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4071|回复: 15

关于佛珠的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6 11: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珠又称作佛珠, 数珠等, 是念佛时纪录的工具, 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
1 s" v- y2 l! w) h  e3 e  ^5 t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 能生诸种功德, 而中国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
3 R; w0 J; d) E4 \2 x( t. F因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 {# |$ v6 A7 X* a; z9 _/ A+ _* n$ Y
1 N" E8 L0 W; t3 C  u& i念珠乃身外之物, 我们念佛诵经主要是内心, 不要被物所系, 被物所碍。更不要被困 1 m0 T' g; k+ \" l' `
在手上的念珠是什麼质料, 要多少颗数, 要如何掐捻, 要拿在左手还是右手, 放高拿
2 A6 T+ v: B0 d. R- }$ J还是垂下。我们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 也不必要强求庸人自扰的持珠方法, 如「金 3 \+ X  Y7 g) g. z# ^% _3 r! [
刚经」所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念珠也是相之一, 所
" E" {! G. S3 f5 R8 a. E, l以我们使用时不要过份计较它。 + o+ u9 k* |3 G& X& N; Q+ W4 D. L2 a
. F! O$ t. x. U7 e
据藏经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这种念珠,因太长,或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下品为27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共9种。 ' p: i: u" m; c# a: Z5 E
佛教念珠的粒数各有其含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是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携带方便,分108数的1/3或1/6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其他深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1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18颗或21颗都可(佛头不算不在内) % I! q+ j$ T5 H" F: D" j5 [. q

. K$ v" K: U" a; Y1 G4 Y8 `  c" Z: |
* u7 K: d% s+ q4 X8 Y/ j4 l<为什么要戴佛珠>
. a' P* A, G+ z) f& ]" O4 c% c1 H& N; r& ~! l
“佛珠”的本意是“弗诛”,戴在身上随时提醒我们,不可诛杀任何有性命的东西,包括人、动物、植物,而且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对方的生存,让他们也能安心地活下去。 + |) b. B; a5 R1 U

" P* |& Y' h) |; B: u2 V有些人原本有很长的寿命,可是他却诛杀太多的小生命,使这些小生命都没有能够活到他们该活的岁数,所以,神把这笔帐记到他身上,把这些小生命短少的岁数,从他的寿命中,扣除了,因此,他便变得很短命。
( Q* C: L" U  I# ]& l0 b$ X: V! p$ U) [: K5 v1 ^. l
有些人原本只有很短的寿命,可是他不但很疼惜一些大小动物、植物的生命,而且很有爱心地照料他们、呵护他们,使他们的寿命延长了、增加了。这些延长的、增加的寿命,神也分毫不少地算在这人的生死簿上,使他的寿命也随着延长了、增加了。 1 [8 d! Z) z' D' u! h& ~
5 x+ u0 I' c# r. V$ t# i
人之所以会死,不是因为他得了不治之症,而是因为他的阳寿已尽。很多人车祸死、坠机死,或各种意外,而突然一命呜呼。这些人并没有得什么不治之症,但该死的时侯,也一样死了。
- c/ i# R5 q! Z
+ ^$ X% q: C5 z, B6 S人应该自己去努力一点一滴地延长增加自己的寿命,为延长寿命与增加寿命最好的方法,便是不杀生,而放生。 7 D2 j7 s' e6 r3 X& _, }5 R9 E" A

1 q$ C7 d/ U2 u3 q- m. o, h. G当您不杀生,阎罗王也必不杀您,而当您放生时,阎罗王也必放您一条生路,让您活下去。   F" a4 `, R9 i7 d& r* I5 {
(摘自:http://www.mfzq.com.cn/Blog/Diar ... a=S&Tid=346346)
- \7 C* x9 k7 j* Q6 ?4 S7 k5 J! U

4 L0 ]# F. e' |3 e【l、古印遗风--佛珠的起源】
8 D  a$ q7 G7 D: K2 B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 u' B  _! S) [' O7 Z+ O
/ {' p( u& u& J. a, Z! J(一)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 k8 [6 W  a7 s/ }+ c8 p(二)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謦」。 " b# `; j3 J6 ]) K6 J' V: t2 p) F
(三)japa-mala, 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謦」。 8 P5 O; t) |6 T; R" G$ p! p# k
(四)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 W5 \2 u+ I# A: z8 f9 u! I6 u# h8 b
而梵语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来讲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謦条缠身的风尚(见图1、2 ),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佛珠的使用。
6 Q3 L  p8 \& C' [: A( A
9 z; D) g- e! a- C; d# `
2 I2 x* V' S7 r0 N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 7 D+ Y5 L% [  r! x6 p1 _6 P/ \* t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 N7 e9 x7 g) y! p. l+ M, k% c5 _1 H! s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4 u6 @8 F( W$ }( X5 v* D$ M6 Y% Q; O8 e* G, ?6 G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记载,并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不曾流行过佛珠。这在出土文物中,亦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属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佛珠的。我想,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香” 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区僧尼、居士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 X- R3 S; Z3 Q, q' |, v" S3 r2 H9 x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代所翻译的《木木患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2 M; |2 T! ?! b2 N0 q( f
9 C4 @; V5 m$ o6 Y5 Y, E& |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 z6 q( E8 e4 Y/ w/ t: x/ ~6 o

' F/ B; y; f6 v+ S" r' J至此,佛珠便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 T6 k+ g# o* Q1 _' G. J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 @, E$ F/ W. b$ A

