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032|回复: 1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0 2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学佛的目的
, p1 a' Q( q9 W. \+ y4 x0 U( _
# N  F- z7 M4 N. A. \( x: J( T+ W+ o7 M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3 y: p( L' @7 T+ A

. ^2 |& F5 X1 B) m0 `* I5 \
: v7 C. B" Q( b, @7 O) D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条,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4 O; L: R: U; {$ f5 W7 Y+ o
1 k! R0 W9 T: ]: E' E2 [
" ^+ F5 y" U' l( }- I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
7 A, I5 @$ P' S. m3 U9 d" x
: _+ y8 R5 I0 T% [- {3 i" k4 e. L* D; o2 ?6 Z/ v4 H4 L% y
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 I, T+ K4 Y" H
+ G: h8 m/ |  ~0 p; _3 z) }! ^
; {: ^% L( @9 R* z7 E2 t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勤苦。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5 M; }. Z& c. F8 h3 B: r$ x
" J  _6 [# S$ B# ^* E

1 t' O7 x. B& O$ T3 C. J5 T( P贪、嗔、痴三者,本文中屡有述及,不再赘述。慢者,恃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 T5 F, ^2 O7 }0 Y7 N; \5 j4 ~0 X8 y% T

) j5 w: Q5 I7 r5 u$ k' M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著,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 {) R* V9 s1 F" r( F, N3 O' C$ I4 I$ L# b( E, s
( [5 U. E. j9 U# Z9 j; q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1 Z+ j: p0 A' ?9 j
: M9 H) |" h" D9 ~7 z; V* e* w6 b* c/ u
苦是与生俱来,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成佛的目标。
& L- M2 ?; G' G, k8 C
: K! \5 O' Q8 s/ ~3 c0 r4 W; F2 E' ?  F0 s5 v
但要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和途径,依此方法途径来修习的,才能达到学佛的愿望,现在,先自学佛的历程途径说起。
$ Q! G, M0 ~6 c& K3 o3 H! o) ~! \: k# |
, v, e% j3 |3 Y
( ~/ l, I. I$ O+ l, {5 U二、学佛的历程
1 w  [# [! O/ r/ h! ~! `! I% H! c- ]) f
! j6 |# j% [/ G6 V& b5 W* u" x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是‘信、解、行、证。’信是信受,我们对于一件事物,若先存下怀疑不信的念头,根本就不会去研究它。即是研究,但因心识上有著先入为主的怀疑之见,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难免断章取义,批评指摘。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绝难融会其义,获得利益。所以学佛历程,起信第一。9 F( j" X- {) J% P' f
9 Z5 s4 ]1 v5 {; j' N

% {8 N5 ^' p8 A. k# V7 M其次是解。起信之后,就要了解它的内容——佛法何以能使众生转迷成悟,又何以能使众生了生脱死。只有在正确的了解了佛法的内容后,我们所起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佛经中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所信奉的,只是法——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我们是绝对理智的抉择,不是盲目感情的冲动。只有在这种态度下去探求真理,开发智慧,在学佛的过程中才不致动摇信心,发生障碍。
6 g2 ]3 m+ R* D2 F" H* l  o/ R# D2 K
: k" x7 G( I% }% W# t7 Q. U; S% y0 K/ k5 ~1 U
在起信求解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行’。行是实践,社会上,有些人,他们也承认佛法的博大高深,但承认只是承认,他并不信受。也有些人日常也看经研教,但他们只是当作学术来研究鉴赏,可以说是解而不行。这些人,只算是说食数宝,说了数了之后,与自己仍毫无相干。$ q( ]) T: w6 p

' O1 e& a4 r, U: G
' w/ M& {/ h; j" {6 x  X学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之后,必须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这样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利益。: m3 P+ ~! u( U# m: h. _
( E# }  ]7 U3 s, P* g8 ?, g! P# z7 T

