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不少同道配饰佛珠,大都为护身祈福,也有为修持之用。但是在形式、数目、材质(塑料的...)、样式上有很多问题,引用些资料让大家参考一下。% g: q, n2 z) c) c
7 {7 [/ f6 ^5 Z* U
另,如果为修持用念珠,所修持的法门对念珠的选择有很大的限制,显宗自不必说,对数目有精确的要求,密宗更是在材质上有各种选择(相应的功德)。. o' _4 x( D/ o N4 F4 S( Z2 C
/ s( _7 c6 Y7 w# h; P1 r
至于修法时念珠的转法、转向之类,都与各自法门相合,不做谈论。
4 }8 ?# c0 @5 P3 U: X8 C
! _6 p3 J! X' T D2 ~- a- g/ M8 V) gP.S.下面会引用一些大藏经中关于念珠的经卷,特附录在后。
8 A/ \6 G: m. V. b* z( b! O0 G《佛说木患子经》 《曼殊室利校量数珠功德经》
! Q/ w5 T2 f: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0 P4 D/ V0 n/ V& A* z8 V
7 Q0 Z! \/ |& E0 B/ p
, `# M8 k% N3 J, J" M4 T.......................................................................................................................................
8 |9 V& Q/ d( F+ x; r' _/ U, G4 [& v8 a: c+ O' j
5 T' j V& R- u" ?2 J
念珠的起源% }( H$ {* o# o1 \
7 ~! u- i& a+ j9 k' q& x% j7 h
念珠的梵名为钵寒莫,又称之为数珠、诵珠,通常人们称之为佛珠。顾名思义,那当然是佛教徒使用的法器和标志了。还有人称它为“栓马索”。念珠最初的起源是由古印度人以璎珞。珠宝作为项链等装饰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在佛教之之前就开始使用念珠,印度出土的二世纪以前的婆罗门像中已有项悬念珠了。在佛教之前,印度的事火处道的本尊就已手持念珠。
0 a6 c8 S1 ]: u/ m6 f @$ q N8 U$ \( p1 l# G( _
佛教徒大约在二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念珠。佛教早期比丘使用串珠用以记数、摄心。当时串珠为三十粒,黑白相间,用以记日。佛教经典记载念珠起缘于《木槵子经》,此经云:常持数珠,无论行住坐卧,一心念佛法僧名,满二十万遍升天,满一百万遍超生死。佛经中《金刚顶瑜珈念珠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等经典对念珠的使用都有指示。9 q$ E$ u+ h+ N" B/ }$ @
3 R: _, a+ A/ V3 k3 @! f
佛教于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念珠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发扬光大而广为流传。东晋时国人已开始知道使用念珠。唐朝时念珠使用已相当普遍。一些寺院里的准提菩萨、十一面观音像均携念珠,罗汉像也有手持或项悬念珠的了。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已有“人各掐珠,口同佛号”的讲法。苏东坡曾有诗称赞“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行,经杖何在。”《敦煌曲子词上――禅门十二时》称:“日入酉,观身知不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定格联章》云:“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哺眠。可见,僧人使用念珠已十分广泛。) \# Z, W( W. W
$ ~) a4 f% L4 ~2 k4 T( {' k
8 ^( F. ^) W0 u7 @% R.............................................................................................................................................
0 m0 a5 K$ A+ j. f" O8 K
: N y5 v4 z9 u2 t念珠知识详解
/ W6 _ i5 @( G* s; r+ a- ]$ e! x- r: Z* c/ U8 t. J' I
7 i* D. ], }: U5 w
念珠是指以线贯串一定数量的珠子,用以计算称名称持咒数的法具。又称数珠、咒珠或诵珠。
7 E2 h& P/ I! g/ I" d
1 A* s' t& I- J7 ^ 在《牟梨曼陀罗尼经》中说:“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是引接普遍根机,牵课修业之具也。”在《本槵子经》中说:“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寇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当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此即念珠的由来。
L+ [% o0 I% F1 I; ~6 r5 N r3 v" O% C. j1 U
关于念珠的功德,在《木槵子经》中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 a9 Z$ S' v& N7 \. h0 C0 Z# _2 S4 g3 p6 ?
