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205|回复: 2

何为正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0 2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为正法  学佛须具正知见,开悟更须正知见。欲得正知见,理应依法修行。何者为法?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胜义谛的经验。+ }! C' [0 ?1 I5 Q) R7 a; C; i) v2 i

/ a4 o' w$ @, {: J  真理不能创造,因为其本来即存在。释迦世尊发现世间宇宙、人生的真理,发现缘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体悟到众生皆有如如不动之清净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为令具缚沉溺众生看破世间假相,了幻非实,远离妄执,乃不辞辛劳,慈悲宣说。& Y  G3 e5 ^5 O) _4 ?7 q: B0 V/ v

  \* u6 P3 s6 O2 @  每一个时空皆是缘起性空,法就存在于每一动点、每一角度,行住坐卧皆是法的展现。眼见耳闻,于一切生灭无所住著,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0 v& D6 G4 d* H/ N( B, }  w5 X8 t- Z) \3 c& }
  小乘破我执,证我空。大乘破法执,证法空。胜义谛(第一义谛)乃是究竟义,谓空空,即是连空的观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动念,则无染污,切勿知见立知,便可见本来面目。修学之始,以守住、保任、观照为用功初阶,日久功深,自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一切相皆属缘起性空,见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现。4 D& r  m( N7 D: z/ }" L. g& f

1 \& N% V( D: O  弘一大师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世间义理甚浅,行之却很复杂;出世义理极深,行之却很简单。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当可谓福薄障重。何以故?无因缘了生死故。+ k1 ~: S  p/ P1 H9 t+ ~  |7 B' w

+ n7 V% E' c! r  今所谓正法,举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属之。万法回归自性,名为正法。若离体说法,即名相说。离现前一念清净本性,即是外道。《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盖五蕴本空,若以见闻觉知求法,乃是求见闻觉知而非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盖相乃因缘聚合,当体即空。),方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究竟而言,本来无一物也。6 S, D. _$ n6 |8 B+ [3 I% y' R

# N) n0 `; l/ z5 M; Z. Q) v! E1 Z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木。听闻无上大法,自当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圣财,以‘信财’为首;净土三资粮,亦以‘信’为先决条件,可知‘信’乃生死长夜之明灯,当以法为船筏,心领神会,信解行证,直达涅盘(于生死当下见涅盘)。
4 ^- n7 G& G5 H6 A+ t" c, T$ s$ P& y
# ]1 ?5 U& a+ Q+ v/ E1 s) X% m  然值此末法之世,邪说横流,异端并起,谈玄说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当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界定正法之准绳,审慎拣择。' m% v7 _6 k) N7 q( q  B. e
1 }# {  Y* x) q1 S
  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实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 V- c  t5 z% p: Z- g) \
; u, E7 B; V$ _' t: \  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印者,认可、验证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印’,其内容梗概,开演如下:" a* I9 u- Z$ U

, o: L: O  J! l) ?6 F. j/ X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9 s! S4 Y1 S9 @

/ t- w# j/ x! ~. U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2 o/ k/ h0 x7 s) O* M4 I/ L0 k
0 q3 g0 Y" \- Q  ⊙涅盘寂静: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劫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不得主。唯有佛陀为究竟涅盘,以其死即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乃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7 W" j, I% i. x& x1 c, @$ X2 P1 b
3 t3 O8 t, {0 W$ Y& f! H5 x: t4 s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盘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1 @- l0 p5 f% U4 s

2 r5 E4 q; d6 g3 c3 I, J0 s# D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 |$ T/ J3 b4 M$ p2 d; ]) D) _0 y& |- }3 K4 G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据,藉此入道。
  T' F" h* o  }5 R) _% q+ F, Y& F' K) h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赖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j+ W: [( c) r4 B3 H6 m+ I1 R

- }% ]& e3 W! [7 `/ O. K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乃为弘法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冲,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e0 A( X6 `6 g0 }