5 y% p* \  ?  \/ \学佛最后的一个阶段是‘证’,在世间法上,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可获得成效。而学佛亦是如此,学佛的人,如果信心坚定,教法透澈,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至于所证的境相究竟如何,那是‘譬如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始可领会。
. c; O0 C9 g2 Z& z- x5 S/ |- p: `- Y1 C& s8 U* h
" d9 F. Q* m: M  g6 ?4 A5 }
本文由开始到现在,已写完了八章,这八章中的第一二两章,缘起及释疑,是在劝人释去疑团,以启信心。由第三章到第八章是使对佛法已起信的人,进一步对佛法的内容有个概略的了解,所以把佛教的源起,在华弘传的概要,以及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大小乘佛法的意义,都作了个概略的介绍。现在再要介绍的,是学佛的第三个阶段,‘行’的问题。
4 F& Y) `+ w- D6 v) z+ s. p' h- ]$ D" [* b

* V4 a$ i; I! N% r2 B- X% T行是实践,也是修持。我们在家人学佛如何修持呢?这应先自入道皈依说起。+ j* y5 I+ m( l: a' N( `2 M
) V# |$ Y/ G, G9 c$ Q& ]9 s$ b
0 t5 S5 c( ]+ N: e% L
三、学佛的途径3 F+ |  c6 `1 I% b5 f$ a6 [' g
' r: ^8 D4 _# f) h/ {
" Q9 t$ Q1 ^6 C4 y+ w; K% b
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是出离家庭的生活,专修沙门净行。在家者,是有父母妻子眷属,及世事营谋劳役,而能兼修佛道者。
6 M  {6 r: f2 D5 Y  Y1 |4 f" t/ h- j" m7 |! B
' F' m! e* i0 ?2 ?) j1 {! ~
家,实在是烦恼的因缘。有了家,就有亲属以累其想,就有名利以动其意,就有世事以纷其心,就有祸患以扰其志。法苑珠林中说:‘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实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速不同,修犯难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所以要修道,贵乎出家。' |4 @2 z' s. r  s" _/ z. w8 N
! F- f. [  n5 R: z6 `: m. v( i

# O1 Q; s& Q/ c  _然而,舍亲割爱,专修梵行,实在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唐太宗曾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由此可见出家是一件大事,不能轻易的贸然从事。尤其是在今日社会上,各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职责,果然能摆脱一切,剃染出俗,固是超格丈夫;但如因环境不许,不脱本身工作岗位而兼修佛道者,也未尝不是宿世福德因缘成熟之所感召。故法苑珠林中亦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慕释教,遵奉修行,贞仁退让,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就是指在家修道而说的。
# A$ n5 s* M1 O! x8 R' w, C7 Y' u' g; `; R
4 ^8 L- ]5 |" y8 A
在家修道,先要经过入道的手续,才能称为佛门弟子。所谓入道者,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6 f2 i3 V) e& Z% T: z; U+ \- ~
6 c) Y" W5 u9 `' P  C1 x
- J1 b) s% g! ^  ?4 ^三皈五戒,是释迦世尊亲口所订的。演道俗业轻云:‘给孤独氏问言,初学道,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何谓五戒?一日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自明,不乱。何谓三自归?一曰归佛,无上正觉。二曰归法,以御自心,三曰归众,聚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0 x2 X/ ]. l1 ?2 G1 B: R0 ?
" N! [/ e+ @6 A9 B& z
+ ~6 L8 p) P$ E% A2 X2 f% _如上所说,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信仰修学的佛教,是为佛的教法,立此教法的,就是佛——在我们娑婆世间来说,立此教法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所说的教,称为法——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法的范围。传持佛的教法者,称为僧——僧者‘和合众’之义,众比丘同居一处,和合无间,同修圣道者,谓之曰僧。此佛、法、僧三者,合称为三宝。
! H2 H% w- Z( H
: ^/ U! o1 U1 K; ^4 f2 z
; z* Q* y0 a: Z3 m7 x  n皈依者,皈是皈投,依是依伏,如子之皈父,如民之依王。把我们的身形寿命,交付给佛,交付给法,交付给僧。就是皈依三宝。
/ T' r0 {$ \1 H' F  f% R' W) L9 k5 h
6 i9 D1 Q$ W% Q9 `
在家修道的人,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佛在涅槃经中说:‘皈依于佛者,是真优婆塞,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天神;皈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终不更皈依外道诸典籍;皈依于僧者,不求诸外道。’
% X4 c/ F2 J3 U, \: S% k" p- V: t  D4 C! {; V0 j
8 @. P) B) l' k& p3 x6 l
其实佛法僧三者,也就是佛教的全部内容,这三者有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修行佛道的基础。至于五戒,本文中屡有提及,不再赘述。' ~1 V% A. i5 x( ~8 n

