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 K* m! f- J6 Z% J
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
9 d8 _; x2 ]( }/ Y0 F6 x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 D2 m4 L1 I7 _" \( g. D
教义和宗旨来讲的,而“福慧并修”则是从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来谈的。
1 @$ M: G1 l$ O$ ^. |% _" y/ ?; w0 b/ M/ g! L0 ~$ F7 f7 _1 _: u, v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
! l- h1 j/ z1 S3 O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因观世间众生沉溺欲海,饱受生老病死之苦,从
3 _4 k, ?& o: d# o6 K6 ]而发心出家求解脱之道。经过十余年的访师求道和潜心修行,释迦牟尼终于证得8 u. N" y \* |5 B; i& K
了解脱生死轮回之无上正等正觉(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之后,释迦牟尼以
' M* j) N* ~# Y% b. k+ k此无上菩提法化导众生,说法四十余年,直至圆寂,以实践他降生之时即立下的
+ r0 {2 z" G# ^& i4 C2 l誓愿:“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4 g( p7 N0 @! A/ q2 s5 a' ^5 o
(《过去现在因果经》)。佛陀的这一誓愿,体现了佛教关怀众生、利乐有情的
9 {3 [( @( n# O( @/ t7 _+ O: | t伟大的慈悲精神。
/ z) R& U5 D, Z 按照佛教经典原本的解释,“慈”和“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
$ @ }0 a" _2 D* _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慈是与众生乐,悲是去众生苦。如《大智度论》中说:! t/ L f8 {+ h4 ]* H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
1 ?( G7 Q& \7 S" K0 T. U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证也就是要脱离
6 ^8 \) B* [/ j6 S' m$ Z' |此无边之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亦以拔苦为根本。佛教的这种1 Q& }7 c7 }1 ~* V
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扬,甚至被视为佛教的最根本精神。
7 g* h" i, k9 j w0 l# D- z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则更明确宣
% L& T( l5 B0 Y" H2 p7 j7 m' @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那些佛、菩萨中,无一不有自
2 o7 r; |. K' d7 d3 [: F6 V& O己的誓愿,然救世济众则是他们共同的誓愿。此中,尤以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誓/ |/ N( A# u# }9 z2 l8 G
愿最大、最为感人。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发愿说:“若不先
/ F* D( v |6 Q$ N' m! I3 ^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卷上)所以,后人为地藏菩* j" Y' Q. X, M7 T3 w' z8 S( u
萨所作的对联曰:“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充分表达了地藏4 z p8 ^/ f* E$ l6 Q3 ]/ y
菩萨的宏大誓愿。
# ^* l# w6 Z: z7 d4 c) O- i q 大乘佛教中有许多救苦救难的佛、菩萨,除以上已提到的释迦牟尼佛和地藏
% a$ {' S3 n( r菩萨外,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也是最受广大信众崇拜的救苦救难的佛、菩萨。
0 {2 F$ t4 U7 p" ~1 `应当指出的是,大乘佛教通过佛、菩萨体现出来的这种慈悲精神,并不是让人们' y+ B) d& E3 l
通过祈祷去期待佛、菩萨来救度自己,而是要信众按照佛、菩萨的慈悲精神去实 x1 x# m2 M7 \. H" v, t' x, J0 ^) q9 ~
践。上述“福慧并修”中的修“福”业,即是要求信众通过对大乘佛法“六度”+ a6 Z7 b6 e5 o8 U1 q7 e$ u* E% U
(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修法的实践,以实现利他的慈 K( o2 l1 J9 E# [, L
悲精神。中国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认为“自性% g+ k3 `% A* T6 b/ s
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倡导“自性自度”,更是把实践济世% h0 |1 L! P! ?6 d
利生的慈悲精神视作是否悟得“自性佛”的体现。
' U6 ]4 I) [0 O1 ], E; ^$ v+ I# f, H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各国人民、政府之间* ^. B7 q3 J0 u4 S
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人人都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和同情心。- u; y9 G/ \ Z8 p- g) I# p
若能发扬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将有助于人类爱心、同情心的养成和增长。3 s+ c; C/ `& e# z3 }0 d6 Y: x+ N# U7 j
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 m. H' }/ s p$ i% F5 S& Q
命,乃至所有无情之山水土石。佛教对有情生命之慈悲,不仅体现于“不杀生”$ F! B- B7 Y" e6 o% _% F- ^2 N
的戒律中,更体现于为救有情众生之生命,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 W8 ]0 h- {8 T- {6 w, ~; J% t% g在佛典中有大量记载着佛、菩萨为救助有情众生,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故事。其8 T) I; S3 ~% e; |$ l( B
