 x m' `
依佛教思想,咒语却是佛传达真实灵力的语言,在此不仅是最后一次「羯谛羯谛」其实「般若心经」中每一句皆可说是咒语,最重要的是这些经文我们必需用心去体会。* K% G0 w4 h5 J! Q
念佛,同时以虔诚之心祈祷、持咒时就要将自己一切念头放下,专心念佛或持咒,必须摒除杂念,专心念佛,为的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
: a( I& `* E( O+ V o3 V& B6 T0 [
) f7 v- A4 ~# w" v5 y7 m+ A. {即说咒曰 【一心称念般若心经及写经,并将功德回向。】7 `' w& h. V, u
当此之际,今日之所以能安然地写经,实在非我个人小小的意志力所能完成,都是佛菩萨的加持所致。愿有生之年有无限之功德,亦将之回向给一切困苦受难之众生,并愿他们能离苦得乐。
/ k+ W2 D9 j T1 i 虔诚祈求佛菩萨保佑您,如果您常带在身边一定会给您「幸福」与「平安」。
6 ]+ x% X1 N( e5 D) ^* ~+ |5 L' R2 j, _+ U2 B, q% O& p4 D0 x
羯谛 羯谛 【咒语(真言)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力,观诵能除无明。】
, b! w7 n7 S5 ?% B 真言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力,观诵能除无明。
+ T3 o1 j7 T: v' z 一字含千里,即身证法如真是绝妙之赞赞真言陀罗尼乃如来之密语,说明真言时,必须极细心,才能将真义了然的说出,要将心经的咒语解释出来,真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怀呢?2 [- C' }# h% D1 G& N
「羯谛 羯谛」是什么意思呢?真言乃是总括整部经,具有神秘力量的,从至今很少翻译,因为深恐所翻译的意境无法圆满经典所要表达的境界,只能将其六义表达出来罢了。2 `! E' R" z- W" F
中村元博士翻译成「往生者,往生者」也就是说往生到「开悟」的世界中去,又有「体验开悟境界者」之意,也可说是「圆满智慧」或与「般若波罗蜜多」同意义。6 h: R8 J* u7 P9 n; h
% A' C& J, R4 b, R# ` A6 f3 X9 W波罗羯谛 【由迷失之此岸到达悟的彼岸】
, u( C( x/ O. u+ F! T+ |. U8 `: j' T「波罗羯谛」乃梵音直译,可译为到达彼岸之意,在此彼岸乃关键词,彼岸究竟指什么?
/ R. X+ T/ _; C4 p/ E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苦恼多于快乐,于是称为「此岸」而相对在此岸的是清净、纯粹、理想的开悟世界的「彼岸」此岸有无数众生,到达彼岸的却如此稀少,在佛陀的时代,就有迷于「此岸」悟为「彼岸」之说,积具许多功德,并且努力地自我修行渡达「彼岸」之世界,称为「到彼岸」这又称为涅盘,乃自我内心达到平安寂静的状态。, T! a9 Z2 s8 d2 J% Z# \0 P
「波罗羯谛」这句真言,应说是对于到达彼岸之悟境实践者的崇拜,同时也代表念诵者自己本身也希望祈一愿到达彼岸的愿望。/ ]# s3 d- `' ^$ H9 U
) {8 a* s/ N, i x8 d波罗僧羯谛 【将此身心奉尘剎】2 h2 |, d2 y& I4 c
当我们一切如意时,很容易引入注目,此时会觉得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于是骄慢心就兴起了,而当我们年轻力壮、身体健康时,又怎会想到年老,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深受病苦之折磨,苦不堪言的情形。3 y, n: J( D6 c7 x
所以常仗着我们也是这世间的生命体,夸大自己,排挤他人,攻击别人,种种自我为中心的迷境,在佛教中称之无「生死」。" o* H8 ?0 n2 B9 m* p1 s
只有能了生死才能心安,也能见佛。/ `/ k% C( n( Q7 \& X/ e8 A
道之禅师于正法眼藏的生死卷中如此说:
; V" |6 ~, r0 m: y 心无一物,口无妄言,忘记此身此心之存在。
; R$ W0 }' ?/ q- q2 S 一心向佛,皈依诸佛菩萨,依法行事,无论力量多大。+ B1 Y4 z. u2 J9 m
莫管顺逆,永远对众生慈悲,远离生死,方能成佛。 U/ A& i! A8 r/ E! l
总而言之,将自己的身心交给佛菩萨吧!
7 [2 P/ ^- j, m- ^波罗僧羯谛乃将苦恼繁重之凡夫身心舍去,皈依清净无碍之一切佛 念佛不离心,念念从心起,终必能见佛。
0 H+ c) N2 [5 B$ J. r4 X* w- N$ A& w& N) F5 J7 p9 n
菩提萨婆诃 【秘密咒语菩提萨婆诃】2 e0 L2 [& Y3 O+ F- L
「开悟,无上妙智,圆满」菩提事实上有成佛的意味,而成佛和开悟在本质是相同。此悟(菩提)之根源,乃是公元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时之因缘而来,六年的苦行,除了受到种种烦恼,与内心的挣扎外,在持续瞑想中,释迦牟尼佛终于大彻大悟,当时祂大悟时除了欢喜之外,其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双手所接触的一切均放光明身体变得如此轻快充实,心中一点杂质也没有。, D9 m2 ]" Q: p8 V
释迦牟尼佛之开悟,就是佛教的起点,之后由印度传到中国、日本、由于佛陀对于开悟的赞仰,于是有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日」的法会庆祝活动。; K6 A2 A, w- D, {- V
而萨婆诃乃成就的意思,表示一切愿望成就,也是咒语最后之秘语。
: a6 [# G% O; l, A' L9 q% b, A( H' c( o; [7 h6 ~
( u# n7 y, Y/ f/ e# J+ p! \
5 J# X: A1 I/ b$ a) W
F6 d: n% ~) R' ^) {
1 \9 M4 U- U2 d, X3 n5 g般若心经 【谈崇拜开悟与祈愿开悟的一部经】7 Y* q4 s3 `- s' c8 W
最后让我们再将「般若心经」简单地整理说明:: }# N$ V1 {& |( I- Q1 w
(一)对观世音(观自在)菩萨的信仰。
; Q$ f6 s2 l! J(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空的哲学思想。% j2 R2 p% O& m4 a5 j
(三)对般若波罗蜜多(开悟)的崇拜与达到悟境的实践。: C( k! w# {+ q
般若心经对空的深远哲理也就是对般若波罗蜜多(悟境)的崇拜与成就到彼岸之愿望,都能于经中看到。: W4 a1 q5 f' K) l. [' G
可以说是浓缩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精华祈愿大家能持续读诵并抄写、福慧双修。持有祂「合家幸福」「出门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