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7 B$ J3 l- m
L8 b3 |. g/ n1 A5 l' y今天,当我看到袁键自杀新闻的时候,已是他死后的两周了。悲恸。悼念。" A+ I8 U0 T0 A o6 M6 U% ^8 Q5 H
逝者已矣,我本不该说三道四;只是觉得,像这样的国家一流的高材生最终却选择轻生自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z! ^* W2 x, ?+ P8 a; @# Z
对这一事件,各大新闻都在报道,他们的关键字几乎都在“北大”、“双硕士”、“应试教育”、“淘汰制度”,也就是说,他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就是:一个堂堂的“北大”学生,而且有着“双硕士”的学历,最终因为“淘汰”而自杀,其中一定是“应试教育”和“淘汰制度”出了差错。( g# b( _- k* _/ q- s# C) H
说实话,这样的分析问题,我很欣赏。因为我们透过了事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即便原因复杂,不单单是因为“应试”或者“淘汰”,但是这样的关注和深入分析,也无疑能够促进这两个“老大难”问题的改进和改善。+ I" ]; E7 x, _0 @; y
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去思考的就是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想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一个只会考试不懂实践的考试机器?* O. A7 L& Z7 T/ Y4 v
我们想想,一位北大的双硕士基金研究员两次试用都未过关,但据说,他读书期间成绩却是班级第一名。看来,能够适应中国这一教育体系的人,出来后未必就受到公司和企业的待见,之后工作也未必就适应这个社会。现行的教育体制引导,让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应试而去学习,涉猎狭窄,综合能力欠缺,以至于一旦踏入社会或接触新的事物,将会显得茫然无措、无法适应,甚至走向不归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不单单在于企业,学校的教育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有的人还是可以很好地通过面试并且很出色的工作的,而有些凭着高学历高文凭进入企业的,最终适应不了而中途退出的自然不在少数。
' x% V. b0 b( u: f q% r 在业内,很多被基金公司辞退的研究员会去做券商,这可能感觉做券商没有面子是这位脆弱的小伙子轻生的一大原因。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基金公司末位淘汰”这一制度,我觉得这一制度本身并没有错。据了解,业内多家基金公司均采用末位淘汰制度,而且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内部考核机制。竞争激烈,每一个企业也存在自身的困难,它独立在这个市场上,也存在着自身被吞噬的风险,所以精简人员,相应淘汰,也是企业内部良心循环的一种万全之策。
. X# S$ o' n6 f 我们要学着适应环境,而不是叫环境来适应你。袁键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多的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到处都是压力和焦虑的社会,很多人都有着轻生的念头,这种行为虽说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但这却是一个积压很久的心理问题。人们都说,80后的这代人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遇到事情的依赖性太差,这和社会的压力有关,当然也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关。我们改变社会的困难太大,我们也只能够呼唤相关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且逐步完善。
" Q' y j, E+ ^2 H 末尾,依旧用我上一篇文章《我非常的遗憾》中南方周末的那句话来说这件事,依旧是:“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上次我委实说过,这句话不是一句好的励志标语,它会让人产生歧义。因为上次关于“科大裸奔男”事件,大家的围观是没有关注这件事件的本身,没有研究事件出现的问题所在,而是拿人开玩笑。但是这件关注这次“北大双硕士自杀”事件,我们却能够看出理性的围观,理智的围观确实能够带来好的方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制度的改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