- ]0 S& I: e! R《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 d3 z& |$ y2 H, }# Y( u3 |9 S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 W) Y! K4 `; V: a4 i/ m4 u

6 X: |8 Q# |* d) u6 V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见图3)。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图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见图4)。
3 z( h. T; Y3 R& O  m8 }3 Z+ C( q% @/ m
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 a2 A, r& ]: w2 [6 M! D7 N
! b" T2 j$ T! S$ |2 y: ?1 J0 k7 k9 K/ u
【2、名目繁多--佛珠的种类】
! X( f, y$ t( Q& L- u7 G& O0 ?9 W) D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8 U; _: {# S. w' c
(l)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 M% S2 h; ^7 G( _; n+ M" h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 f3 U$ K+ z% c8 H! i(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v; Z: v! _4 ]- l0 N4 x1 _) o, ~5 X" M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见图5)。在经典中解释说:
! k5 K! j8 N/ I- w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9 A: `5 v+ D2 L$ o4 O; w/ G$ i7 R【3、意蕴深远--佛珠的数目】
/ Z3 n2 w9 N+ I" o8 [1 _4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兹列表如下: ( E7 }; q. v. g" d# n& l' g

( x; Q! s4 k* _, T; T# p6 t颗数 ( s1 F% d  T  v, p0 L7 T
出处 6 t+ B3 r% G# k" N

" I% b( W& z9 ^1 G; w5 r1080 1 H0 t* a" u( ~$ [3 L1 n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 Q! `, x) i3 }6 \- f, k
9 v3 L4 B7 P( i, ]
108 9 Y6 q$ O: T/ H. N  Z( y& C
《木木患子经》
, M2 [: \$ |/ {7 E, S/ P《校量数珠功德经》
" v2 f1 r$ }& U5 D3 a) l《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1 W: d0 _- d% W7 W' Q2 V
《陀罗尼集经》 : D- E" u. U/ ?( K1 D
《文殊仪轨经》
' K+ O2 f' j; m4 B: \2 Q6 l5 U& Y7 O( G% k
54
: G' `( R- L4 p8 @' d《校量数珠功德经》
5 F6 f. r( }! K3 C" ]+ \8 f' A《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2 w* g0 V- ~3 ~0 f* J, V: f3 \+ U
《陀罗尼集经》
2 {5 a/ R( H& b4 y" J7 K9 n《文殊仪轨经》 8 Q( y: @/ `- w! J* B0 B

' B) q' x8 L) v# h. Q( v42 * R$ L. L/ w* q! H
《陀罗尼集经》 7 [' h8 ~. B- ?3 L( J& y

1 Y( J! U1 N: t% E0 J27 5 D# K& |) Y# @  V0 p* M3 c4 U
《文殊仪轨经》 6 \. p/ p7 a0 y( \
" Q& o% ]# B! v. W' o7 O' v6 `. E2 I
21
# f& l: e5 _' F" \9 `+ \: R- f6 I《校量数珠功德经》
: T/ I6 u/ S' Y! C5 p# [* E0 \1 K《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2 t* s6 G% W1 r
《文殊仪轨经》
7 w# S2 i# F6 K+ g- c# A1 m" l; s
- p" e" A/ l4 k) V0 ~18 3 ], c# V6 c5 d7 Q& v) N  z! a
《陀罗尼集经》
; q5 F1 H( T8 v- F/ x' J  m7 k
7 A! W- J, Y8 p0 I& W3 g  }( q+ V3 _14
! G) \8 A# I5 v; E  J《文殊仪轨经》
& |: `" C! i, k6 T. k
: d- G! O" s- k$ l/ R  r' D2 `5 H& h1 W+ n4 c; V
《校量数珠功德经》 5 ~* D- u, y& U+ p1 p
【4、异彩纷呈——佛珠的质料】 ' q# l4 n: p' a. `* D+ w
" R! q* m1 L4 P, p9 p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3 A8 a5 J( a4 [, S; T! U, Q+ [
& e9 A; }$ N$ t
经名:《陀罗尼集经》卷二
7 T! i: ?5 |& b: r9 @佛珠质料:金、银、赤铜、水精、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 r6 U( k  c* L$ V* K0 x: D7 S7 k

9 J$ [. `1 \- O, Q2 L. V经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 6 Z) W2 _: ], G7 W5 E0 I/ d
佛珠质料: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 Z6 Y. Z3 N0 g$ Q+ y/ @1 ?8 T- J, Q* d8 _+ \- o
经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
/ N1 D* f6 n' d6 L, T佛珠质料: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 x( U9 h+ }3 S: S. b0 }, Y0 P* o+ F, ^" G
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士和女士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了。其实,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是“有善根”的表露,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况且佛陀早有明示:
) n) N; }+ g4 t3 t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1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佛经里没有明确规定,一般都戴在左手,因为右手用的时候比较多。
* b' d. \0 Y; Y; N( r
6 G& q0 j% e# ?# \' _念珠又称作佛珠, 数珠等, 是念佛时纪录的工具, 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 - t1 j9 u+ U. f& F
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 能生诸种功德, 而中国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
) z$ c$ H8 _7 B因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15: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17: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相当不错,佛经的例举和出处写的也相当准确~算是个有水平的帖子了啦~# Q" _( f& d6 O- k( ~3 Y8 r; A
值得申请个精华哦!
0 @- `0 z, L( ^2 W) c; V8 b' f( k- S# @
  连对密宗的念珠也做了很好的诠释~
& W! S# B1 {( u/ C  D3 ^* a( e+ J
( E, w3 }8 e. s0 M6 g0 S下面偶也来小小的介绍下下,密宗的念珠为什么是110颗甚至更多的原因吧~  x7 i9 S6 m/ W) b' r
首先佛珠有,念珠和手珠的分别,108颗的称为念珠,18颗的是标准的手珠(当然也有13或者14颗的但是一定要有佛头才算是手珠啊!没有的只能算是手串或手链了啦)9 L3 [& s% @& H9 G% P  [6 F

