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 Q( p# y! @* ?7 K, z0 D9 A
) h" f: A- G% B2 ^. j
' X4 M7 d# p* ~3 f
7 Z; V+ K+ @, h$ D+ R
3 ~; o2 j3 }2 b$ ~8 q* A/ p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4 y; N7 g: K4 E0 [- b# I, X1 }/ [: k4 n0 D
: J/ { G* t& i& v6 ^" d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 m r7 o. |8 F7 I z6 ^2 K
* t! B3 D- S3 P1 G6 X% j) e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b* r: R5 _+ W) z. W
9 [. r" o$ j1 ] x T) g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 V, S" [ w" {8 H# [" Z
! z9 ~4 i( h3 j" D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侧首自家窗外,此时此刻,正淅淅沥沥下着雨,凉爽而湿润的风从半开的窗口吹进来,好不惬意!0 T C3 v7 {* r( d
$ Z$ ^8 a. y% X. F. B- c
l9 B( p M. T" c- T3 U8 @, e
3 h/ B: f9 o3 m* `6 m' V: v3 o7 W: e4 Q) f
) t7 @2 M# O! N( T" c& ~
& ]$ K2 ?; a* J" b- H9 L: e: h3 z% A/ W2 ~8 |
& Z; j, w7 K0 m! q' y0 i2 ]0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 P+ e0 P" q! V C
/ {; ]/ O I2 S* }; S# m多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呀!是逆光——阳光从对面透过丛林照过来,斑斓的色彩显现其间!
0 |$ L" N; C: N$ e' r, g# r2 H
" |" U, y4 _7 _+ C! ?, K以素描的黑、白、灰而言,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处理最辣手。请看右侧的天空和水中倒影,浅浅的颜色,微妙而准确。( j% k1 b( @* {0 E
9 I1 b9 q2 I, W2 T; ]- |$ \
小船和捕鱼人是画面中心吗?不!是中部向右伸出的那条阿娜多姿的松枝。
f% _3 A$ L1 k" }" M! V% R' T; M8 i9 }* \8 i/ O
好的画面总有点睛之处。
! ]4 O2 N5 `2 w# w4 T3 @6 c0 ?, b6 X0 H" F6 |$ l" i6 U- h3 i3 T- n
2 l" [+ \ F4 [6 F$ [3 y* m: q y9 d( m/ S6 b) N9 p# s# f; V
[, m' r1 a: E- r
7 ~4 p3 {) l. {* [
! p( }4 ?7 a6 L
" V' g' O9 ^: r7 w1 C& ?
0 j: S5 W9 c) D( ]% O% H % v$ E( l$ a$ J9 o' @! q
萨金特油画画得好,基本功特棒,认真画起水彩画来,当然也错不了。 P. }6 q* U, S- J* N0 y
- q# E( ?( O A2 B. y: g# a( y9 s“严格地”说,这是一幅“水粉画”。是山区、是傍晚。9 N& R) Z8 {4 F
# v2 |- j$ u( E( y羊群、围栏、草场、山——普通一景,确如此耐看!是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水平,是绘画的技术决定一切。. B( W. [5 A2 j* ~: [) K( e$ G0 Y
& y s; E+ |9 H1 S
我们从上往下看:左上角露出天空——傍晚的天空——是色彩告诉我们的。然后是高山,由近而远推过去,色彩也一层层变化过去。看草地,高低起伏,除了透视关系,色彩变化多丰富!白毛羊、黑毛羊,都泛着夕阳的光。羊群懒懒的,在围栏中慢吞吞地移动着。山区好美呀!