⊙念珠颗数代表的意义4 }/ j. [ D8 v* [& w+ Z, J
4 J! p8 e* N: ` B
又据《陀罗尼集经》卷二<数珠法相品>所述,若诵经、念佛、持咒时,手持数珠一一掐之,则彼行者当得十种波罗蜜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 |1 b! z" \: Q. u/ v+ c8 L, E" i" \ G. _- J- V
关于数珠的颗数,《木槵子经》说一O八颗;《陀罗尼集经》列出一O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颗等四种;《数珠功德经》说一O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种;《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说上品一O八O颗,最胜一O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上品一O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O八O颗。上列颗数之来源,系一O八减半为五十四,五十四减半为二十七,二十七减半为十四,又一O八之十倍为一O八O。
# v3 x1 {8 W' z5 B- _$ N* m
8 Y0 |$ F! [7 F0 h% { v( O: Y* _9 h 由上所述,可知数珠的颗数,应以一O八颗为其基本数。不过《陀罗尼集经》所说的四十二及其减半的二十一,当另有别说。后世认为此等颗数,皆各有象徵意义,一O八颗表示证入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
- Y4 y/ i' C; n& X7 V- Q7 H4 [3 L$ Y! y+ V' F3 E0 X1 }: Q
在《释氏要览》中说:“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邪三见也。道除于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口十缠,谓无渐、无愧、昏沈、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 \) {$ s# x2 |
5 o/ n6 I" L& N 一O八O颗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刚界一O八尊中各具一O八尊;五十四颗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颗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颗表示十八学人与九无学;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及佛果;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 K% ^) K$ L, Z/ e& @
2 H D) N8 r- P! _9 o& \/ J7 q ⊙念珠的材质
3 y; ]2 K/ Y4 c3 _2 E# P' ^5 H$ K9 ~0 G
关于数珠的资料,《陀罗尼集经》举出金、银、赤铜、水精(水晶)及木槵子、菩提子、莲华子等类;《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刚子、金、真珠、莲华子等类;《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香木、鍮石、铜、铁、水精、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列出铁、赤铜、真珠、珊瑚、槵子、莲子、因陀囉佉叉、乌嚧陀囉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种;《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列举砗磲、木槵、铁、熟铜、水精、真珠、诸宝、帝释子、金刚子、莲华、菩提子等十一种;《苏悉地羯囉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列举菩提子、莲花子、噜梛囉叉子、木槵、多罗树子、土、螺旋、水精、真珠、牙、赤珠、诸摩尼、薏苡珠及其馀的草子等十四种;《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列举活儿子、莲华子、阿嚧陀罗阿叉子、水精、赤铜、锡、木槵、琉璃、金、银、镔铁、高佉等十二种。 p; I+ K% r" \. i
9 ]/ s1 G% M: W- |6 Z5 F
经典中亦有记载不同的念珠,有不同的念诵功德,《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曼殊室利告大众言:‘汝等谛听!受数珠校量功德差别如是: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
( r! ^, g6 y* }/ [8 ?5 g" X, G+ `1 \- c$ } g- |
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开乌卢陁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 }8 S3 B- V% I0 ~% b3 \ Y
/ D& r- T! U3 \) o' W2 m( c 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插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诵佛名,等数难可拔。是诸善男子,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共,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得福无量。1 G: c [$ Z) d/ ^* ~ f/ o4 Y
" E" U0 n+ i) S5 t6 z+ F7 M
《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得一皆福,鍮石、铜、铁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莲华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最胜,可得无量无骤不可说不可说分之福德。《守护经》说菩提子及种种和合之珠最胜;《数珠功德经》、《瑜珠念珠经》等亦以菩提子为最胜。! _9 ^, h: J# C. {3 k4 J
