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380|回复: 5

你知道地球是怎样死的么?(申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15: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造黑洞,关乎未来还是毁灭未来
0 I/ y0 p# a8 Z
0 U8 @" `4 c$ z, A6 [. G# G0 g
# H: c/ s4 k# C' C7 Q  ) Y$ J) D( s0 u. ]- B3 d
  5 L. ]% [: t2 m0 @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还要继续运行,不少人对黑洞的担忧依然没有停止,认为它会吞噬整个世界,既然黑洞那么恐怖,那人工制造的小黑洞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杀伤力?0 t0 B  q1 A4 u/ M
   
9 @; I  ~0 L$ C4 H+ [% [) ^    今年4月初,两名美国科学家联名起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指控该机构正酝酿犯下毁灭地球罪。原因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巨型粒子加速器一旦实施操作,可能产生黑洞或其他可能导致地球甚至是全宇宙毁灭的可怕事物。连协助该项目研究的美国联邦能源部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等一并成为被告。
8 B, G$ S6 f% G/ c8 w6 O, I   
) N; w" N& J+ {& ?    起诉的结果虽然没有拖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但却使人造黑洞的风险得失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焦点。5 ^) A* r) n1 c$ K0 s" @
    5 R1 f6 I8 l4 _
人造黑洞的来源
% z0 x, g6 \& r6 K8 b4 w. G& U6 f8 N   
9 B6 O/ {: N2 Z& }* ]    黑洞是结构极其紧密的天体,质量与海王星相同的一个黑洞直径还不到2米,而其引力场差不多相当于海王星的100亿×100亿倍,连每秒30万公里的光也不能逃脱它的吸附,更不要说其他的物体了。这正是黑洞的神奇可怕之处。据主流物理学界认为自然界的黑洞虽有辐射,但不湮灭,它会逐渐把周围的东西都吸引进去,变得越来越大,直至崩塌。那么,人造微型黑洞是否也一样具有自然界黑洞的特征呢?
( i) e" u# K0 |! g% W    * J( Q9 W+ S1 t5 L3 u" c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威廉·昂鲁最早提出人造黑洞的设想。他认为声波在流体中的表现与光在黑洞的表现非常相似,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事实上就已经在该流体中建立了一个人造黑洞。9 C5 g9 Y5 k. Y
    5 C: O4 b0 H$ n6 B8 T
    为了能在高能质子撞击中,模拟宇宙大爆炸后一万亿分之一秒内的能量和条件,藉以探求物质本质的线索和自然中新的力量和平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历时14年,斥资80亿美元,在瑞士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它设计用于轰击质子使其在发生撞击之前加速到7万亿电伏的能量,这为微型黑洞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 m0 \8 E0 e& C9 }3 i# a   
# _3 T4 G/ F7 a    控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两个美国人,一位叫沃尔特·瓦格纳,另一位叫刘易斯·桑科,前者曾从事过物理学和宇宙光学研究;后者自称是研究时间理论的科学家和作家。
+ f* y( p) @% {4 W; i$ }    0 [" j# i0 m. {$ S0 _
    本次诉讼中,两位科学家坚持认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低估了强子对撞机有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至少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旦出现闪失,悔之晚矣。对撞机投入使用后用不了多久便可以制造出微型黑洞,它很可能像自然界的黑洞一样的强悍,像吞吃鸡蛋一样吞掉地球……5 j1 q2 E8 p4 T( v
   
$ |) d- P( e% _- Z; v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解释说,他们自强子对撞机立项起,便对环境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多次评估论证,从未得出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的结论。而且事实也证明了人造黑洞并未吞噬地球。但也有少数科学家呼吁科学界重视瓦格纳和桑科对人造微型黑洞的质疑。他们认为物理学是科学学科中最显奥妙无穷的科学;而量子物理学的特性如同“掷骰子”,很多结论相反的课题仍在论证探讨之中,轻易得出的结论无不显得单薄脆弱。8 Y, J" _3 g3 q
   