: Q! z- u+ A: c0 p0 M. k3 g# v- y) W* z8 ]* ?) C) p8 C @' g
+ x" E6 ?2 z" `9 D0 l7 a% x! a4 q; V) A4 G$ s* p/ a3 L
3 {1 v" m( ^! b, I# d% c+ _( v. t+ ?/ ]- U
1 B2 ?# D! T7 _0 r4 N% u( v- V
: W- M4 X& ^( t( ?0 Q: P7 j8 p
# ?2 t7 T! _1 V4 F: f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v, d, d& g; @
5 J% {* I0 B& D) l" K# c9 {5 Z野营、野炊——中青年人的专利。
P- L7 y' Y! N- Z; \' S) E0 e& C2 s$ ?; A' W m; \ U W; M
林子边的帐篷,色彩变化表现出了帐篷的质感。背景树林处理得好,有幽深莫测之感。画家强调那棵大树干的色彩变化,使它很惹眼。炊烟的色彩多绚丽呀!大树干与它右侧的炊烟、左侧的帐篷构成了画面的主角,而前面的人物反倒是次要的。因为画家着意表现的是大森林中这一特定环境,让你身临其境。
' X! P# b- a+ _" o7 ]: y1 W3 Y' G" }1 L& t& K- }
/ H+ |7 v* c4 c
. d- J8 V5 u" K6 G$ P" n3 D3 L
8 {, Q8 g& C8 U# T5 D! }4 D
5 M4 t: |9 \8 c, [/ ]$ u- N + p4 d6 X* Q/ _# ~! R5 {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 V8 Q O& }. Y" G" T
0 Q2 K+ G9 n1 t/ \好厉害的大锷鱼!我们躲远一点吧。
3 g2 |/ {- x( N) f+ [; k: k, U% L& |5 G1 ~3 v: f' X: ~ e5 L# n
说几句题外话。水彩画(英文是
* x) z- L/ T |$ e- e( _watercolour painting)。watercolour 即是“透明水彩”。作画时,往watercolour 里混入白色(Chinese
) |8 s9 q# x. m# s) CWhite),变成“不透明水彩”(Gouache)。有白粉的颜料称为“不透明颜料”(bodycolour)。水粉色就是
3 ^4 N$ `3 j- A/ o0 K' B& abodycolour。1 M) y1 j( ~7 G) p0 }( { D$ w
7 Z3 ]2 m3 Y5 W' \* Q树林、芦苇、池塘——是盛夏的沼泽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通体一色的树干。我们平日可以从色彩角度观察一下真实的树干,其色彩变化极丰富。画中三棵旱杨的树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必须画好。我们先看前面一棵,数干的色彩多丰富!后面两棵,主要是从色彩上拉开了彼此之间的空间。再看左侧池水,天空和树的倒影,画家均用色彩说话(特别要注意水中亮部色彩从远到近的微妙变化。这块高调颜色难掌握,但很关键)。中间偏左,那一片旱杨树的树叶的技法极高,不能小瞧,要好好学习。
0 }. G' ~6 p/ H0 {7 s" c. i
6 j: D0 N4 ^. ]现在该说主要问题了——树旁的鱼具。看来已经小有收获——地下的几条鱼、挂在书上的一串小鱼。忙碌了半天,需要稍事休息,捕鱼人可能方便去了——画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瞬间。画面没有人,但我们会感到捕鱼人很快会回来。请看那三个鱼篓子,是编织物,要细扣。但从绘画讲,素描的整体感要处理好,这对一流画家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色彩。我们对中间大鱼篓从色彩角度每个部位地、乃至每根荆条地去仔仔细细观摩,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鱼篓放在那里。画家用眼睛去“提炼出”色彩,再在画纸上、画布上“还原出”客观物体。客观物体永远比绘画更细致、更丰富。同一个鱼篓,五十个高水平画家笔下将是五十个样子,但都画得好。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讲,我认为,叫“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更贴切些。同一个景物,达·芬奇也不可能把它画绝。
9 F9 O' m; g2 s2 _" j: b/ _( L3 H" G
- c4 V& v% J1 a1 X6 ?; D7 }3 u* S% g$ [/ [6 @
5 s; b" `+ Z7 T4 g" b
% ~3 z! K) p, _9 o$ C: ^( k- p3 i+ H: ?