0 }0 v  b5 n0 q: f显宗(也就是汉地佛教的总称,佛教大体分显密两种,其次才是细分的各个宗派像净土宗、禅宗、净土真宗、天台宗等等~# e: I* U3 {; x
密宗同样也分为藏密和东密两大流派,藏密顾名思义是说的藏地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四色教派的总称,东密则是在胜唐时期传入日本,并由空海上人在高野山创利教派作为开端的代表则被称为东密)  Q/ ]2 p# h" c0 Z; p" w# S

0 [7 E" u! }; ]. y- s2 R/ J至于各派的佛珠基本来分,在汉地的多用108颗东密也基本如此,藏密的则是因为喇嘛喜欢在珠串上加入其他的法器和供养品而显得更为庞大复杂,在纯粹珠子的数量上也会加成110甚至更多以此来表示超越的含义,简单的说也就是超越108颗的更大殊胜愿力~( J& n, I5 R: ?, j
9 S, K+ r+ T! t4 Q, v& Y' r% |
好了,罗嗦了大半天也不知道有人看不~呵呵:P7 m7 [, N5 _" R1 x. e) S- {! b
' g5 P- S) P( N( \
顺便说个题外话 我用的念珠就是108颗的人骨念珠 是从西藏活龙寺觉囊派的宗师忠德活佛那得到的 也是偶最为厉害的法器之一:victory: 嘿嘿
9 u+ ~8 t* k$ n
1 T, D! L6 [2 Z& ]+ f[ 本帖最后由 水月 于 2006-9-9 05: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0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顺便发点关于佛珠的小帖子~呵呵 喜欢的就看看吧

念珠的起源 8 f& D; V+ s' E; J
  G; b; T( R4 j4 d! m4 S
       念珠的梵名为钵寒莫,又称之为数珠、诵珠,通常人们称之为佛珠。顾名思义,那当然是佛教徒使用的法器和标志了。还有人称它为“栓马索”。念珠最初的起源是由古印度人以璎珞。珠宝作为项链等装饰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在佛教之之前就开始使用念珠,印度出土的二世纪以前的婆罗门像中已有项悬念珠了。在佛教之前,印度的事火处道的本尊就已手持念珠。
8 ]7 ?1 I" }) W' K
9 J( ]$ L$ ^; C" z" J% j        佛教徒大约在二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念珠。佛教早期比丘使用串珠用以记数、摄心。当时串珠为三十粒,黑白相间,用以记日。佛教经典记载念珠起缘于《木槵子经》,此经云:常持数珠,无论行住坐卧,一心念佛法僧名,满二十万遍升天,满一百万遍超生死。佛经中《金刚顶瑜珈念珠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等经典对念珠的使用都有指示。6 r$ @  h) O3 k+ q

9 J* D# M- M( x8 a" g7 c       佛教于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念珠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发扬光大而广为流传。东晋时国人已开始知道使用念珠。唐朝时念珠使用已相当普遍。一些寺院里的准提菩萨、十一面观音像均携念珠,罗汉像也有手持或项悬念珠的了。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已有“人各掐珠,口同佛号”的讲法。苏东坡曾有诗称赞“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行,经杖何在。”《敦煌曲子词上――禅门十二时》称:“日入酉,观身知不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定格联章》云:“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哺眠。可见,僧人使用念珠已十分广泛。2 w4 {7 }% j1 X

4 u+ |) s, T- z' J+ {$ b3 s6 H2 `念珠的含义
4 T3 p7 u, j6 R9 j  v7 I0 T, w# M( S# X
       念珠作为修行的法器,自然有其功德和意义,或长或短,或挂珠(挂在颈上的),或持珠(剧手持刚的),或戴珠(戴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粒数不同,都有其内在的意义。0 ?# W( n- G  x* k

- X: n- V5 x) ^       第一,佛教中的宝珠称之为“摩尼珠”,意为:如意、清净,比喻清净的佛性,即本觉真心。《永嘉证道歌》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佛珠可喻清净的佛性。同时.佛经里曾以珠比喻戒律,《梵刚纶》中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g3 h" K+ v' E8 X& d
, B/ }; R6 |% ]# F
         第二,念珠中的珠和绳贯穿的坶殊,以及珠与珠之间,都有其象征意义。母珠表示无量光明无量寿(即阿弥陀佛), 以绳线贯穿表示观音菩萨的慈悲喜舍贯穿如一,珠表示菩萨的胜果,中间结表示断漏(即断除烦恼之意)。
8 o3 D! b7 ]$ h- {8 i8 U/ Y  {3 a/ r5 p
        第三,按品级划分,念珠可分四品:3 X( M3 W! o$ r( E' M2 F3 r7 y

