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3 19: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虎头:
7 {6 j' n$ s ?) M * M8 ]! Z \+ W5 _
体型与高头相似,唯头部肉瘤丰满,从头顶一直包向两颊,显得头部宽而大,且以发育厚实、眼嘴鳃盖均陷入肉瘤内者为贵。日本称之为“荷兰狮子头”。清时传入日本,红虎头中有的头顶中间隐现王字纹路,有如虎头,有的因其肉瘤纹路如忠厚长者的额头皱纹,故又名“寿星头”。凡纹路密布如草莓者更属上品。红虎头以色泽红艳如火者为贵,尾鳍宜求长大,色亦正红者,尤受观众喜爱。
1 B( e& n2 }; q) g; c
0 N* P' z8 i4 d( \9 h! s9 ~9 }
) P7 s* ~6 Q4 F7 m4 T 紫 虎 头:
. \6 C8 [$ y: I1 t5 R- C! u ' t( q1 { ]/ G( {6 Q: |
全身青紫,色似古铜,肉瘤发育丰满,如头戴绒帽,嘴眼不露,以背鳍挺拔、尾长似裙、瘤色浓艳者为佳种。 * x6 q1 W8 e, | i6 t, `8 f
6 V# w0 f8 s |$ }
4 x2 M3 G/ P4 a0 @ 黄 虎 头: : `) J5 ^, `; h$ h+ c

: ?! ?6 G# X; z% E 体形短缩,体色银白,如身披锦缎,闪闪有光。头部肉瘤发达,色泽乳黄,纹路细密似雕凿的玉石。其中,又以眼球虹彩呈红色(别名火眼)或红、蓝各一(别名鸳鸯眼)者,身价尤高。
; l2 r* Q% i K! @6 C/ d @# A: [5 j# t0 T6 u4 `5 v( Y9 n2 {
+ D6 G, {. l/ D4 g% g |
花 虎 头:
. U, Y# H6 w" z1 J3 s7 D ( f" O. o) _+ J( @
躯体鳞片呈红白两色,肉瘤微黄或呈白色。花虎头的名贵之处在于红白两色色斑的美妙相嵌,或左右对称,或斑点一致,极为难得。有的嘴圈红色,似涂口红,娇媚可爱,当张口进食之际,颜色忽隐忽现,颇具魅力。 9 t5 @$ F a# \7 V
t& }" V# a+ V; h& y" F3 B0 S$ ]2 m( ^. r |/ A1 h7 ~' N2 Z
朱顶紫罗袍: - i; ^5 E$ T. f" w3 P- d
* d% L' l1 }$ k" r' l
鱼体全身(包括尾鳍)均呈浓紫色,头部肉瘤色泽鲜红艳丽,红紫两色相嵌极为美妙。可贵的是,眼、鼻膜和嘴均呈黑色,正面酷似天真活泼的娃娃面孔,所以又被取名为“娃娃鱼”,非常稀少,极其名贵。该品种从发现至今已有数十年之久,至今仍被誉为世界最珍稀的品种。 & B2 b* }+ D- ?9 | c$ J* [% K
& ]# _7 Z! \: j, u: M' t
6 x* F. a3 ^. Z7 ` 扯旗黑水泡: + c1 h% H, R7 s+ |
G% O2 T4 Y- V
水泡眼各色俱全,直至1982年方始出现全身黑色者,可惜色彩较淡,底色略微带红。经过几年选育,近年黑水泡以色浓如墨者为贵。此鱼尚具正常背鳍,故名扯旗水泡。 - z2 _9 c# C3 m+ r9 f
# `+ A; U/ G+ X2 {& }' E
0 C. Z- r& V1 C4 B: z- a: W9 ~ 玉 印 头: " T1 S# f, ^' w8 {! Z) n' C