4 }: p7 n( o8 f4 i; `2 L% u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l' _/ m% }6 ~4 S7 G" S$ ]
1 y0 b: @- m' o恰似一幅风俗画——回家的路上:憨厚的姐姐抱着稚气未脱的小妹妹、忠诚的小狗一路尾随而来、姊妹三人赤脚涉水,几只鸭子呱呱叫着游开去。荒郊野外、独木桥、末脚脖的溪水——我们感觉很熟悉。
4 C$ W6 N H' \" b. V. D6 z* l; l# J0 T% W* D5 K
独木桥后的树丛,色彩斑斓、逼真。溪水画得最好:浅而清,近处能看到水底。有几处映出天光,有倒影,加上鸭子荡出的波纹,水边的泥土、水中的水草……,画家从这几个方面的“刻画”,一汪溪水“留在了”画纸上。妙极!3 ~9 H& W' U( h6 J8 Q" c
9 s) _0 L8 b- e& _2 T6 M
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画呀!生活气息多么浓。这都是画家“安排”的,让我们百看不厌。实际上,画面的点睛处,是那几只花鸭子。4 o0 f( Z$ r; _4 Z% \5 s" e+ C
& a. {, f9 O9 L0 m8 _2 u/ e3 S
/ z# p" A$ ]/ T- ^% G+ O6 W4 ~/ y0 j- p) N2 i1 O
1 w; G5 @; e' ?# f- X2 U9 J0 @* |
" y; v; Y% x2 I7 U. m- k$ J) J. ]2 f. B; I; i1 ~! y; {
; f4 X) l2 P, Z/ ]: T9 V8 g ; M n5 v2 P( X! W3 _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U# A# G1 C1 ~9 q
" E+ j- |, {. h+ W/ G3 V- ?4 U! r天闷、很静、有人捕鱼……。蓦地!扑楞楞一只水鸟飞出来,掠过水面,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9 X8 }7 t$ b0 U( z+ p e
- `: V8 r% H4 s9 {2 b# U; j
别烦,还要说色彩。这个伐斯特了不得!真真色彩大家。太阳在左前侧。看天空,可确定是清晨,约七点来钟。芦苇旁,渔夫是取鱼篓,还是放鱼篓?静静的水潭很逼真,其间的一切倒影色彩有变化,没有一块纯黑色。哇!刚弄明白,水鸟飞出来在水面划出的一条白线,更好地表现了水的质感。树与天空的色彩变化,自己慢慢琢磨吧。
0 r+ u3 h& g' N7 ~
- F7 v. X) A n. a6 K( N$ [( q% M, e6 S# M# ^
5 F1 F( A+ w; `& A; V8 N( N* c
$ z# v! X% A/ Y9 v$ g& c! }" {7 }" m
9 D- w2 X6 e+ O6 i5 T v: k. @( @
7 l% h2 D) [$ D5 w; |9 @- ?: N5 ~1 {) a7 W5 p
8 R8 M R2 h9 u. y
阿尔特(1812-1905)(奥地利)
& I$ C9 y3 p/ R- d9 M7 _" _
5 ?' D/ }+ K% p3 h! c这幅画是用透明水彩,把颜色由浅到深地一层层压上去,极精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有人称其为“重叠法”。
" @, u- B$ B3 c& r9 @. [# N3 {% w
画家描绘的是一间豪华画室:铜器、大理石雕、地毯、帏幔、羽毛、盆栽、乐器、吊饰,甚至那幅大型油画里的人物、树林及马匹,都栩栩如生,极尽精细之能。这是对画家基本功(素描、色彩)的极严格的考验与印证。" }* z) y% l3 q6 @3 j) |5 } I. C
7 M* S" L& m7 p m& D. s6 _; J5 N5 l9 r: T. T
2 L$ G9 `! @/ {5 } G p& A
! T% y) {' W6 n2 P2 u4 A" m- i8 B2 u& o3 M& @% a+ O! j; p6 e
* J" v1 F8 O3 e$ Y6 I; h- X7 k& ? |1 ?& @, E3 l4 a+ H
怀特(1828-1912)(英国)( G( n2 |& M" l# f
- {( e" r2 h3 l ^& m5 |" y9 \( B0 C