/ V2 Q9 P7 D. x$ `" `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别,所用数珠亦有不同。《苏悉地羯囉经》说佛部用菩提子观音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罗叉子之数珠;《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等诸宝,莲华部用莲华子,羯磨部用种种和合之数珠。0 _# a) W% W4 ]) ~1 j# x
( B! H# U ^) ~: M8 o
我国有关使用数珠的记事,首见于《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人各掐珠,口同佛号。”道绰之专弘净土,始于隋末,於唐代贞观年间又以数珠教人念佛,可见数珠是在唐初才被当作称名记数之法具。其后,以《陀罗尼集经》为始,密部仪轨被大量传译出来,数珠亦为密教僧人所广泛使用。
4 E- k2 x/ R# }; P# L! q* q7 G
X0 b$ {" s5 @* y3 K 在使用念珠时,通常一串念珠会有一颗母珠,方便计数。
: x8 W. F1 t/ d+ W0 f
9 ]6 Q1 z6 c I1 D 在《陀罗尼集经》中说:“作是相珠一百八颗,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为母珠,又更别作十颗银珠,以充记子。”" d1 h. g3 ?, c& l! n
5 ]) j( Y7 c' ?$ U+ s0 X1 H 除了母珠之外,颗数多的念珠,除母珠外,也会多加数珠记子。如《禅林象器笺》中后:“百八颗外,有十颗小颗为记子。”
9 `3 [$ d8 S5 W/ S6 s
( A2 j) J' W$ F- }( Y9 Z+ X# P- E) t4 ]# j5 F+ u
............................................................................................................................................... g- [" w/ B. r% w0 F8 @
! p6 L3 x: L; g. Z. e
6 \; [( m2 a/ g# ~+ o; y
( ], `% x/ h# \; a! Q8 ^: e* _. ^
念珠长短的意义7 d4 i0 L, H2 }2 S2 {3 C
|( D/ ?9 `9 @4 {1 H2 R4 t/ L8 ?
* r( T( ~0 K) D! n3 f
念珠的粒数,按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极少数高僧大德或潜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者外,极少人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净土宗的三十六粒、禅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种。它的粒数各有其含义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而成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 或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与修证(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一百零八数所代表的含义很多,不赘)。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种境界,与修证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声闻之二十七贤圣。二十一粒的是表本有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三十六、十八等粒数的,有的是为携带方便,使一百零八数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则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深义。佛经中所说念珠之功德,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j; A5 A3 z6 z+ X9 o; o# W$ Z
; W! g0 `- V+ h3 H7 _# g
铁者:五倍。
& k+ O' `/ ]0 j 赤铜者:十倍。
$ w+ g v# o& {/ E% { 真珠珊瑚者:百倍。6 h/ h+ Q: C5 ]
木木患子者:(又名“无木患子”,可能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邢之功用故也)。千部。/ C& t* P7 v8 w& W" p
莲子者:万倍。$ `2 K V1 U+ u1 m7 N3 |9 P7 B8 U
帝释青子者;百万倍。(此物不明)3 ?# M& g& k# ?8 e: N
菩提子者:无数倍。
& ^3 \( T8 n$ b/ R5 d! x; f6 \5 a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为:8 E1 X) _7 F; s, m! h' s6 w
香木者:一分。* I6 [& g/ _* h) K" _
鍮石(黄铜)、铜铁 者:二分。5 f5 s) U9 O# P& e5 K9 y
水精、真珠者:一分。
! K6 [% @/ n8 q2 Z! c2 o 莲子、金刚子者:二分。
9 L# ?! C: m/ t 诸宝及菩提子者:无数分。
o4 ?# {/ J G+ W! P# F1 i 另外,如“瑜伽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对念珠之功德,均有记载。总而言之,所说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胜和最大,这是佛教中,无论出家在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S, i+ P4 w4 C6 U* c5 ?7 G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 I( _. A9 Y$ }" }( ^8 T& M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们,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还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词——的功用。)最好还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 , ? V: _4 k( A' X! U
; Y# P" T _4 a# V
* u( p& ^2 f& P.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