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年的接触,八年的期盼,换来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心理咨询,一个在我青春期便存在的理想。
' R+ T, H0 v( R: E' n
0 r) p( L# k1 _$ I G 大学里,没能有机会以极高的理科成绩考上心理学专业,便在文科中挑选了一个与她最接近的:社会工作。老师的课堂教学,加上自己执着的自习,终于用六年的时间练就了集精神分析、认知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所长于一身的专业技术。当看到太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师抱着歧视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同胞时,感到焦急万分,遂在之后的三年里努力将自己的技术应用于同志公益领域。* p ^+ G' F B- s0 N8 M
9 ?! F4 A0 G5 p; r
然而,在一片“艾滋病防治为首”的呼声中,我的声音显得那么渺小。当看到太多的同胞因为一个个心理创伤而付出这样那样甚至是血的代价时,我疼心疾首——如果我早一点和他们接触,或许多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当看到周围的同行都将不理解的目光向我投来时,我相当无奈——与现实中其他人群相同,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坦然承认自己是在心理上是有问题甚至是属于病态的;当看到许多同胞的问题复杂,实在难以入手时,我又感到自责——学艺不精。9 c7 U* E. h# x5 O9 }
) D }$ k2 Y$ p% G( |- U6 \6 O7 u 怎么办?我思考良久,和家人商量后倾尽了大量财力,参加了昂贵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已经等待得太久了。
0 ]' y2 y) j& Q0 i* e* K3 c9 w! {% s0 q J0 `* E/ j
可是,真正在专业老师的课上,才蓦然发觉,自己的那些想法,其实依然还是“小儿科”。八年的努力,我离“专家”的标准依然遥远。这屡让我引以为傲的第三大爱好,与专业同行相比,只不过还是在初级阶段……
. v$ B' H+ _, P0 z! T( P7 R& k6 I9 G6 F2 }$ W8 p1 H# G! R
一、同感(同理心):
$ V Z/ I a1 D/ b5 w6 e" |) _; N/ E
例:一个八岁的美国男孩亲眼目睹了父亲被杀的过程,以至于受到巨大精神创伤,死死抱着父亲的尸首不放,嘴里念叨着:“这样他会着凉的。”按照法律,警察不得轻易对他使用强制手段,因此这便成了尴尬的难题。) s# s) f* I* h3 b
. k2 x( t9 w/ P- Z 回答1(母亲):有什么办法?只好劝劝他呀。说:“要想开点,你爸爸已经去世了,你这样他不会活过来的,要照顾好自己……”7 _5 X5 P8 J$ p, i; s- l& b h8 z
+ ` g+ Q0 [, a' A! n+ B 评:看似合乎人情,却是典型的“先入为主”,因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真正去体会男孩的内心。
+ U( T; c( z! b$ t2 _3 ~9 i- d% f8 a) A. z6 I
回答2(父亲):这种事是很严重的事件,一般人处理不了的。短期也不可能处理得了。
' D5 l0 R% |) Z" _9 d, e) J( u7 O5 I) H8 @9 A# E* _! R
评:还算明智。知道不逞强和量力而行的作风,但还是有些武断。
2 F4 |: m- q4 i
2 b$ ^$ {0 n7 `4 {5 I+ P 回答3(我&其他初级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同行):你抱着爸爸,他觉得很温暖,但是爸爸看你这样他会心疼你。这样爸爸还是感受不到心里的温暖,让爸爸去一个平静温暖的地方,因为爸爸没有离开你,而是在你的心里支持你,爱你。# A% Y M) a* Q* k
8 P0 I( n9 o4 J" a4 k8 T! o 评:有初步的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但似乎只留于浅表,没有真正切入到对方内心深处,现实中可操作性有待考证。
: I1 B6 @5 @# n
: p2 G0 s2 k! [2 w6 K% Y 经典答案(资深心理咨询师):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了他父亲的尸首上,并轻轻拍了拍男孩的膝盖:“好吧,这样他应该就不会冷了。”(男孩抬起头望着医生,露出信任的微笑:“谢谢你”,立刻松了手)
" {! `$ v2 s" d9 f4 u+ S; P" p B1 @/ t& Y
评:彻底的同感,将心比心,从他问题的内容、他的感受和具体程度三方面去把握“同理心”。有研究表明,轻拍膝盖有益于建立信任度。最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师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能够理解你!”' c* f3 e$ K/ e! S1 z