) g( L$ O: h' I7 F7 R 是从红高头中变化而来的,已有数十年历史。全身色红,头顶生有肉瘤。而难得的是,肉瘤正中白色,好似方正的玉印,故名玉印头。以肉瘤发育厚实,白块方正者为正品。幼鱼可达到玉印标准者,较之鹤顶红尤为稀少,也属高级金鱼。
( G! K4 Z# U% C$ g* ^0 k7 [ o+ L6 G) w! @4 G
2 W/ c& M* J! r% p 鹤 顶 红: - D# u$ M* }" |, y

, r: N( ]4 |0 w G 该品种古代早已闻名,在屠隆的《考檗余事》中也曾提及。全身洁白有光,体形宽短,头部着生的红色肉瘤高高耸起,或方、或圆,似仙鹤红冠,而且仅限于顶部,故名鹤顶红。尾鳍长大,超过身长,游动时,飘逸洒脱,似仙鹤翩翩起舞,潇洒出群,其中以肉瘤方正厚实,色泽鲜红者为佳。此鱼入选不易,繁殖后代中上品者极少,真是千里挑十,百里选一,非常珍贵,为高级金鱼中之佼佼者。
1 S/ ]* N$ x3 p# }2 s4 y$ O Q
; Y# L: b' r ~3 O' g0 q, {
, z8 r/ r& v# I: } 珍 珠 鱼:
& ]$ m: J$ y i7 G8 W* ~ $ T# T- t8 _5 [& \/ v5 j+ q
此鱼是著名的品种之一。它不以色相、形态取胜,主要因其身上具有珍珠般的鳞片而闻名,又称珍珠鳞,是由石灰质沉积在鳞片上形成的,外观粒粒如贯珠,用手抚摸之,极似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十分奇特眩目。体形也与一般不同,呈梭形,两头尖,腹部长圆。珍珠乃名贵品种,据传原产广东,清末慈禧太后于北京修建颐和园时,到处搜集珍奇异物,也从广东运去一批珍珠鱼,后因气候不宜死去,留在广州的一批由于气候适宜,生长良好,以后又带到上海,经过驯化,各地才开始得见珍珠鱼。此鱼因珠鳞易落,故极难饲养,稍一不慎,脱落一、两片,则立显逊色,因此使用饲养容器力求光滑无瑕,以免擦落鳞片,而且珠鳞脱落后不能再生。珍珠鱼的花色较多,有花珍珠、白珍珠、彩色珍珠等。 ! }: g2 x s: L5 O$ r# L
* G* c/ r2 k" G+ o
4 T1 m M ~5 G6 K* P0 c
银色红头珍珠: , @5 m5 E% q3 |/ z1 D8 {
2 F! ^) z1 J' ?& B) Q) G& @) ]
珍珠鱼已有多种色彩,此鱼虽体形丰满,珠鳞粒粒可数,体色呈白色,但因其顶部正中具有朱红色斑,好似银珠中嵌上了红色宝石,而显得珍贵,令人刮目相看,也提高了身价。 B3 @# [+ a. j5 ^8 m1 `% R! b
/ T6 C: y- W3 I) I! B2 J' v2 ?8 V( d' M# Z' s
蓝 珍 珠:
8 }5 ^" }. ? W7 e! D 
) m. _- c- |2 K: z+ D 珍珠鱼中以红、红白花以及彩色者居多。蓝色者偏少,1984年方开始出现。初时鳞片发育不凸出,经过不断选育,珠鳞细小而明显,色彩新颖,被视为上品。 1 k) r' | T8 F; X
( z# D2 G/ A; r/ `. e
7 K/ d& S7 V7 s& S; V$ j, [! l 紫 珍 珠: - q" D3 Z/ m& _3 y' A