! v. x2 Q4 j! K        1、最上品为一千零八十粒。但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人者使用,或为名僧在法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
. B  k! S9 b% h+ w) W1 t( u
1 C( T7 S$ H; m! i8 d2 r8 q2 z& |        2、上品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为修行中记数方便,现也有穿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的。* z% l+ f4 }) P4 R  X
0 v  }/ ]- g, Z0 G/ _
        3、中品为五十四粒。
7 R! |( r0 S' T. |- F$ d- N& k* j! V1 W- R- U  b
        4、下品为二十七粒。
  t, z- I1 `, [7 L  s$ J9 v* w" g( \+ s# `9 ]* Z
        第四、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
! a9 u* T' M; f4 T) L2 J6 f% Z& ~3 X
        (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2 F- A7 @1 Z- l, d+ c$ q
4 G0 P$ [: j+ A1 o
        第五、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 w- y- d! L) s7 A) @* A& X7 @. [
9 B8 d% D6 ~+ R! T& `# H# h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 O' h; R8 i7 i  J
: w/ f- j1 e& V  _
        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界: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  菩萨界;⑩.佛界。前六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间。
* g% W8 T; z: s6 Z3 a( e/ u# F( M% |" r7 \7 q4 I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 @" Z! w# y3 O" l
* h' z6 L7 Z5 X0 V5 N' E6 D5 H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0 @, \1 `8 }# D; k* ]$ P1 \
' K6 p1 Z" L6 q/ e$ }: V+ a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A5 J- n$ P' i7 |3 G# M5 Q

: K/ ~) Y6 @" ^. f8 L! [3 J. s: c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0 I( x+ X, I* o8 h- s8 O

8 O  k7 F( A' x  K' [# X! X6 S& }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再加上四善根。5 m+ D/ Y) ]. q; ]
% p6 l$ s; i+ C% d3 w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萨修行的四十二个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和妙觉。
; X+ a& m( G+ A, G+ Z* N  ]1 r1 q7 d4 c, `& ^
        5、三十六粒,含义与一百零八粒相同,为携带方便遂三分之为三十六而制。
$ t2 r6 i* b# O8 h$ R( N
" h8 p6 M9 K3 I- s* V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4 n* Y& D* m! g  [; |9 v$ i4 {/ g( F' W( @. w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和第四果阿罗汉的“九无学”。
; l% q: q+ o6 p3 f( [, a0 k! T. x8 ?; ]8 Z" ]! n: l
        8、二十一粒,是表示本有十地与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罗密和佛果。$ b+ G7 d# k( u5 A! Z

2 h0 E2 |. D( B* j/ y        9、十八粒,意义与一百零八粒同,为携带方便,遂六分之为十八;或谓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_) D8 A; P  \1 ?

/ W& o3 ^3 I7 n2 ]' s        10、十四粒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观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或也可表示《纯王经》所说的十四忍。5 \( U5 v: ~& _

* b- i) p/ i; f6 D# @6 }% K1 y) V. D        第六、念珠结构分为两大类:
5 p- D. a, V; \/ {, d5 x* |- \
9 f8 N+ ^" \( f: P        l、单组念珠。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数目的子珠组成。
( }6 L9 j( q) h& n. V6 B' T6 ?1 }! {9 ]8 \7 A0 V( b: [  j
        2、复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还有隔珠(又称为数取),弟子珠(又称为记子),记子留,或一些饰物。
3 ]3 b; Q% t8 A8 u6 L8 c: A/ g- d" p" E8 A, m
        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两粒的。唐蜜修法的念珠为两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一百零八颗的,和五十四颗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
7 q; r( Y3 F2 i" c( D9 Q8 L
# K; [+ z5 y0 ]: k        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c; q: U  |: n8 v8 f
) S( n2 }* I. R2 S3 h  F1 b+ g! M
        弟予珠一般体积较小,有十粒或二十粒.系串在母珠前另一端.以十粒为一小串的,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波罗密。弟子珠也可用来记数之用,每念一串珠,拨一粒弟子珠。" E. G; F% P. Z- }, t! `; M; Y

0 z3 o3 E) _$ `# P念珠的作用
' n% D/ d9 {- Q5 P# \, ^4 O, |$ L6 H
       念珠的作用主要足帮助修行者收摄心意,消除妄念,专注修行。同时也使修行人完成每日规定的课诵不至懈怠,记数而用。《木槵子经》中,佛陀开示毗琉璃王曰“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诸善男子其菩提子者。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金刚顶瑜珈念珠经》中载金刚萨堙菩萨偈日:“静虑思念心专注,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T( p: Z3 ]: D& F: q

6 {  S7 U3 a9 y3 Q# {6 q        一粒粒念珠,圆润饱满,象征着菩萨圆满的正果。用线贯串起来,是表示菩萨的种种功德,串珠中的一粒母珠(俗称佛头)是表示佛陀的无量光明,无量寿的。念珠是串起来的,但也可以分开和断结,这表示以菩萨的种种功德来断除众生的种种烦恼。0 `3 i1 Z( m8 `