! L  \7 c; l# x! Y
6 ]; Q: O, @2 @1 d# |三皈五戒,都有一定的仪式,那就是在皈依师或授戒师——受过具足戒之比丘的指导下,在佛前项礼宣誓。受过三皈五戒后,才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优婆塞或优婆夷。
* h6 @( t0 u' m- q- h
. K/ b3 J: _0 ], ]) M3 B& B- w" t1 W! ]9 f/ P* @) Q! B/ N
四、修持的基础8 Q, Y8 L" B6 Q3 K8 V
, ^. d: r% `1 L+ O. o

! H. Q4 M3 H. w  e& x6 O$ J9 q; M$ {3 u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6 P2 c9 `' }; j, j
. P; x2 t) o7 O4 f1 C# b8 g
% _2 Z% o% Z$ v2 m5 S8 }; Y) Q) W
何以说此三学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释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所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表所示:9 w4 Q, O" d1 |
, s: u( N' P$ Y& g

: p8 t' W: ~& a, v, q2 @: b正语————┐
6 A1 ~5 g4 J3 A0 n! y5 G' E8 W& B  r2 |6 P' |1 F
正业————┤- T' D* v9 @& K& B! m6 m: G

% n! \. f; ?. K$ m( j2 r            ├戒学
' u7 i) V/ ]0 Q8 p
8 \& l3 v$ \0 s正命————┤6 H% y7 A1 L7 A0 m

- T" W: b8 g2 q2 E正精进———┘
. E6 o) d, \2 }1 N6 I
: q1 r! @/ k( w8 `9 O, k* j' I0 I9 v3 Q; U% M# c
正念————┐/ E! v& Q* p& z7 e7 g( o

  x( ~' w7 K; |$ N; H            ├定学' m2 _6 s' N: ?' A3 [! |2 F
" X; q$ e+ t) l1 U; m+ j
正定————┘( _  [% X# u8 ]3 L  A
, ~+ g9 [  `9 F! P: k6 t( \/ d1 E9 H
3 c4 i+ V& O$ ]* y1 _' ~; U
正见————┐
8 D9 z7 _9 [" O, w3 `
' ]2 g. W! L5 [; a            ├慧学
( a; H& C8 o+ b8 z2 t( X  D8 J; [
3 _4 ]2 ]0 Y* B6 T正思惟———┘( P4 E) W8 m# @2 \& T

* T) j& e4 [) ?5 q& n) c
# {/ J% y9 O+ V9 A- {5 G*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兹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
! K( H8 i6 w8 ^" j/ {3 S. S8 Y9 i9 n( W8 }/ |! f1 C  E
& F3 }' s9 k9 e" w! e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轨范。我人起心动意,日常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
& |& l! d. E% U$ I( o; n5 N" p
5 F% U# F$ s# c3 M" F0 s
7 p* V* y5 Z3 ^+ l' `6 _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p2 O4 V/ G+ n2 w, i2 N* m% V7 ?# e2 F2 N1 Y! G, t

' Q7 f. _4 `4 ^9 P+ I我人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以意为主,发之于身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发之于口者为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故佛门基本大戒,首戒杀盗淫妄酒。然而五戒,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进一步更要积极的内发的为善。为善,就是把贪、嗔、痴、杀、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十恶,化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放生、布施、净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十善。
7 o: l6 Z2 I9 {0 e$ l. y: b# G* _1 O# W* M: h5 H