7 h& R7 K' e: x, u5 Q1 G 珍珠鱼中的紫色为最后出现的色彩,尾鳍虽不长,珠鳞发育尚欠凸出,色彩也尚浅,但因其初次出现,受到各方青睐。
3 _1 U! R5 _- ^* M* A7 a- s
) i' A }8 v: k& t: o q4 D* d9 V) s' y! a
橙色凤尾珍珠:
. A' u- |% l% z$ e $ P% j6 }6 v% F8 ~# v' b
珍珠鱼早在1925年已经出现,鱼体呈梭形,两头尖,尾鳍短小。五十年代又从中培育出一类尾鳍长大的品种,特命名为“凤尾”,而且身躯也缩短了,腹部比一般珍珠稍圆,因而白色鳞片凸出明显,比短尾鱼更受人喜爱,全身(包括尾鳍)全红者尤其难得。 0 U% o U% n" A! b7 b7 Z
5 p3 f4 Z7 x# M! w E8 A
P9 L& r) |) F 彩色凤尾珍珠: ( H {3 c$ `' J5 |7 U+ `

& Y) ]0 _* P/ D3 B& J 此鱼尾鳍宜求尾长超过躯体,并具有似蝴蝶的黑白花斑,且体色中不可少红色斑。当它在水中漫游时,酷似彩蝶纷飞。近年通过选育,又育成一种红斑着生头顶的珠顶彩色珍珠。
) e4 |" e/ z5 L8 u7 K% J4 E$ o& v+ K# v& b* P4 O w
/ W/ m1 R' U( e) i, A2 ]: F* O) d 花凤尾珍珠: . ]5 J# g# f1 e! {

& f4 W$ o* t8 h: ` 近年来,鉴赏家及爱好者十分偏爱红白花凤尾珍珠,其身价比单色者更高,但其花斑须对称相嵌,而红色斑又不能太少方可列入佳品。艳丽的红色,金光闪闪,粒粒白珠,显得十分高贵。 0 L! V4 u- a" X: r; Y
2 r0 m3 {% l! Z" O6 K
6 ^; \" } W* t/ I0 o2 j5 C 彩色球形珍珠: # v A X* C9 L' [( g
, B5 F5 q8 G# f2 S& w) W! m
原作橄榄形,尾鳍有长短之分。前些年江苏扬州首次选育出一种腹圆如球的珍珠鱼,唯珠鳞尚欠丰满;福州养殖爱好者在此基础上,精心培养出一种头形短缩,尾鳍短小、腹圆如鼓的珍珠鱼,像一个滚圆的球体。因腹圆,珠鳞更为凸出,形体近似热带鱼。尾小,游动缓慢,如同一只球体在缓缓滚动,非常有趣。此鱼极其难养,宜浅水,勤喂饲(尤其活饵料),少食多餐是促进发育的关键。此鱼体色五花,唯色斑较浓。近年新育成一种具有透明鳞、体色蓝白、色斑细碎的新品,使人感到明快活泼。
0 R8 d8 \5 A; @6 @6 D
6 v7 n4 H; _& t/ ~5 _; E: c
9 Q5 y( v) L2 v1 a: B 红凤尾珍珠翻鳃: . @6 i8 `6 l& S5 Q

