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白:大学是一个讲究专著和职称的地方,在武汉大学,易中天工作接近十年也只是一个讲师,到离开武汉大学前才评上了副教授,分配的房子只有十平米,教学经费更是非常紧张,易中天承受着那时候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压力。 0 {. C+ m' L, L* {* m
王:那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做学术是一种凄凉吗 - C. p" W8 K) J0 v" Q* Y2 n
易:感到做学术凄凉是曾经有过的,时间是在1984年底或1985年初,我的一位师兄,就是和我同届同班,因为他年龄比我大,我称他为师兄,突然倒在讲台上,他正在做一个学术报告,突然说不出话来了,然后紧急送往医院,当夜去世了。然后我们到他家里去慰问嫂夫人,看到他的家里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不要说什么沙发,他夫人只能拿出这么小的小板凳来给我们坐,沙发这些家具全都没有的。后来在他的追悼会上我送了一幅对联。 , x1 V* L8 J: B( i9 o" ^
王:写什么呢?
6 S. n- N. k o5 |1 t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叹人间从此惜年少,因为他是英年早逝嘛;下联是:生计九流,家徒四壁,问天意何时纵斯文。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说难道中国的学者、学人、知识分子,就该过这种日子吗?
9 i) p( I) S/ L
, v f4 W$ o1 S旁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易中天把自己和媒体的接触称呼为生产自救,靠我自己的书来换钱换经费。在这个正产自救的过程中,易中天出版了《闲话中国人》,《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四本随笔体学术著作,从这些书名可以看出易中天的研究方向和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 C" n7 c* x; U王:这样的标题可能很容易让人想到商业上的号召力,是很刻意的。 0 T& z; `, [+ Q0 R
易:其实说实在话它是一个中性的题目,就是并不很商业化,但是当然也不很学术化。
% u/ q. R% A4 ^' |7 Q. t王:原因呢?
5 b b) d8 d: @6 _' A- }' o( P易:就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嘛,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能不能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6 {: u. s. L3 ], G6 ]) r: r王:那实际上你这种学术风格的转变或写作风格的转变是带有一定压力的,一定风险的,当时你有没有考虑过?
i6 N% O+ H+ g易:想过了,想得很清楚,了不起副教授退休嘛。
% e" g$ t* y& O' B y- V5 ?王:你怎么可以不在乎呢? $ _' F8 h; K: Q7 x
易:这个无所谓的,我碰巧当时读了启功先生的一首诗,启功先生自嘲的一首诗,他说“中学生 副教授 名虽扬 实不够 博不精 专不透 高不成 低不就”。哎呀我觉得启功先生真是太了不得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的敌人永远是自己,一个人能把自己这样一个坎坷的经历和辛酸苦辣作为一个对象来调侃。 , c' l1 E+ K5 n. e0 Q m
王:那这样的境界当然。 ' m6 C2 O& J6 S* \% e! e9 }) r
易:太高的境界了。那么很好嘛,就是说我本来就是一个高中生,我没有大学本科学历,我再评不上正教授,那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启功先生说的中学生、副教授嘛,哈哈哈不是挺好嘛。 1 l; C. j- u9 L6 X- b2 e+ R @
王:当个副教授已经很好了。 6 ]( c" F+ R2 {& N; H- {. u J
易:是啊,该知足了呀,何不潇洒走一回,走呗。
: U( V; F2 n1 y6 w' F% [, E
+ F/ E+ a% Y: U. M9 H旁白:在武汉大学工作了将近十年后,易中天在1991年来到了厦门大学,那时候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0 s9 K0 y6 h3 j6 {2 Y: m王:为什么要离开武汉呢,为什么要来厦门大学? 2 O1 d3 F7 l5 x; |8 w+ {5 t& e! ^, y
易:(笑)哎呀为了养老为了养老,因为实在是武汉的气候太恶劣,它恶劣到什么程度,就是冬天它可以冷到零下,夏天可以热到40度以上,而且最糟糕的武汉这个城市它是冬天室内比室外冷,夏天室内比室外热,你没有躲的地方,这就无法忍受了。 0 l& q1 A+ W) q+ z" _! F' o$ W
王: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说呢?打个比方假如我是厦门大学的校长,我会高兴听到易老师这样说? # J) l# y5 |8 Z% v& t
易:我得说实话啊。
$ ~9 l5 Y& o/ n. ^王:他们为什么选择易中天?谁会选择一个人来养老呢?
