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9 I4 L5 `/ G: d- I& E& q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1、正一道 % l8 C7 `) c; e8 t. U4 o. k' G1 ]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1 W, o k2 A/ Q p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 y' M" Y5 C* U; X8 o* L/ y- l" o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5 d4 E$ E+ ?8 H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3 N' G$ {4 `* v# e; P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B+ \+ N5 ?( e6 h) i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6 B; _! Q* d% q0 E9 R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9 g# X- W" n y7 V4 ^! o3、灵宝派 5 {6 K Y0 O: {) Q" b( B: u% m. `( F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6 Y# q" \ O0 p/ f% z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 v2 L7 q- s0 `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 q9 @& J% l* D% J: a" R2 o. Q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C! q- L* _* L) ^0 X% T; r/ g
4、神霄派 * w* _' p$ I: j6 z8 v$ V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t4 A: r$ p, [2 M' \0 F
5、清微派
. A2 ?" f: I7 r7 U" S. X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d/ T5 ~4 v7 Z
6、净明道
3 |+ y& _" _1 z( z' N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2 t. Z2 o" n' y: ^ J
7、楼观道 ! T& L% o4 K$ |; b( J7 Y; p i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 }, [) l8 j+ j7 b; S) q4 f+ G8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