% J- e- g. @0 d9 h0 x        念珠又别有些人称之为“栓马索”,是比喻人心如狂奔的野马,杂念纷纭,刹那不停,所谓“心猿意马”。唐玄奘曾经上表唐太宗谓:愿托虑于禅门,澄心于定心。制心猿之逸燥,系意马之奔驰。”手掐念珠有助于遏制妄念,收摄心猿.栓系意马,增加定力,专注一心,不生懈怠,精进修行,断除报障,升起智慧,利已护人,成就菩捉。" k* ~; O2 W! y- @* c2 [
. }! k8 ~  K- ?; F. f( b
        手掐念珠,口诵佛菩萨真言或圣号(如净土宗以行住坐卧不离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以收摄身心:藏地居民随时随地念诵观音菩萨的心咒,即六字大明真言:“嗡、嘛、呢、呗、咪、吽。”),心想诸佛菩萨的庄严慈悲德相,久而久之,烦恼自然减少,心地自然清净。正如梦东禅师云:“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念珠携在身,使人时时反省内心,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据《数珠功德经》中曾说,若有人手持数珠,虽不念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而《金刚顶念珠经》偈云:“若安项髻净无间,由戴项上灭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3 O- @$ p2 h' |3 w# ]" W9 X
& y5 @+ j0 x  k9 I; x3 D8 d( V
念珠的种类 : j0 J- B; R; Z- \% s3 [

6 z6 ?( X) W$ `- T2 N        (一)念珠按颗粒多少分为挂珠,持珠和戴珠大类。挂珠一般是一百零八粒和五十四粒,挂在颈项:持珠为手持方便之用,一般十八粒,也有用二十一粒、二十七粒和三十六粒的:戴珠是戴在手臂、手腕上,一般十八粒或十四粒,因手腕粗细不同也有更少的。
( F* m. P7 @. Z; S! [      
& k* Y- e7 M4 T# B        (二)按制作念珠的物料来分,可谓品种繁多,多不胜举。有贵金属类、矿物类、宝石类、植物类、化石类、骨角类,陶瓷类,合成类等等。
- P3 M$ @8 s0 Y# P* ~- B, d   
7 k6 t* s0 ]; p" P4 E        另外,还有天上飞来的,地里采挖的,山中生产的,树上长出的,海里出产的,草本结出的,真是应有尽有,变化千般。8 P# N2 r) e4 B& S; q/ S3 |

; Q0 A/ L  b8 e! V& B5 c/ n7 ]9 C        七宝,佛教中经常提到七宝,实际上佛教讲七宝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七种珍宝,一类是七种王宝。讲七类王宝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供养用的七宝是指七种珍宝,只是经书里讲的略有不同:% b& F' j( N1 @; v. u+ p5 D

. L0 @( Q: q( k  E" h( Q" A        1.《佛本行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颇黎(水精)。  E; f* P% h+ ]- F
* I7 K; b- T0 r7 F9 m4 ~
        2.《大阿弥陀佛一地平气和分》讲:“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足七宝相间为地。”
4 k0 o" Z4 |1 @' f
9 \* c" |! e6 {7 e' z" s        3.《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5 j4 Q: e. ^3 r) g; W# N0 @0 o& {/ j" |2 w  J' a1 }' N) s5 N3 F
        4.《般若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 |: x$ y( M

2 E  t2 G9 I' \9 s6 f        5.《法华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赤珠、玫瑰。”
6 ?% E! o* d) o9 w
0 G9 G! D  K: U7 q4 b        6.《阿弥陀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琥珀”。/ G( g0 U; [6 {0 Z. A

$ K' h( c: L; S1 W        7.还有的讲七宝为“珍珠、玛瑙、砗磲、琥珀、珊瑚、琉璃、水晶”. : ~* W* R3 H8 n6 u
" j/ J: V+ n/ O" T! r& k/ }
        不管怎么说,所讲七宝大同小异,主要是贵金属和宝石类。7 M$ @% f. J8 @* _: d0 I- J
0 \. B& f7 Z; n. w, @
        七宝象征着高尚、纯洁、坚毅、安祥、富足、康健和圆满,又代表着觉悟和智慧。用七宝供佛可获无量功德。
+ p# p; o7 d6 r1 C! G# X8 Y. X, `: I* u: i
        (三)金银属贵金属,用来制造念珠的较少。用黄金制成的佛珠,喻佛法身之常、乐、我、净四德。以金制成的念珠,按《陀螺尼经》记载:“掐念诵经,持咒念佛,当得十波罗密。”$ h+ V; U6 r) U( G3 c7 q3 H  I6 }

! z4 H4 l# h; `% T1 T; i        (四)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水晶、等都可以归为宝石类。解释如下:  Y0 @1 R. [$ P% X; m

& U$ s! s2 s. t" o# O' G        1、琉璃:真正得琉璃据说可以贵比金石,四完全在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或主要是指火山暴发时岩浆熔化矿物质后天然形成的.有红、白、黑、黄、青、绀(红带黑)、缥(白带青)、赤、紫、等色。一般指青蓝色较多。琉璃有同化之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d! G( A' z$ N/ ^7 U; Z$ b