注意,这一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你可能不敢相信吧?8 i6 z: R$ i3 h* U) e8 ~$ U i5 V
, u/ P% h& X+ V& P4 o. T6 ]
山沟里,有人家,临近傍晚。画里面有故事:山高,云就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山头上,是石头山。山前一组房屋是画面中心。炊烟袅袅,有常年住户。再细看,右侧,回家的路上,有两头牛。牛后面是一位男士,他旁边有一条狗。他边走边向左瞧,顺他的视线,我们向画面左侧看,水沟上有一独木桥,一位妇女,右手挎篮,低头正欲过桥。这一男一女是一家人吧?他们……,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联想空间。
( R9 y$ |# X) h8 h
# s4 s$ I# k) s" [; Y( C$ o Z这种风俗画式的水彩画,大大超出了对一景一物的写生。欣赏这样的风景画,是极有趣味的。
! O4 n9 n# |- l q0 V& e1 j2 H9 S% v+ R
; `4 Y* @. F) y& W% _. n) U! T0 q9 |
% w! h J5 x/ k% ?
2 A! o3 I2 M' H( j: J* g
Q, @- q; X4 o* u- C7 \
( z% e: S+ y% X, m* Y5 C6 `8 q( g4 d v5 j8 K3 ~
$ {2 ]4 u9 _* k! d' Y9 P亨特(1830-1896)(英国)( q# o; e: ^3 x# H9 ~7 s$ W5 T7 F3 `
2 k) k }4 Q: u* o) n. L
饮马溪水边。是盛夏,茂盛的树林,密密麻麻的蒿草。天空云量增多,树影短,是正午的阳光,又闷又热,牲畜也口渴。三匹马——白、黑、枣红,正低头饮水。远处,是炊烟吗?树档住看不见,留下悬念。画家的眼睛“聚焦”在中景,所以最近处(画面下边缘)的蒿草做虚的处理。
' o# s( G% L% ?7 K
5 B! C8 L3 p0 C9 C' \: Z/ _$ i$ {画风景离不开画树。可以说,画风景高手必定是画树高手。我们学习一下画家画树的经验。右边中景那棵树、左侧中景的树,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同一种树,这说明画家画得成功。不同的树,其枝干、树叶的形状,乃至颜色,都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画出这种区别来。再看左下角那片地柏(是叫“地柏”吧?),也画出了特点,很逼真。假如这些东西都不认真画,此画还有看头吗?$ C; x+ v3 T( i8 W
, j" K& i0 n0 x0 I1 {: i
此画有两个主要看点:饮水的马、树后的青烟。
, n' U" @0 [3 F/ {5 U; o w' M1 p
5 F5 P. t' V0 c3 G4 S7 Y: e0 w9 D- n2 s% W$ B! Z
4 G R/ E/ z9 p' j* O9 i
/ {! ]3 c$ X. s6 O0 H6 ^
" u7 p& T# H7 [+ w4 x
/ ~( T" t) J( t9 T* J. @瓦伦(1834-1909)(英国)
, p. `6 t8 p: i' s9 K6 F: z; U+ q6 X3 S/ H" x6 H4 ^
这一幅也热,麦收季节——按我们北京算,约五月底到六月初。
6 r3 v8 B( t1 j* A( u4 f3 ]8 v' z0 u
3 U# ] B( Q" g! U( y' J画家用90%的画面刻画山坡和树林。太阳在左上方。密密的树林,在画家笔下却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树叶、风儿在林中徘徊。让我们“走进去”,树阴下歇息一会儿,烟瘾大的抽袋烟,掏出水壶喝口水。这时候你会考虑这是水彩画、还是油画吗?你会考虑这是
$ t1 f8 j0 v3 @. h5 Bwatercolour ,还是往watercolour 里混入了Chinese White 的 Gouache * f1 s# L3 f% M+ X
吗?什么叫好画?这就是好画。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忘我。7 N) x+ ~6 k6 ^% v i