& k8 S$ P; C. A 凤尾珍珠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出现,以后又增加了翻鳃的变异。鳃盖不全,而鳃丝裸露,与其它具正常鳃盖者相比更为难养,但由于长期适应,抵抗力强,患病率却并不见高。该品种色彩较多,唯缺红色。近年才出现红色鱼,艳丽的红色将白色的珠鳞衬托得分外明显,尾鳍长大如凤尾者,尤为高贵。 $ e& j2 Y( @3 W
: Q" [& Y. S4 J8 i1 V/ E
: w2 u9 D& X& k# {3 B& \, s 素兰花文鱼:
2 l" n/ ~4 ]) N! N: C. e/ I 
7 L8 e: J' Y/ r6 U# u 全身底色素蓝淡雅,似兰花,无反光,是由真皮的色素透过透明鳞而显现出的,很有特色,其上还杂有具反光效用的黑色鳞片,若黑斑细碎,蓝色成片,则更受欢迎。
& f% ?. u' J2 @
3 k5 d' Z6 K; N3 k$ e) W5 C9 w- \% l% ~ H: J+ i. H
龙背种7 Z8 g F0 b2 N: O5 c5 ?+ j
这是按新的分类原则另立的一类,虽然目前出现的品种不多,但通过杂交,新的品种将会不断产生,已出现过的有三十七种。 2 R. F/ ?* n. X7 e2 n
. X& j& N0 ]' X6 U7 i( I J
% Y$ ?+ @, C5 q; {! w 紫朝天龙:
( a3 } H5 x- q* f: G! g 
8 o4 L" S0 G* R l% g% O 朝天龙色彩变化不多,1984年才发现有紫色的。经过两年培育,体色渐深,身长而尾短,该品种因培育困难而受到重视。 4 d- M- \8 S, g0 e' K
, o4 y0 Q, g# _; E. p
) n& M+ V# M; B9 \( R 墨朝天龙: 6 L" B& j3 O+ Y/ F* g4 T1 s
" V. l: ?# [. g* Y! n& U5 r) b
墨色朝天龙是从1985年开始选育的。初时颜色较浅,经过两年培育,颜色渐深。由于全身乌黑,眼球朝上,眼眶具闪闪金光,如活泼可爱的小黑猫,十分中看。 * T- c4 s% c1 s5 z7 A! ]! W
* z& M P' R5 A/ h/ s$ l1 I/ L( F! {0 J* n' b+ @5 l* B$ i
花朝天龙: ! z7 T; a; ^- y" c2 a7 @9 P5 x
& H0 H: ?+ q/ O! d9 q! m
该品种红白体色需相嵌美妙方受喜爱,且眼球宜平直无高低。 2 ^4 e% K# F5 m0 R
& n- {, C2 e \, q- [
f4 M: y, l( ?7 ] O 朝天龙球:
8 S/ F6 j' ~& f' V1 s3 ^: {' r# P; f# l1 L7 @
2 y" _5 G6 L+ _& J) V/ n, [
带绒球的朝天龙。三十年代初出现过一种金黄色的,近年新出现的体色为正红。由于它的眼球向上,绒球也水平生长。 ' u: s9 m; r8 A" u8 z
8 W! h/ f! d# s/ X8 y
/ w' R' [- y7 c: l {
红 龙 背: $ b8 y: R0 ]2 n) `$ t2 N
4 A; ^; |: |# L- U& ?
该品种从龙睛变化而来,体红色,背上无鳍,与蛋种相似,但眼球凸出。在公元1726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禽鱼典》一书中曾记载此种金鱼图,其中有两条就是缺少背鳍的,这说明在清时已有了龙背。后来出现的花色不多,为证实它在分类上与文、龙、蛋三大类占同等地位,曾注意选留此类突变,并有意识地进行杂交选育,近年花色和变异逐渐增多。后来出现的有玻璃花龙背、花龙背、银色龙背等品种。
: k5 J$ u: F$ D/ h, o' Z
- U8 Y: S/ I9 n& x0 R) ?7 O& V) }
红头龙背: 7 W, k( Y5 c8 r# Q$ @0 c' Y' E6 z$ }

, j w! Z9 k- s' q- P 龙背种头顶具有肉瘤的不多,此鱼肉瘤虽不够发达,但其色红艳,自有其诱人之处。 5 D8 H5 K) O2 } W* ~
/ n5 ^+ o) X0 T) N+ e
) p" B# {/ z8 _
彩色龙背球:
% y" a" R1 K+ N" k 
J$ H# F& t3 k0 l# z" R& Q2 I 龙背种色彩不多,1986年新添彩色带有绒球的,虽然绒球尚欠发达,但色彩新奇,因而受到欢迎。 g% c0 l4 @7 s1 i" N5 M$ X
8 s) O1 ]8 Y& w* G1 ~& Z: [4 \
5 d) ^3 j2 R" T) n8 J# d 龙 背 球:
! E8 V1 l5 O0 h/ v ( h% l# C J' H+ c5 w+ c
龙背种鼻膜发育形成绒球的新种,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已出现。后中断,1985年又从龙睛的变异中选育而出。
( o, i3 ^$ j& i4 J: V1 K" v
! e3 _4 ], y9 u7 V* n; n1 p: _! [% L
# n) G) {, E4 o 虎头龙背灯泡眼: ) N' p8 T* A( j* [4 ~ t