* [6 g1 d3 R4 g/ B1 |+ Y6 ]了解宇宙起源的窗口4 F8 Y5 w: i% S5 ?+ n" h
   
* O0 g& R  B9 H! j& f4 B9 O    即使是对微型黑洞可能带来的危险忧心忡忡的人,也明白欧洲人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超级强子对撞机是自然科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能够制造黑洞是一些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尤其是“弦理论”的研究者们恨不得明天就能亲眼目睹让他们心仪已久的黑洞真面目,哪怕是转瞬即逝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头脑中的问号实在太大太坚硬了。
$ X. {5 W. }5 F; W* L* ^    6 k) L! K7 j- b- S
    当对撞机将质子和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然后撞击,便可逼真模仿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现象。科学家希望通过“微缩版”的神秘一刻,解答宇宙最初是个啥模样,以及如何精确解释质量、重力和“暗物质”。
/ x& M7 z, a# M1 S, Y3 Y% Z  E    + B5 x4 C8 Z$ e( w& b. F; a
    人造微型黑洞可能会向我们提供进入量子世界,即亚原子世界的一个窗口,物理学的最难解之谜就蕴含其中;它可能为我们提供证明物质三维之外物理特性的最初证据,帮助我们建立能综合观察微观量子世界的模糊理论;它还可能为我们揭开最大的科学谜团——引力如此微弱的原因。此外唯有黑洞才能回答,我们的宇宙是否漂浮在一个只有引力才能穿透的多维空间中。. \/ C: K) S1 e/ U5 }) t. ~
    - I8 X  h( `5 P8 f% [
    由于黑洞蕴涵着巨大能量,大到足以吞噬周围的所有东西,据此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物理学家霍斯特·施托克和马库思·布莱吉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粒子加速器使氢原子核相互碰撞,使氢原子密度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一个微小的黑洞,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收集这些能量为我所用,正好可以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两位科学家认为利用黑洞方法制造核能,将比生产普通核能的效率高1000倍。因为从理论上讲90%的粒子在黑洞里都能转换成核能。他们的设想如能真正实现,未来世界能源年消耗只需要10多吨的海水作原料便足够了。
: s6 L* i* J6 \. W   
! D' b5 p: F% z8 _2 D弄不好可毁灭世界
4 M6 ~* U: ?. U# p+ t3 s) X   
+ I' p( |; D9 `+ s9 l$ H; U    据说,美国军方正把眼睛瞄向人造黑洞的军事用途,已拨付巨款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在递交国会的秘密报告中预言,人造黑洞不仅很快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而且50年后,具有巨大能量的“黑洞炸弹”将会像20世纪40年代美国投下的原子弹一样,令世人瞠目结舌。3 _3 V3 v4 V: j5 Y
   
0 F8 q0 W5 p% a    俄罗斯科学家亚力克山大·特罗菲蒙科认为,能吞噬万物的真正宇宙黑洞也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室“制造出来”:一个原子核大小的黑洞,它的能量将超过一家核工厂。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制造出黑洞炸弹,那么一颗黑洞炸弹爆炸后产生的能量,将相当于无数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亿人死亡。据特罗菲蒙科称,制造“黑洞炸弹”的反物质被科学家们称做欧顿(otone),一颗欧顿的质量相当于一颗原子的40倍。到那时人类的末日在转瞬间成为现实。
: N9 u) d, M% {) C0 @" `: i    9 k+ \( j! ?) d, g2 q6 [5 `
    据俄媒体透露,俄罗斯太空学家们早就开始关注黑洞现象的研究,在俄罗斯太空学会为俄军事院校21世纪军人编的一部教科书上,就有几章专门涉及“黑洞知识”。这本教科书的目录中包括:黑洞、火山现象与反物质欧顿、欧顿与地球灾难、黑洞与神秘事件等等。让人绝对想不到的是,在这本教材的最后,科学家用短短的文字介绍了如何发明黑洞武器、如何制造黑洞炸弹等。
; `& f/ Q' j: n; }0 }, `  l    $ ?1 @( \6 G* W2 }+ L7 _# w! @
    毫不夸张地说,全球订立反黑洞武器公约,已经成了人类生存的当务之急。
发表于 2008-12-4 16: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那个年代.谁能说没有发现新的地球.1 i8 P! D. m) u9 {; T1 M
宇宙飞船的出现..
$ L. [8 T: ]3 N" W( ~, x& l5 s" A9 R  V. D( |8 b1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6 11: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去黑洞 不出来 上那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6 12: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真是疯狂啊......不过他们目前是不可能成功的吧,人类的技术应该还无法能够制造出黑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6 14: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只是推测而已..反正它死的时候...我们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6 15: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人都逃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11-23 00:17 , Processed in 0.07208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