$ K# j* V9 c* x        2、琥珀,包括蜜蜡类,是树脂化石的统称,是树脂在地层中经过二千万年到六千万年形成的。颜色有:红、黄、蓝、茶、白、橙、墨、绿、酱、粉红等多种颜色,有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琥珀润泽质轻,颜色悦目,魅力无穷。其主要成份含有炭、氢、硫等元素。琥珀在《山海经》中就自记载说:“其中多育沛(即琥珀),佩之无瘕疾。”考古学发现,琥珀和蜜蜡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被人发掘出来作为饰物,古人称之为“遗玉”。古希腊人称大块琥珀足是太阳神女儿们的眼泪所凝成。古代欧洲和中东人十则称之为“北方之金”。琥珀自古就是皇亲贵族趋之若鹜的宝物。汉高祖刘邦时,宫中两根柱子顶端分别镶有琥珀和水晶,以代表太阳日和月亮。据说,琥珀和蜜蜡还可镇宅避邪,消灾去病。用它们制成的佛珠,更是受到佛教界人士的青睐。
; G$ U/ s* N) d5 X' [+ @/ m7 L" _& z2 p9 ^% `
        3、砗磲.又作车渠,是海中大蛤(一种有壳半鳃软体动物.有史蛤、葵蛤、蛤蜊等),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纹,如车轮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称之为车渠。后世或以白色珊瑚或贝壳的物品统称为车磲。因真正的砗磲采有深海,带有神秘的色彩,制成的佛珠雪自如脂,、冰清玉洁,让人爱不释手。: P( M( B: f3 `; |
; _- S. {( ?' X! m/ K, Z
        4、珊瑚,是海中结合营生的动物所分泌的石灰质,成为一种共同躯体,因其形状似树枝,古人以为是植物,称为珊瑚树。主要有红、白、黑等颜色。历经千万年在海底自然形成,价值颇高。尤其是红珊瑚.比较稀少,俗称“海中宝石”、“红色黄金”。据传它肯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更是供佛中的珍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宠爱。; e8 l# u, A& ]) ]8 z9 i" |

0 y1 l( |  @: S) w* N9 z$ Y) e        5、水晶,又称为水精。广义来讲,水晶类包括范围极广,一些天然宝石、玉石、矿石类都包括在其内,甚至琥珀、珊瑚、珍珠、黑玉等等也包括其中;狭义来讲,水晶主要指硅酸岩六棱结晶体,呈透明或半透明状。颜色有多样,如白水晶,紫水晶,黄晶,茶晶,灰晶,发品(包括红、金、银、绿、黑等),幽灵晶(内有金字塔状物,以绿色和白色为多)等等。水晶成份主要是硅,又经过上亿年时间在大自然中形成,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宇宙之信息赋予它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水晶虽不如宝石珍贵,但也一直作为修练者的必备物品而流传于世。有传水晶是上一个文明世纪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故而水晶有一种使人不可捉摸的神秘感,每一件水晶,都让人感到另外的一个世界,-拨动人们的心弦启发人们的灵感:白水晶晶莹剔透,虽然有的加了它的神秘;紫水晶深邃、高到安宁和平和:茶晶的幽情:黄晶的高彩夺目;幽灵水晶的变幻莫测:无不令用水晶制成的各类佛珠,一直为佛教人所喜爱。
4 l- r5 F: N' I4 U6 R
% s; Z1 f' p  w  p0 \! @* t+ d        6、玛瑙,为结晶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的混合物,是次玉一类。玛瑙有色彩斑斓的颜色纹理。和绿、红、白、黄、蓝、紫、粉、黑等颜色.尤其是南美洲出产的玛瞒色彩非常绚丽、鲜艳。制成的佛珠、手串倍受欢迎。
+ e. Y" {" e* h6 s5 s& S! B" ]/ |9 @3 m
        7、玉石,玉石一直是中围传统中受钟爱之物。古人云“君子好德如玉。”玉石象征着高尚的品德.象征着吉祥、如意、安康、美满、富贵、长寿,又象征着仁、义、礼、智、信,用玉石制成的佛珠,有富贵的如翡翠.柔润的如和田玉、岫玉等,艳丽的如虎眼石、芙蓉石、绿松石、木化石等,厚重的有如青金石、孔雀石、金沙石等等,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2 Q% J; w* o* s5 Z