@" b+ p. P" ^; ~! h7 }' q 在普通龙背灯泡眼的头顶再长出发达的肉瘤,二十年前曾用红狮头和龙背灯泡眼杂交育成,可惜只出现过一尾,极为难得。 & K+ J8 H2 X* B# E
5 S2 S" s2 ]8 A! ^0 `
& L" {) j9 b8 z 彩色蛤蟆头:
* y0 V1 z) |( r8 e& B+ H 
. r# g, h% z* X6 x& r 彩色的具有多种色彩鳞片,也以具红色鳞片者为佳。
+ V) \- I/ E. ]8 b7 s2 O7 e2 x6 ^9 C4 d( b) {3 `
3 [; K! G+ s; \5 S1 H
金鲫种(草金) 9 y$ z) }0 J) g5 A/ b, L/ X
: B0 W2 F+ q/ Z. c 金鱼的祖先为亚洲产的鲫。作为观赏鱼,远在中国的晋朝时代(265~420年)已有红色鲫鱼的记录出现。
5 y7 T& P" A3 p' q; {3 q/ D# O& ^' j$ w. d: u' I
其后,经突然的变异和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而培育出许多品种。在1502年左右,日本首次从中国引进金鱼,逐渐推广,到现在已成为最普通的观赏鱼。
* b+ }/ u+ H. ]: ^& y" N
$ C) G) X2 |8 i0 U 草种鱼体型近似鲫鱼,是金鱼中最古老的一种,身体侧扁呈纺锤形,有背鳍,胸鳍呈三角形,长而尖。其主要品种有: 6 I `3 Z- w* M4 l C1 k0 j2 Z% ~0 B
(1)金鲫:
' o, n8 ^( ]( {, h' V# q' Z尾鳍较短,单叶,呈凹尾形;全身均为橙红色, 是最古老的金鱼品种。
' C/ a* @' i0 w) {% n0 ?2 S (2)草金鱼: 直接起源于金鲫。尾鳍较长,双叶或三叶,不分开, - m- I# }6 V% l" N( \
呈燕尾形或菱角形(即三尾);全身均为红色。 , o; W# o2 T8 e1 d- s* J' A# e
(3)红白花草金鱼: 尾鳍较短,单叶,呈凹尾形;头部和身体上红、 白色兼有。
- V# r- A/ E! Y7 D# A) ]! |" t; O( f0 ^- \" | x
4 w' D% _$ A& M' Y! }3 c$ _
金 鲫 鱼:
W4 X$ h+ I& Q+ i
0 b9 Z1 v9 h0 Q! l, S $ ?+ q8 D8 m1 e
古名金鲫,是金鱼的祖先,体形和尾鳍与普通鲫鱼相同,细长而短小。金鲫鱼体质健壮,抵抗力与适应性强,食性广,不需精细管理,饲养简便;养在池中,若饵料充足,生长较快,三年生体重可达500克以上,体长约30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它的颜色除红色之外,还有银白色和红白花色。红鲫鱼因长期驯养,常在水面游动,能随人拍手声列队而游;若喂以食物,还会群集水面争食,作戏水状,非常有趣,适合公园大池饲养。 + Z0 V9 S+ w% i6 \' k
/ x5 h! S$ c$ ?! Z2 B$ y* R) p
* t H7 f! I2 M& { 燕尾(草金鱼):
; @; @8 _% D. P) Q) K! R 0 Y% D/ D0 c: P$ b% Z# [6 N! ~
体短且尾鳍特长,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尾鳍分叉,似燕子尾形,故取名燕尾。游动时,姿态动人,且身体强健,易于饲养。除红、白以及红白相间的花色外,还有玻璃花色与彩色燕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