+ m+ q! H7 L! Q9 i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成为专门学问。以在家人不阅出家律,我们初学佛者可不必研究。
* C: [- G$ B9 ?" N0 Z
2 F) R9 @. F6 q+ @. w! v9 m3 B2 V0 i: `% }2 A. d/ K/ M: @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纷乱。
; p: E8 g) l; F9 l
1 e4 q6 o( L) v, _. P/ x8 H' Q* h1 I, W* q* B4 x& V
我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聚集而来的。因此要解脱苦果,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我们这一颗妄心上发生,试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续无已。妄念是惑,发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这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资定,由定而生慧。6 [% N8 q/ }7 t$ j, A" t4 @
- E& F+ i8 h4 E" q  d

2 q+ Z- p# G1 `0 u! ?禅定的种类颇多,于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绍。2 w4 J$ e. `9 z/ t+ r
3 A& q1 ]/ v" F1 k3 q
" ^4 [" f5 X' ?6 a3 C9 U9 r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者,相近之辞也。智慧并不能包括般若之含义。: B! M) K. R0 M" j

' f3 ^( [2 |; N
. I$ f5 C: p8 ]* r3 y6 T- k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光明仍俱,若汰去沙土,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体的光明,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我们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归于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这就是证得‘般若’了。
7 d2 ?" a! b- m. j# i# I( H* T( T" w+ {, i5 n

! B8 h0 z/ }1 g. R; g  _4 X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 |: }& W5 f5 r* |& Z, X
+ V/ I2 _, ^3 E; H' P- Q5 u, ~, _0 W3 J' `" v( K$ ~" h
    ┌布施————┐9 Z3 j( o, ^+ U5 a7 C
4 \4 X/ J6 z3 F
    ├持戒————┤
! u/ ^  t' n7 Z
9 E9 A  A8 s6 k* f. `) x& Z    │            ├戒学* _1 x, d  p9 }2 f
( ?  E5 D1 u- d5 }' @( c) ~- S
    ├忍辱————┤! B  W1 V  R7 m! A; G
7 N+ D6 J/ l2 W
六度┤            │) p9 N8 J3 F1 R$ \& V
. {+ {! @6 y# [
    ├精进————┘
; |; w$ B& U6 ]7 }3 W9 c  N& ~# o$ O" P, }  {8 F2 G# z1 G
    ├禅定————定学
* {- V; b6 N: C2 L3 v- W' v- l& L- i  ~9 L, B
    └智慧————慧学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0: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修持的方法
. E( N: ]0 U( D- l# z( Q; g! Z; V! l# R" |. W
3 \; t9 ?* g& H" X% [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对各种法门,本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才会见理圆融,会入不二。0 W" F$ E) r+ {6 }% s$ W; ^

0 i+ n1 W) @; [8 X, {1 |0 E8 ]# {
& l5 y) I2 P- z( W5 a2 q! W学佛修道,不在法门之多,而在专一深入,在众多法门中,我们可选一种与自己根性兴趣相近的法门,作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会有所证得。兹简单介绍几种修持的方法如下:
: u" D0 g, K0 M  s+ ~* U3 q0 R$ M2 P1 A5 y! G2 D5 ^; I

6 ^9 _5 ~9 s# y+ N+ @! m$ G# l一、参禅:释迦世尊住世之时,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那时所传的是直指本心,当下开悟。例如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半响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6 b$ a' J& Z  p% |3 }& Y

8 ]# T8 k, n0 P) q9 h
) [; C7 b4 e* D% u( Z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愿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道信曰:‘无人缚’,三祖曰:‘无人缚何求解脱?’道信乃言下大悟。
! \3 W4 L. {; E
+ J9 C: ]1 [) @* p3 }8 r
3 v; u  ]0 K" b9 y" @: X后世众生,根机日钝,心识上妄想纷纭,不能直下见到,后世祖师才教人以参话头的方法。( O8 i- d0 p4 |: f. c8 [% F
5 u  L' U* }0 E3 T