9 ?3 F9 E. V' S4 A, z+ G我们再看右侧。画家只用了不到10%的画面去表现收割中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田,夏粮好收成!往远处看,麦田、树林、树林、麦田……直到看不见的远方。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这是一幅素描和色彩均成功的水彩画。
" o; \ b0 ]# C9 `3 }5 Z9 v7 A7 a( _5 ?5 E) }7 j7 M6 n0 @! N
/ q5 C& F8 }- l2 G
- ^7 f" q. f) J% g
1 r0 _5 h# T* q8 M! g8 j* @( h7 X* ?5 G2 U; v8 P! ~/ `7 ]
: w2 B7 T, ~* w
- p* x0 L2 p+ d u+ b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8 K! Q+ K. }6 v- y* i! w7 j5 r$ B7 A9 Z
: F; H0 P. u% f3 c+ |“这张原作我欣赏过。我记得是进门第一张。我当时一惊:这明明是水粉画,怎么叫水彩画呢?该画用的材料是水彩和水粉。作者除人脸之外,对衣服、墙壁、镜框、窗棱、沙发的垫布,以及猫,都精雕细刻。但画面很整,绝无零乱之感。”
+ f& B7 V1 E" F. n8 w- G3 I- O) ?: w6 a/ n# f% u7 ?4 J$ h
这一幅仍是精雕细刻。描画的是阿拉伯人。0 W# ]7 Z6 ]: r% W3 i. T
9 K7 w' G, k; Z% [$ q6 c, m1 l
) p- Y: T& n& H, }. l0 B5 \1 a+ u6 y: c6 t: O2 \
: j# i% R$ g4 V* L
4 v, d5 Q! p& O+ Z. D( \1 {0 Y4 ~0 O& x- R. `6 S0 l
7 D) d9 z8 C. T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 f' n6 k$ U6 A& {3 B8 ]' B* ?) ~% n1 C) J9 r i
( Z" {- e& e9 N: O这幅要多说几句了。是室内,人物和环境比较复杂。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画家的画法:总的说,是用透明水彩做画,必要的时候加白粉。我们看背景的门、木板墙、左侧的箱子、右侧的碗柜、碗柜上方的格字布等,都是透明水彩画就的。但碗柜上的几个碟子的亮部是加了白粉的,其色彩是泛蓝、或泛黄。中间吊锅四周的青烟,也是用了些白粉的,烟的感觉出来了。再看人物亮部(光线是从右侧窗户射进来的),先看左侧。老太太的头巾的亮部、女人的脸和衬衣的亮部、男孩脸及小狗的亮部,都用了白粉。右侧,人脸、狗、肩上搭的那块布,亮部都有白粉。用透明水彩做画时,加白是很扎眼的,要用得恰到好处。
) h" u5 k" E8 S# q6 ~
* z5 Q% W5 a* d) S$ `6 P7 T9 U8 z" w8 E9 ~0 J! b
* @* W, w2 t" r Q- O+ C* c
5 R& c! b) n/ V6 u+ b- z/ s4 n) u7 d' R
8 H1 b8 _3 S% l5 M2 V( c 6 ~+ `/ Y4 E) _/ O2 p+ G" k+ H
特那(1775-1851)(英国)
' }2 P7 O, _" w7 Z$ O5 d7 c" q
9 z L( t' w1 m6 s" T% K3 a我感觉这位画家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仿佛他笔下的一切都有灵性。基本功扎实,视角独特,画面精到。这类画家是我所最赞赏的。: {3 {' y8 d5 H0 g+ _8 y* Y* [
7 d: N! U- W" c4 p! N8 j我们透过桥洞,可见远处正在建一座新桥,钢筋混凝土的,建成后取代这座古桥。而这座古桥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做为古迹保存下来。我们先看天空和水面:透明水彩,一层层压出来的。再仔仔仔细细观察这座古桥:是砖头砌就的,方法和我们的古桥差不多。画家对它精雕细刻,素描、色彩均见功夫,这都不必多说了。请从右向左慢慢地观察这座古桥——我的意思是说,画家特别注意“拉大”桥的远近的虚实变化。这个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有意思做的,是极微妙的,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个虚实变化没有、或不够、或做得不好,整幅画将“功亏一篑”! ; p( h& T! K6 x" c% N
