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i- d4 ~6 m0 @ m4 K/ D5 G" s
/ |# r5 O) g) a1 c, y* `; d) H! y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p! F; O% j( u( q7 [, W
x; a) |% l8 n- G( D
五戒的内容/ h; m S! \2 t" b" Q% _, d. l
) \2 f9 O! G, ^: }' x$ h6 Y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纤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 t% C' |% [% d7 e
, p n1 k3 B1 c' r5 ~3 ]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d# f8 `( z& D) a0 G( o$ U4 j5 a, U& ~' \
1 I% i* o0 d- ^- y0 m% w7 Y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1 H I% y7 J3 e! D0 J! z
8 S. p. _5 y: c# {4 n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末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8 S+ @3 T1 {7 g$ k' v( A: `8 d8 H P' o
◎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囗、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末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 S* W, f5 ?4 J5 G# p, m, }( B- ~
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爱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 x- H' A3 ^$ f9 a6 G/ N
9 P5 A+ B' J! D$ w K- V ◎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囗、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G1 V7 |3 S' S3 S
: _3 G# o' f# [$ \& F
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 ]4 W: m' A+ j) f1 X
' [$ D) _$ A3 i. V3 l" b/ e 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语。
* B- \" }0 l6 t& @3 I3 m
6 [1 }1 Z( h0 K5 D. ] 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因此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妄语,就是方便妄语。( \% w- m( Q, `& P& J; c
4 |" L3 ~' w3 G# K 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7 T( q1 V! t! U( e4 q0 M0 l. z$ P- a8 I) c9 @6 |8 }9 B/ i: q+ f4 @! K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 q+ N& u" I1 s9 \, Y$ [9 }7 W0 A& e# q Q3 Z& H2 j4 W2 U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于是盗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语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 W! `% o2 `; [6 ^: ~
; a5 W1 m2 `6 S6 C" C2 { 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 d3 N1 u; B# D' r, _+ @# Y9 k" \2 G+ Z) o/ z$ u, a) [0 y: `
五戒的意义) ?" y1 T9 P) o
6 |! ?% x) |4 J7 |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 R- X# V8 p+ q2 T
* I- r0 b; E8 q' v2 z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 Y0 W9 P! Z$ @
6 T) G, O9 }, E! [% A7 E" ?; X 受持五戒的利益2 c3 O# H7 R1 R' w) P) A
0 E. V' K% _" O4 t/ e2 r3 Z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4 [* ?# Y6 |* o$ J; v4 N% v. X4 r% H, o. j# A9 X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3 S5 M8 k+ I* l. Y e+ F8 H4 ~/ J7 Z2 j4 U _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 n: c" Z- `5 C! D1 z7 a! l, W
2 t0 Q2 p, O3 @6 C7 i1 l' x' s' O 五戒的受持
6 E E& d/ |# l8 v: P. [) R
- g5 C4 w/ G I0 n5 E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2 o6 G+ H) d0 y( Q% s, x K y. a* P" E9 t m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