中“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是人们熟知的故事,虽不免有所夸张和极端,5 Q/ K3 G6 Q; C
但它表达了慈悲利他精神的理想和升华。佛教对无情山水草木的慈悲,则体现为
' s1 P2 V3 z9 ?* e) y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保护。中国有句俗话:“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佛教: y1 E/ e+ j/ E1 j4 p
寺庙大多建在风景幽雅、环境优美的名山中,而他们对优美环境的保护也作出了
1 I$ y# T/ S! E+ H2 G重要的贡献。
. M q/ O9 E0 q, p6 M' e+ F 我们现代人如能从佛教的不杀生和同情、爱惜一切有情众生之生命,以及积0 [. H t" F: b6 a
极保护生存环境等慈悲精神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话,我想对改进当今世界面临的严
4 f% M3 \# |2 ~% `6 o) z, |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当会有所裨益的。
' ^, G8 @5 }7 P5 w2 t+ Q' }. @: M5 p* v8 I7 ~
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
$ H1 y* D/ i( L1 Z5 D4 i; H 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佛典中常说:
f: f8 ?" [* C G9 {* l7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源于人
8 Q1 Y7 B- {# c# q+ \. W们的这种分别心。人们由分别心而起我执、法执,生贪、嗔、痴三毒心,成种种+ f* D A. }; k3 f; k. S
颠倒妄想,从而陷于无尽的烦恼、无边的苦海不得解脱。对此,大乘佛教认为要
% r( @, E6 L/ i& p得到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7 x0 L& v" v! D# g
的分别心。这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罗9 n5 V) q) w- Q6 o! a
三藐三菩提。”
9 J2 c7 t3 ~6 ?( D9 Q* H* i+ Q 对于现代人来讲,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无过于“自我”的失% }+ @; r* l0 L3 d- ~. p
落。而这种“自我”失落,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3 }5 X0 |3 G2 }" g- T# O" x
结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嗔、痴三毒心。贪,为人的贪
: F' I& P# k" L欲心;嗔,为人的嗔怒心;痴,为人的愚痴心。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
4 x) w$ z m+ W& O! O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则是对8 ~: k, a% [7 ~5 ?: V4 ?3 w
事理的颠倒执着。三毒心的不断扩张,使现代人在不断扩张的物欲追求中,身为0 q/ I) v4 q: w# R& x M# W7 A
物欲之奴隶而尚不自觉;在日益发展的高科技面前,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科技 A8 K+ F( `8 x) O
环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异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失去了越来越多6 t5 V1 L" U3 R3 X% t
的个体自我本有的主动和自由,越来越找不到人生真实价值之所在。
+ P7 T8 h# e% q+ z; q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
' ^1 D: K$ ]( p7 ?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嗔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来清净为7 L: f1 Y5 K% t/ I! C5 F
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0 J8 V# D/ T! @0 o
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
: G" W3 X5 v0 G* n* v" L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 G( P* _- Z' v) X+ U2 \* i: L
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大乘佛教以
# P) R% f& N" _4 G, C. A# j' W清净本性为自我是极其深刻的。+ a- K* n0 j8 g9 [8 l6 h+ \
清净也就是空,不过大乘佛教是不离色言空的,他反对各种离色空、断灭空
* ]" D) d6 s# ]+ u/ J: \) q0 q0 U的说法,并斥之为戏论。因此,大乘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
J/ ~' b- q# ]. j! [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
/ u% S) C6 g* S* m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
2 t- v' W0 g8 _- P1 S' {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 v8 m R: p% P0 _0 X: ^: e
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6 s: p$ {- \8 Q) l. H
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
; P6 p1 T, d+ V: u7 c1 J+ D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
$ K( s" D8 p" }/ ]: S) \的本来面目。1 y$ U4 R" _9 {8 B; }! a" x
由此说来,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脱法门,在今天还有其合乎时' |0 B: e0 a7 p! |
代的现实意义,可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资粮。 e- p6 _, Z2 B* ^: B; n W& _
: e/ n0 c8 B+ C& Q: Q) @" c: r- F
[ 本帖最后由 寶曇花 于 2008-11-24 08:0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