整幅画都是用的透明水彩。! E ~6 G. b9 c! j" |0 _5 F/ r$ L
0 L: Z' L0 t, x2 ~; ~* X) k
1 l# Z1 P' h$ P3 q4 l6 o
+ `4 u8 x3 r8 s1 |" e8 ?) K: Z5 a* t Y3 w
L1 B! M' Y" u! n& k
! u' P! b) |! u6 ]" ~' C/ H2 y3 ` 3 ]( A3 y% I) A+ i# L
特那(1775-1851)(英国)* C4 O, }8 ^. H5 h3 M' W! r4 h: f
7 c0 s1 M# j0 P0 t1 j8 O: P( {最精彩的是下面这汪水,和水中那光滑的大石头。从画面上我推断,这是一位天份很高的画家,又是一位老实而实在的人。中间那从石头缝中“挤出的”大树,层次感很好。请注意右侧垮桥后面的背景、左侧岸上的房屋、还有整个天空,这一切均用冷色,一下子与前面的树、桥、水、石头等拉开了远近距离。画出一幅好画,有时也需要一点天赋哇!7 q) ~/ Y/ M+ K
- ?) B- A1 c/ T4 w C# B- G# a
% k; D. C6 e4 P& |
- b+ \/ X- r+ n* y" y
8 S7 f+ h/ k' j5 F7 p
8 v# B7 [7 k: [" t
+ f) u9 z5 W, T6 k0 V ! S' ?0 U' O) D- P3 [
特那(1775-1851)(英国)
1 m5 s6 H1 \0 L
5 [% j4 @) ~- m& U居民区后的大教堂、大教堂后的多云的天空……,一层层,虚实有度,章法不乱。教堂的尖塔顶是画面真正的看点。: ]+ E- Y, x& g5 `; ]* F
( N$ j# _ g, G1 L4 F4 t* C
% N' O! ]6 w8 j- M
) I6 Q' r+ |% ?' E. U3 q% ^+ Q% o! o* x+ r$ p) _! b. g4 B* M
& g5 R' _1 Y: R, ^4 X0 k2 d9 H( n! u2 R, M' \& R# @- m7 a9 r% y/ \
; ~- m$ s2 X. j+ y9 r$ A
史密斯(1853-1946)(英国), _ C. v4 g* D1 s# F4 _4 n
4 u4 } g9 Z4 ?# X) p; V
看来这是一位“家庭画家”,专门以温馨的家庭生活为题材。我们看,妇女的头是最高点,往右下是小女孩,再往右下是椅子、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椅旁的雨伞;再向左看,蹲着的一条狗;所有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哈哈!怎么搞的?我居然讲起了构图。其实,讲构图,说得直率一点,是说给喜欢画而不会画画的“美术爱好者”的。给美术爱好者朋友们讲画,把讲构图做为切入点是个好办法。而画画的人,从构思到整个绘画过程中,是不会“单纯地”去考虑构图的。也就是说,画家决定画一幅画,肯定是有了想法之后,为了最后的画面能较好地表现他的想法,而去考虑画面要强调什么、突出什么、虚化什么、删除什么等等。而做这一切,全凭画家的“感觉”、“灵感”、“悟性”,再以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去做画。构图是从属的,或者说,构图乃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后“自然产生的”。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们以该画为例:4 m1 m( y1 d) S, @, P$ [. W
7 y/ \/ q/ W% b' }