0 z  X; A: [, m, K& e3 @        8、骨类,比较珍贵的有亚洲象牙制成的佛珠,次一点的有用象骨制成的。近几年,由于动物保护的原因,用象牙和象骨的已较少。用牛骨牛角制成的佛珠,在泥泊尔、西藏、内蒙古等地都有流传;最厉害的当属被称为嘎巴啦念珠的人骨制品,在密宗里人骨法器被视为能通阴阳证悟大道的无上法器,其中又以喇嘛高僧的眉心骨或指骨制造的更为殊胜,当然也有用其他部位骨头来制造的,也有捐献者的遗骨来制造的,总体说来在藏密里很多无上法器是使用人骨制造,弥足珍贵。, C5 z7 A. q3 L, q0 G4 W
: {: F6 j4 c/ w2 R1 e
        9、果实类,如树木果实,草木果实,果核等。刚果实制成的佛珠本身就含有成就佛果之意。佛经中最早介绍佛珠的木槵子(又名“无槵子”)也是一种果实。晋朝的檬豹在《古今注》中提到,木槵子“为众鬼所畏,故名无畏了也”。有些比较稀少,珍贵的果实本身据讲就有降魔、驱邪的力量,如木槵子、太阳子、月亮子、摩尼子、陀罗尼子、天意了、缅茄、五眼六通、金蟾子、木鱼子、菩提子、天竺子、修罗子、金刚子等等。其中缅茄、天竺子等木身就比较珍贵。6 r8 K2 T8 h2 a3 s, d
    & D6 ~2 y9 h5 I! p0 o3 c
        明朝张岱在《莜航船》卷十六中曾介绍过“念珠树”的异闻:其树在大理府,每穗结实百八枚.昔李贤者.堂人其妇难产。李摘含珠一枚使吞.球在儿手中敬出。人们历来有用缅茄、天竺子等等珍贵果实做为饰物,同时又做为护身、避邪、安宅之宝的。菩提子本身就有多种,有星月菩提(指每粒菩提子上均肯一个大点和许多小警星捧月):凤眼菩提(每柱上均有一凤眼、龙眼菩提(每粒上均有一三角状曝):麒麟子菩提(每粒一方形眼);白菩提(由菩提根制成),天台菩提(指浙江天台山产的菩提子)等等。; q' a- D' k+ L; |) a* \
    ' E% w5 t: ~6 [# b. L9 g9 p9 r
        唐朝陆龟蒙《寂上人院》诗云:“暗数菩提子,闲看薛荔花。”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成正等正觉,菩提子便有成就菩提之意。而据佛经记载,用菩提子念佛,可获无量倍功蘑.因此菩提子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法器之一。无逢显密都是如此,显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用凤眼菩提多一些。/ w6 g9 K1 g! H$ e, a1 ?& y
. k. A8 `' t) S. O# x
        当然念珠还有木雕、陶瓷、竹木等等,也有用玻璃、塑胶、合金等制成的。" S" h$ Z& }: J, }0 [) B) b( R
( x, I4 F# l+ p0 d, S) ]/ F
念珠的颗数
  j4 V' r& w, k5 Z3 R* U8 S# N% g1 Q/ @# g
        一、念珠按品级划分,念珠可分四品: 1、最上晶为一千零八十粒。但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人者使用,或为名僧在法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 2、上品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为修行中记数方便,现也有穿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的。 3、中品为五十四粒。 4、下品为二十七粒。
: {! D& F9 }6 p! R6 A! F! H        0 G$ d8 G3 d( |' o0 ]4 x7 L3 m
        二、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
3 x; W4 }0 N! U5 m* R8 U; Z5 M& l9 O. J) [+ x! x% P
        三、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界: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 菩萨界;⑩.佛界。前六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间。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ト?粒?断踩?粒??廴?粒?兔??粒?奕ト?粒?拊靼??粒?幌嗳?粒?鹣嗳?恋纫话倭惆酥秩?痢?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萨修行的四十二个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和妙觉。 5、三十六粒,含义与一百零八粒相同,为携带方便遂三分之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和第四果阿罗汉的“九无学”。 8、二十一粒,是表示本有十地与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罗密和佛果。 9、十八粒,意义与一百零八粒同,为携带方便,遂六分之为十八;或谓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0、十四粒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观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或也可表示《纯王经》所说的十四忍。 ) @, h' ?5 K4 [" b, n0 H; }0 ?
        
6 [* Z, e9 E4 ~        四、念珠结构分为两大类: l、单组念珠。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数目的子珠组成。 2、复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还有隔珠(又称为数取),弟子珠(又称为记子),记子留,或一些饰物。 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两粒的。唐蜜修法的念珠为两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一百零八颗的,和五十四颗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Q' T9 I$ W) M" d

3 p" P5 ~2 M; q0 ]4 t, {/ {( [        弟予珠一般体积较小,有十粒或二十粒.系串在母珠前另一端.以十粒为一小串的,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波罗密。弟子珠也可用来记数之用,每念一串珠,拨一粒弟子珠。6 \+ i! M/ b! Z; _/ m

4 [8 B, Q& W3 y7 o8 l念珠经典6 ^9 v! s) o; n8 U, `0 `7 ]* a5 i
+ I, f8 S. f( m7 Q
佛说木患子经  Q  ~% z% Z. I0 f
$ g& P( H* I) |2 s' n, T1 H% m7 R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7 L) ~( ]% a- p" [* W0 v$ A

4 p0 D2 l, J( S        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阇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无数。名称远闻。天人所敬。时难国王。名波流离。遣使来到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国边小。频岁寇贼。五谷勇贵。疾病流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得安卧。如来法藏。多悉深广。我有忧务。不得修行。唯愿世尊。特垂慈愍。赐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来世中。远离众苦。0 P) x9 c% T+ d% j3 P7 k" c+ |. w

1 A( N' E2 h2 T; i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信还启王。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又作是念。世尊大慈。普应一切。若我此善。得免长沦苦海。如来当现。我身为我说法。愿乐迫心。三日不食。佛即应形。与诸眷属。来其宫内。而告王曰。莎斗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斯陀含果。渐次习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闻是已。倍复修行。佛告阿难。何况能诵三宝名。经历万数。但能闻此人名。生一念随喜者。未来生处。常闻十善。说是法时。大众欢喜。皆愿奉行。  o5 q. H5 K" M$ Z1 {

4 r* z- N: k0 ?  x0 A7 H4 v+ G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5 ]. b' F9 T0 X) o
6 B4 X# y. P7 {2 v& z3 {7 ^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M2 e/ G- v' V

! C2 Z! ~/ z" I, E' w6 Q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以大悲心告诸大众言。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持。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患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嚧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万万倍。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诸善男子其菩提子者。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此即数珠法相差别。诸善男子。以何因缘我今独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诸人善听。我为汝等重说昔因。过去有佛出现于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信邪倒见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盛。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既是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佛是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着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必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其子乃得重苏。外道赞言。诸佛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诸外道等悉舍邪归正发菩提心。信知佛力不可思议。诸人咸号为延命树。以此因缘有其二名。应当知之。我为汝等视其所要。说此语已。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法王子。如汝所说一无有异。一切大众闻此持珠校量功德。皆大欢喜信受奉行。3 q! a( U+ l! }2 h& O