E+ S6 {' J+ }4 t+ q 之前,我一直呼吁着,在心理咨询的领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不懂得什么高深的技能,而是做不到“同理心”。直到这一个测试后,才发现自己的主观臆断所折射出的能量有多大!同感,是个时时需要提醒自己牢牢把握的主题。/ Z6 g( I% t% d/ P. ?5 v
" d% y3 Q" f) P6 J, Y" y! y 同志关爱的实例:和相处三年的BF分了手,寝食难安,痛不欲生。除了不断地复述“真渴望再体验一下他的拥抱和关爱”以外,其他时间都变得沉默寡言,遇任何事都没有太明显的反应。别人和他交流、关心他也木知木觉,接近于自我封闭的抑郁状态。
" g1 J1 g( l2 Y: Z5 Y H1 q: W3 l% R$ H3 `! L; h+ l b+ M2 Z0 D: B
过去的我:“如果你觉得很难受的话,可以试着用其他的方式来排解啊。你有什么爱好吗?比如写文章?和人聊天?如果你想的话,我愿意做一个知心的听众。”
* a7 c2 n; ~( M: u5 ?' h9 h
. p! S" a6 X5 E- V$ y9 G$ Q* M 现在的我:直接上去先给他一个拥抱:“虽然我不是你BF,但希望这个拥抱能带走你的部分伤感!”(若对方的同感切入点涉及到了限制性原则,如接吻,则可以采用普适的其他方法,比如从侧面轻拍肩头、握着他的手等等). K' w& ~) _; E- G2 \
" |2 q$ b+ W+ @. `' [# `1 S9 t9 W
二、人性化和自愿原则:- W1 y# o9 N, f% Q0 r
; e9 y1 N( J+ M' ^0 B8 Z 例:孩子被父母知道了性取向,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二老争着吵着要求专业人士出面“帮助自己的孩子矫正同性爱倾向,至少去帮帮自己的孩子”。母亲更是哭成个泪人:“这么养大他不容易啊,他怎么就走了那条路了呢?如果他治不好,我也不要活了。”
5 ?6 z" i' O) Y/ u9 r2 U
: p; s1 y( ?- b, V5 r 回答1(经过一、两次简单培训的热线接线员):说教式的:“哎,两位啊,我先要告诉你们,我们国家的CCMD-3已经不把同性爱统划为病态了,不需要治疗的啊。你们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知态度,要理解自己的孩子……”
{, d2 h* t# e# h$ `6 \% }/ |( u9 S* O% a+ {' @; U" f) x8 l ?
评:看似痛快,说的也没有错,却不符合专业的“人性化”要求。可能,父母听了这些话只会对咨询员产生不信任感,因为这些话将会把自己和来访者推到了一个对立面上。迫使他们转而寻找“承认同性爱是病态的心理医生”继续求助。特别是满口“CCMD-3”、“认知态度”之类的专业术语,听得来访者云里雾里,违背了人性化原则中“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的要求。' ]8 z- T; U: R" q
6 B ^5 v) Z D$ X
回答1(一个实习社工):在父母的百般恳求之下,按照他们的意愿以“父母请来的朋友”身份介入,一开始和孩子建立了不错的沟通关系,但遇到关键性问题,即发生阻抗,怎么也打不开他的口。
( N* e0 d* x% P. l' H/ e$ _2 w' } |6 z2 _2 C& Z/ l* O) y
评:严重违背人性化和自愿的原则,并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父母的家长独断作风。朋友关系代替不了专业关系,心理咨询的专业之处正是在于他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通常朋友劝人式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当事人愿意跟你建立专业关系,是最基本的前提。2 v" o7 n0 G: ?/ Z- x1 }. X
5 i: B6 k5 S+ Z W: m 弥补方案:及时向孩子亮明自己的身份,为之前的错误行径请求他的原谅(不管他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希望他能理解。如果他能够宽容,这个案子还有继续下去的余地。否则,只有转给其他同行处理。
% K& D- c3 i6 [
5 u# Q% U% C3 K1 @ 回答2(我的思考):首先问父母:“想问一下你们孩子是不是知道我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只能坦然地回答:“那样的话,希望你们能先征得他的允许后我才可以介入。当然,他不愿意的话你们可以做做他的工作,或者请他打个电话给我也行。他愿意的话,我们才可以介入的,非常抱歉。”如果父母再以“自杀”之类的相威胁,那么就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和心理咨询介入。因为实际上这个案例的服务对象其实是父母自己,而不是他们的孩子。