6 P: m' B0 J$ w* r, o5 ~( \易:因为我来的时候还年富力强,我至少还可以服务十几年。
6 m4 D) }3 }5 T/ G- k& X王:但你并不隐瞒你的目的啊。
9 ~8 \$ s7 `8 H( ^( q易:我不隐瞒,不隐瞒。我觉得这是个很实实在在的事情,人就是人嘛,他不能不考虑自己的生命问题。考虑生命问题就不崇高吗?如果考虑生命问题不崇高,我宁愿不崇高。
9 w5 t* s" t/ Y4 Z# \$ c; h王:但是也有评论认为,易老师的红,你的火爆,只是恰好迎合了社会一种浮躁的心态。 , G% S7 g/ e5 r, I- n& i- z f
易: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会的某种心态,或者是某种需求,至于说是哪一种心态和哪一种需求,那评论家们去说三道四,让研究者们去得出结论吧。 . P; ~# N* L, z
王:那你介意“学术超男”这样的称呼吗?或者电视明星。
6 ?5 U. s' [) E易:这个不是我能介意,或者不介意的。我介意和不介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何必要介意呢?比方说今天厦门要刮台风了,我介意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介意吗?我肯定不介意。但是如果你问我喜欢吗?我是不喜欢的。 / \9 D. R3 d1 V2 C& k6 m: x2 O
& T: Q- \* r. n& b" ?8 c# U旁白:尽管不喜欢,但是多种多样关于他的称谓还是纷至沓来,易中天这三个字在很多人眼中也有了商业炒作的价值。 1 \5 a' Q( |9 B$ g+ P8 |2 v; i( y
王:你会参与商业的炒作吗? $ r+ m/ i+ r c5 |, F
易:(笑)请问什么叫商业炒作?我再来回答我参与不参与,哈哈哈,比方说易老师的包装,比方说你的书的销售量或者您拿到的稿酬,通过另外的形式来对你进行包装。 ; R+ x t. m5 q& t3 O6 G
王:其实把话说透,说到底,但凡要面世的东西都会有包装,不包装你不能面世啊,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样,对不对,你好歹得穿点什么(这句说的绝!)你才能见人嘛。 : U) M/ g5 Z# a# g& L
0 g! h, _* I4 _) ~; n旁白:从一年前不为观众知晓,到今天成为明星,易中天本人也像他讲的历史一样,让人们从里面品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
3 l, X3 J! V$ K7 b! k, y, I4 J王:包括你讲三国的时候,你讲过,你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研究,这个和以往的说法很不相同。
1 p1 G, k2 Q9 y% h易:是因为我想清楚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百家讲坛》的观众他为什么要听你讲历史,他又不是历史系的学生,他又不准备考试,他干嘛要听,他听什么来了。我认为我们观众、读者对历史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我们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像个人,感到幸福,问题在哪里,在人性。 8 C* S0 R! ?+ J/ `2 C) ]
王:但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叫“以史为鉴”。
9 B C8 `8 T. A4 L9 |3 z易:让谁以史为鉴?如果是给统治者做借鉴,那就是《资质通鉴》;如果是给我们的人民群众,给我们的每个公民,也做一面镜子的话,那么他在镜子里面看到的应该就是人性。 3 E# F! _% L, t2 L* v3 X) r
王:那你怎么给自己定位呢?你是一个传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还是一个什么。
& J8 o2 \7 o d0 I易:最怕这种问题。(笑,思索)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个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咸宜,雅俗共享,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