) @# k4 A1 A8 s% B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2 Z: _, @+ _- L4 @4 N0 S6 A3 J& B

! \; W# s3 _  w& Q) g' {0 u; L2 K大唐三藏沙门释义净译
4 T! p( U+ q9 Y/ W5 ]9 M9 \* f4 p4 |; O! m$ T) _6 U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欲利益诸有情故。说受持数珠功德。校量福分利益差别。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佛告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听汝为说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成诸法而得验者。其数珠法应当如是作意受持。然其珠体种种不同。若以铁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宝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患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倍。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嚧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亿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亿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时掏念或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计难可校量。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曼殊室利菩萨言。菩提子者。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五十四。或二十七或但十四。此乃数珠功德差别。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室利菩萨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见。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道闻此事已。舍邪归正发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
9 ~1 R- V! R9 e8 i' i, Y5 Y& o2 L8 ^4 `' C% G+ r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佛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如汝所说。尔时大众闻说持珠功德经已。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s  @( w( ~- q7 x
- S3 k' n8 l4 K& v9 B+ }

" a1 d5 \+ k' ~8 i: I9 v/ v  Q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M8 o# Z3 K$ ?  w( h! P
- m7 l: |+ D" q7 B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4 c1 \& M( b7 |$ l6 c/ R7 U
1 O6 x9 E" G* w( q# _8 Y7 Z! A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善哉善哉。为诸修真言行菩萨者。说诸仪轨则。哀愍未来诸有情等。说念珠功德胜利。由闻如是妙意趣故速证悉地。时金刚萨埵菩萨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为说之。尔时金刚萨埵菩萨而说偈言:
* i/ y1 h- I/ l; I/ K- K0 g
' e. u, ^2 M0 {8 j2 r+ y% u 珠表菩萨之胜果  于中间绝为断漏
6 [( i" K: K1 r6 o/ _ 绳线贯串表观音  母珠以表无量寿
: B4 \/ R( I. A6 M 慎莫蓦过越法罪  皆由念珠积功德
* ~- S3 p7 \+ H/ o4 Q 砗渠念珠一倍福  木患念珠两倍福
. z$ ^  [9 N" B" k7 A 以铁为珠三倍福  熟铜作珠四倍福. w3 X+ a# z' K, N4 i- Q
 水精真珠及诸宝  此等念珠百倍福/ @2 L% T+ m% ?) ^0 w9 N
 千倍功德帝释子  金刚子珠俱胝福
5 H+ R9 Q9 U; i) ?" o8 r: g 莲子念珠千俱胝  菩提子珠无数福7 y# O6 P3 r+ O- ?9 F6 E
 佛部念诵菩提子  金刚部法金刚子  y7 g0 W. ]2 t5 o
 宝部念诵以诸宝  莲花部珠用莲子& A" I3 t9 i+ e$ E, N9 t
 羯磨部中为念珠  众珠间杂应贯串
; f7 F$ U8 x2 |2 Q 念珠分别有四种  上品最胜及中下
/ m$ s. z0 w2 H9 v6 p1 q 一千八十以为上  一百八珠为最胜' I) m" C4 f5 G$ @
 五十四珠以为中  二十七珠为下类- s: T# m! e' W- [' N
 二手持珠当心上  静虑离念心专注1 f* {; a0 y7 ~% E3 q$ T: s& Q
 本尊瑜伽心一境  皆得成就理事法
  v6 J  }. j7 Z5 u7 k 设安顶髻或挂身  或安颈上及安臂2 z3 h) Z9 ?; v8 o: Q9 [. }2 I5 m
 所说言论成念诵  以此念诵净三业2 U/ s2 m: P: Y( H. Y! J$ L: {1 b
 由安顶髻净无间  由带颈上净四重
' h+ |4 t3 f* ^4 O6 D: F 手持臂上除众罪  能令行人速清净
+ z& o. U' z: ^: } 若修真言陀罗尼  念诸如来菩萨名
1 A6 \: ]8 x+ C2 P& h% c( x 当获无量胜功德  所求胜愿皆成就
& L5 z+ b0 P* G3 a- Z. U7 t4 ?" n3 `$ Q  a# K
[ 本帖最后由 水月 于 2006-9-10 02: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0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月 于 2006-9-9 05:36 PM 发表
6 `1 `* G% I7 t2 s& n" z顺便说个题外话 我用的念珠就是108颗的人骨念珠 是从西藏活龙寺觉囊派的宗师忠德活佛那得到的 也是偶最为厉害的法器之一
' j& [- i4 a% {7 |& V

1 f4 I& Z, X, F) ~7 U# `* Q( m1 `0 d/ v5 `
具体哪个部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4: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心骨 供养在活龙寺有400多年历史的嘎巴啦念珠~ 
4 F/ ^: Y  u, V8 X0 w5 ]) J因为无上法器不方便照相 所以不便放上来还请见谅~ 有兴趣的朋友如果来我这游玩的话,是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的 但是不能摸哦~ 呵呵3 K& }- ^+ m8 r2 q7 `: e

, P* b/ J2 L# E0 ^9 ][ 本帖最后由 水月 于 2006-9-10 02:5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6: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挂象骨做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0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 应该给我加精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1-22 19:02 , Processed in 0.12072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