该画用透明水彩画的。普通农家。要出远门,妈妈为女儿整理衣帽。小女儿很顺从,可知这个地方她很想去。看那条大狗的眼神,似恋恋不舍(因为不会带它去。它的“本职工作”是看家护院)。到哪去?看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是去姥姥家送苹果吧?多么寻常的事情!多么熟悉的生活!然而却能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非常耐看,这就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及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里确实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的。为了烘托家庭的生活气氛,那半掩的门、门旁的椅子和椅子旁的罐子、门框右上方挂着的小铁桶、画面右上方窗台上的花盆、花盆上方的精雕细刻的大编织篮……,还有蹲着的那条大狗。这一切,都是“安排”的。试想,真实生活中有这样巧合吗?比如那条大狗,此刻不一定在这里。既使在这里,也不一定是这个位置和姿势。但是,画家就以这样的位置和姿势把大狗“安排”在这里,而我们却感觉很舒服,因为它附和“艺术的真实”。这样看来,如果把一幅绘画创作比做一台戏,画家则在其中充当着“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对!不过,这台戏要由画家一个人用手中的画笔独立去完成。画家好辛苦哇!有人说,画画是一件轻松愉快而开心的事。哼!那除非你是画着玩。要想认真地画出一幅好画,“艰辛”两个字将始终伴随着你。只有当你画出了一幅比较满意的画之后,一个人独自审视你刚刚完成的作品时,你才会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欣慰。在这个世界上,想凭真本事做出点成绩来,总要付出百倍的艰辛。难怪某些真正的大画家总不大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走自己这条路。抬眼看一看现实吧!想成为“著名画家”,想捞取实惠,如果你不去骗、吹,不学会拉关系、跑门路,而只凭真本事,很难!上述这段话,我的本意是想粗线条地勾勒一下画家创作一幅画的全过程。如说得不准确,请批评。$ e _5 J p# N
, }$ K: J4 K8 f" ~
- Q3 j- v: V8 h
' L+ z- m! W% q$ s; U, ~9 D2 b
' r Q5 U) C$ j3 M) h9 W) d& K( l% \. P$ B/ [1 Q/ b! k$ F
. y7 [/ P# Q7 N% z* h) n- C
4 h9 E, D3 A0 A' T$ E, h
史密斯(1853-1946)(英 国) 1 w! J) {2 }2 S, H
& H3 B3 O+ _% ^# Q5 V) |5 |$ b3 _
! b$ x1 ?4 T) V1 _这幅画也是用透明水彩画的。掉在地下的是帽子吧?女主人此刻正陷入沉思之中,而一旁的女儿正兴致勃勃地吹着肥皂泡,她不可能关注妈妈此时在想什么。年龄的差距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多么大的差异呀!
?3 o& y, I: l9 a! B/ q
) v m5 \# |9 n0 i; n2 R分析一下技术:画面左侧那扇木板门,别头儿是铁的。别头儿的上方,及别头儿的右下方的门框,这两处泛紫色部分是表示木门的反光。我分析是用透明水彩先画出紫色,再画深紫红色,从而“挤出”木门的反光,并用笔触强调一下木板的质感。再看画面右侧那扇开着的木板门,靠门框那侧,由于门外光线和地面反光的作用,这扇木板门的素描和色彩变化很丰富:由上至下的变化是由冷至暖——紫、粉红、土黄。然后,再用笔触做出一些质感。这两处画得很逼真、很成功,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精到、更耐看。分析该画时,如没有注意到这两点,那就是还没有吃透画家的“心思”。
7 X; Q" H% T; V7 H: C. z7 b& E7 X0 }0 G" `7 B
- }* q+ ~- _1 L
, F' O- F0 w% `& p8 N% }7 _2 R" K$ _! \* U' _8 x8 y
4 l3 O( Q) E6 p: R# ^
) t: a- g3 m' f' v
( c3 Q) ^+ N& y
7 F3 f! f! I)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