3 v9 n$ \4 m; q8 u- s  ⊙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在意涵。
0 S* ?% Y# d& W+ f. g* g" d* G4 ?; P
; [; [5 F+ `; [' k1 j7 n- }! E$ ^# [  ⊙依智不依识:智者,非世智辩聪,而是真实圆满之般若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盘。
8 j# }4 w" |9 @: s) ^; t
; V5 P* A4 K$ _) {8 E* C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起心动念。
- _# q7 g& B' Y+ y( d* V3 Y[编辑本段]
. `8 V# s  d8 ]5 N& R十大宗派
3 o6 y1 y0 s+ k/ ]( p4 B) t6 G; l  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小乘佛教二大宗派,此即是一般说的佛教十大宗派。
( ]9 E1 d8 v& P1 c5 y; N
& E( Y( |7 @8 W$ f5 d. @9 S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彩。实则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盘城。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哪个宗派,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需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促进正法的兴盛。
/ o2 S( p$ K% Z$ i6 g: n/ K
% r" \, Y$ t  L7 @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不同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毫无乖异,即可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就,又当如何解释?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四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著;大乘则认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却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8 v: l1 r, x$ A' W: L5 `

0 E5 N8 g9 B& g; p. d  w* L  切不可忘记,佛教是一体的,总之,佛弟子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才能摈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
, c+ u% V! i4 F' _0 O5 {3 x& x) H0 J3 }/ R" r+ Y$ t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h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通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0 V" L1 ^- d! V) ^6 c/ {* w& J( r, h: w4 A& H9 Q% Y# g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 [+ U( E2 ^2 X9 P) L[编辑本段]# Y2 O9 _0 e# k# V2 x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z  F. J" B' [4 b
   6 y& M( H5 {" P" Q+ r. L

$ D& R7 `. }- d7 ^6 J1 ]* M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 E  q$ d( a' a7 I! g  b) v+ u6 x1 D8 F6 `
! c: |% t# h6 D  N0 K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 {! J: G: [- {+ a& y8 i& k& B( K" B: s/ z- X- Y7 C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2 {# s; K1 Y) r! `% p' v

- A! C  B6 |0 G  K( Y6 [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 G( D) i5 K' l7 u* T7 E1 ~/ b. `
) o: M+ e% A8 n. R) R! l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 F6 X0 J  C$ @8 N  c7 u

2 G" L6 h) F1 E' G, L) ~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 e* g+ T0 _1 O( _) s' o2 f0 u0 A* y4 x: j7 P* X# i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2 h) _3 o" {& V) J

6 U" _; o+ w2 N  ~2 d; v7 G$ H& z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s) w8 _' R. r. a9 N% d/ d
( Y9 m  {; e- r; Y9 K, Q$ ~
  (五)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t$ H+ g) S( N4 I

9 H, O" W3 d( v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 s( R6 s& {/ D& j8 _) {5 t4 c7 Q; ~9 M
8 q) a! W% t# q" C( V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 I* p3 [9 q! V! K; d: ~$ G  _; L) W+ b! d' ~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 c9 \; Z& E2 G" Q. j0 q# b# l+ m1 X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产生影响。
7 k$ @. O  h5 G2 X' {( x$ X- w9 {7 y  f# u, ^, V
  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提高警觉,同时对佛教给以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 d* ?# H' w, Y, _! @
[编辑本段]
. b2 ?( q8 p, O佛经由来
6 V" L- v- i! R4 r8 l% F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因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波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连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 [编辑本段]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0: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节日
+ C- T, n: V6 H# V) P/ J0 F  弥勒菩萨圣诞(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出家(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涅盘(二月十五日),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十九日),普贤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释迦牟尼圣诞(四月初八日又名浴佛节和佛诞节),药王菩萨圣诞(四月二十八日),迦蓝菩萨圣诞(五月十二日),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九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三日),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又名盂兰盆节),地藏王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九日),药师佛圣诞(九月三十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释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又名腊八节,或佛成道节)。 . l. A6 s8 R# r* \2 x: @: m
[编辑本段]
" Z! y( c; Y. O. i1 B# Z; T2 o香与佛教
9 T- ]+ ^4 o% j: F  K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e+ H* E6 ~* M& M8 n4 I' P4 \
. U  r% u' q1 G( H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o) S5 a* p' Q+ q  A5 Q

& b( O. O  k0 x  |: J0 U8 [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法身香”。- J- \) @. u; L  h  t0 h$ x
4 R6 Z& A, Q  f: c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22: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实为法布施功德所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4-3 08:04 , Processed in 0.07050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