, G+ r$ E3 J7 X( J1 Q! D) `所谓参话头,是把一向妄想纷纭的心念,回转过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极力参究,力求透脱,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证。正如雍正御选语录序云:‘学者将个无意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意味语,一并亡却,当下百杂纷碎,觌体真纯。’
3 _) k/ a) V7 J* ~' b8 y, C2 `) y+ Q8 N. Q1 O6 C

' ]( s( R4 \; s1 c参禅,须有明师指导,个人盲目修炼,不特恐难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处所介者,不过略述其意而已。
; j6 W; _8 ?* }) C- A3 j; u7 N8 [( U- Z, a; b
, v0 A' c! `- j/ d/ O' q: R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法门。此持咒法门,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每持一咒,用手指结印是为身密;口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曰种子字。)是为意密。如此三密相应,修持者心识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须经阿阇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否则一切徒托空谈,难获行证。  {% `* U9 @/ g" @

3 h. z) y6 S! C+ g' c! x$ K
! E. T" Q' l5 q三、观心: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话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我们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下观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观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识上的一切妄想杂念,善恶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著,不去遣除,亦不随其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i7 ~& f7 N8 C1 P& d6 V
8 m7 p4 X1 c2 ~: u6 w( O' k

- P/ H  o* J5 w2 e& X+ Q观心法门,亦须随明师修习。各宗之止观法门各有不同,故修习此法者,亦须在明师指导下行之。
1 r1 g# B% d3 ?. {/ N) g6 B7 m

" C% p* `: C2 y' R5 @, [2 I. e" B四、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这是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袾宏、智旭诸大祖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 ~6 M1 e! {' \* d+ _! X
# a  Q" E% y+ K, \# S! W# P
  @+ a! c8 \& m, Z. D; ?
此念佛法门将于下章中专门介绍,故其修持方法此处从略。六、学佛的过程
: K% \: E9 [4 F+ @, Z+ g, R7 |9 U( P% U
+ g2 T; }8 x8 t& C) B; f
学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实践,因实践而获证,其实所谓实践,所谓修持,也就是降伏烦惑,断除习气。我们的烦惑习气,有多生多劫与生俱来者,有此生生后环境薰习者,这些烦惑习气,大要言之,不外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及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由上述的烦惑习气,而导致这颗妄心,贪染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造诸恶业。因此,学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断除烦惑,降伏妄心。但要断除这多生多劫俱来的习气,谈何容易?声闻四果,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才能断尽见思二惑,而尚有尘沙惑和根本无明存在,所以‘断惑’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e8 I9 H  I) c/ O" P3 X, @0 m1 m
& t$ V( }' I( H$ I* ]* e, @3 B
! Y7 l5 C8 S# G7 B6 s
不过,‘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经过长久的修习磨练,终能使真心渐显,习气渐消。但修习磨练,在我们在家学佛立场来说,并不全需要遁入深山古寺,与社会隔绝,就可使五欲六尘之念泯灭的。因为烦惑习气往往是随人事接触而发,因此,藉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练,也是降伏烦惑的方法之一。
- P8 I% b' b1 O7 c* g5 D
" v& E7 Y3 G7 I+ J. u- R! C, c$ Z& N% e; x
并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并不以解脱一己之苦而满足,所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不但是度人,也所以度己。
( D; l5 n$ D2 h
% J! v# E/ P: P3 f  f- i
3 |: ~4 O4 v8 k5 G3 z% n! H5 u在修持磨练的过程中,约有下述情形:8 V$ D9 e/ o! Y+ {
( `* \; t; i- x1 Y
2 ^; O3 k5 D9 C" ]3 C  U
我们在未学佛之前,终日间烦恼妄想,以妄为真,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候,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同时,我们的烦惑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观、或禅定、持密之际,愈想使一心不乱,愈觉得妄想杂念接踵而来。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特别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觉察罢了。但在这种过程之时,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惑习气也就日渐销落,不如往昔的坚固执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2-23 15:17 , Processed in 0.07619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