# _9 r9 I/ T# E( ?8 Q
) f' R, i9 [0 w! |' u3 I9 h 心理咨询专业上的“人性化”和通常所理解的“人性化”是有一定区别的。心理咨询关注的是服务对象本人。只有他在意识正常的前提下明确表示同意接受咨询,那么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才有权介入。因此,除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外,任何所谓强行被家人拖去接受心理咨询的均不可实施介入。否则,一经查证将有被吊销职业执照的危险。所以,心理咨询不是万灵药。或许有人看了上面的案例会说:' `; T# ~- |1 a) N
! W$ X! o* z8 ?: N x
“心理医生不尽人情,一点也不考虑他们父母的感受吗?哪怕只是作为安慰去看看他们孩子也好啊。”
4 t; L( k7 E' ^% h9 ]2 R" g- Q( G: w! W/ E
——是的,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就是只能“不尽人情”。接受帮助是一种权利,却不是义务。我们无权强迫任何人接受他所不愿意接受的帮助。8 \! ~( h0 q6 ]" b' a( c+ j
" x0 _) e" N: ]) f
三、助人自助:
/ _+ ]/ D/ e6 O5 i) ]
2 x3 {' c& m [. J d1 _ 例:和BF闹别扭,对方有外遇,导致激烈冲突。来请求帮助,一边诉说一边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G0 w. ^1 |+ }; t( o6 [7 h/ Y
. H4 A8 Q. R" C; s# k3 h, ? 回答1(一位热心于同志公益的老先生):“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的方式:“两个人在一起不容易啊,要知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偶然的出轨是不好,但是要从长远的将来看啊。不要哭啦,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 Z3 f7 |. O# P; ^5 f
6 S: k, w# i" P- a( m
回答2(一位年轻的同志公益志愿者):这样的男人,还要他干什么?他已经不爱你了,外面还有许多美好的生活等待着你呢……) T0 |( r' ?: M
$ v$ T+ m; _+ u- {* A+ f0 T8 ? 评:两个极端。都在替对方做决定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专业心理咨询里最大的忌讳,因为这不是在搞政治思想工作。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案,那是别人家自留地里的工作,你的任务是关注对方的心理。4 u+ G* g6 |% h/ p( g% C/ h
S- P' G, a5 x/ F 回答3(心理咨询专业老师):“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一定很想哭,那就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吧。”这时对方往往会由眼眶中的泪水变成潸然泪下,但到一定的过程,可以递给他一张面巾纸:“哭过了,现在你应该感觉好了些吧?”然后倾听他的诉说,找到他问题的实质:一个离不开男人依靠的男孩子。进而帮助他确立正确的观念:不管有没有BF,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要以自己为主体的。至于他是不是要选择和BF分手,应该留待他自己来决定。/ a! p8 p5 Z! W/ |' o
) A- d8 _1 Q3 Z- P& z% G 评:体现了“助人自助”的原则。不去主观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特别是不代替对方做决定。同时,给予他一个自我宣泄的机会,但适时将其拉离消极情绪,所以这时一定要回应以“现在你应该感觉好些了”而不能是“你现在感觉如何?”之类,不然当事人将可能会难以自拔。) g4 R+ i( }1 c8 b
9 B" \, y8 A8 X3 r+ s% H- M
助人自助,顾名思义就是让当事人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只是一个辅助者。每个人的生活,都要最终靠自己去面对,不管是谁都不可能依赖,甚至包括父母亲人在内。绝对不能帮助当事人去做决定,永远不要!这不是你的任务,而且一旦你的决定被印证是错的,你也不可能承担得了这个责任。按照严格规定,这样的后果依然是要被吊销职业执照。
, L" r$ @* ~" Z, f; |' j" c
% Y5 |. i; i; u" w, e$ ? 真正深入体验了长效专业培训的威力,我不再把“高尚”二字冠名在心理咨询之前。弗洛伊德曾经说过:高尚,只是人们给自己原始兽性欲望贴上的华丽标签。心理咨询师,不过是一个服务员、一个用平等的心态协助他人解决部分问题的普通人。或许,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我还会真诚地说上一句:
1 u6 a* }! B) X4 f# v1 c& Q8 \7 P2 I' X) e
“感谢你让我有了实践的增长和锻炼。你的存在对我真的很重要!”
( c2 x* X/ T9 E; x, D) b/ V
. o6 m. x6 k- k4 ]2 Q" w; k 渐渐抛开过去的自己,我回过头,淡淡地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